美國海軍陸戰隊一直是美國全球戰略的軍事力量延伸,為此作為維護美國全球利益甚至從海軍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軍種。日本由於歷史原因和地理位置成為美軍在亞太地區非常重要的落腳點之一。
作為美國在全球投射軍事力量的急先鋒,海軍陸戰隊的飛行單位只有一個固定的"御用"基地,那就是日本的巖國軍事基地。
一、幾經變遷的航空基地
巖國軍事基地之所以能夠成為海軍陸戰隊唯一的固定機場,主要得益於位置好。巖國市位於日本本州島南部,西邊便是日本歷史悠久的航道——瀨戶內海。
這麼介紹實在看不出巖國有什麼特殊的地理意義,問題在於它正好處於吳港和江田島海軍兵學校之間。吳港是日本非常重要的軍港,因為日軍祥瑞"雪親王"駐紮於此而聞名於世;江田島軍校就更重要了,它是二戰結束前日本帝國主義海軍基層軍官的唯一學校。
1938年,日本政府徵用巖國市出海口附近的一塊三角洲地段,建立了海軍機場。之後經過幾番擴建,巖國機場不僅是訓練基地,還擁有一座完整的煉油廠。
高峰時,巖國機場駐紮了100架教練機和150架零式戰機用以對學員們的訓練。同時龐大的煉油廠負責為駐紮在吳港的軍艦供給燃油。
美軍曾重點關注過這裡,尤其是在1945年上半年,B29機群的多輪轟炸幾乎將機場夷為平地。二戰結束後盟軍進駐日本,巖國機場成為澳大利亞空軍的駐紮點,直到韓戰爆發。
韓戰爆發後,由於巖國機場距離半島較近,美國空軍開始大批量進駐,巖國機場的規模在此期間進行了新一輪擴充,基地範圍比二戰期間擴大了數倍。
1962年,2500名海軍陸戰隊人員第一次進入巖國軍事基地,自此這裡開始成為美國陸戰隊在遠東地區的重要航空基地。
二、美軍的駐防建制
美國海軍陸戰隊以海軍裝備為主,單純的空軍裝備並不多。美國從越南退出後,隸屬於海軍陸戰隊第1飛行聯隊的第12和第15飛行大隊進駐巖國機場,直到現在也是巖國機場主要駐防的航空單位。
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空中作戰單位編制進行了一番大改。大隊拆分成數個中隊,第12與第15飛行大隊合併後,又拆解成5個戰鬥機中隊和1個電子戰飛行中隊。
80年代末,巖國機場的美軍換裝F18戰機,電子戰飛行中隊換裝EA6B戰機。隨著美國政策的不斷變化,直到1996年,有"長槍兵"之稱的212飛行中隊長期駐紮於巖國基地,成為美國海軍陸戰隊中唯一長駐在海外的飛行中隊。
同時,雖然海軍陸戰隊的兩棲登陸艦主要駐紮在日本的佐世保基地,但登陸艦上起降的飛機也在巖國機場訓練,常年維持在60架飛機左右,畢竟這裡的基礎訓練設施良好。
三、與當地居民的矛盾
由於日本的經濟發展,當初城邊上一塊不起眼的三角洲早已被擴張的巖國市區包圍。巖國基地從城市郊區一舉變成了城中CBD。
巖國基地的北面是煉油廠集中的工業區,西邊緊鄰市區。機場內起降的飛機為了避開工業區高聳的建築障礙,不得不在起飛後立即做大角度的迴旋爬升。
這個操作本身是為了安全,但操作產生的航空噪音卻實實在在影響到西邊密集住宅區內的百姓,由此造成的抗議不斷。
1968年,1架駐防日本的美軍F4鬼怪戰機發生意外墜落事故,事故原因主要是機械故障,一度導致全部F4戰機停飛檢修。而巖國基地當時也擁有"鬼怪"戰機,如果發生墜機事件,對城市的影響將不堪設想。
在民間與地方政府的推動下,日本與美軍達成了搬遷計劃,由日本負責填海造陸,項目完成後美軍將跑道向外海移動1公裡的距離,這樣飛機起降就可以避開市區和工業區。
"1公裡"的距離看似不長,但在海上要出一塊陸地可不是簡單的事情。這項工程從原計劃8年變成11年,花費從1600億日元跳到了2400億日元。
就在項目看到曙光的時候,美軍在厚木基地接連出現事故引發附近居民的抗議。為了減緩矛盾,美軍大規模撤出厚木基地,一部分部隊分配到了巖國機場駐紮。
目前巖國機場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和海軍共同使用的軍事基地,甚至大有成為美國在東亞最大的"鷹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巖國市民一浪高過一浪的抗議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