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芳齋 武漢唯一還在老地方的老字號老餐館

2020-12-15 武漢三鎮吃喝玩樂

近來,我坐車來中山大道大智路,又見到蘇浙風味的老字號五芳齋。在武漢,眾多的飲食界老字號不是停業,就是異地搬遷,能夠堅持至今不變位置的恐怕只有五芳齋了,離它幾百米遠的老字號小桃園雞湯也改名換姓了。

「五芳齋」得名於清道光年間,創始人姓沈,浙江吳縣人。起初沈氏在吳縣齊門外開了一家甜食鋪,以玫瑰、桂花、蓮心、薄荷、芝麻等五種蘇州人愛吃的東西作為原料,製作桂花圓子、赤豆糖粥焐酥豆、蓮心羹、冰雪酥、玫瑰糕等甜食小吃。沈氏膝下生有五個女兒,分別取名玫芳、桂芳、蓮芳、荷芳和芝芳,恰好和店裡常用的原料在字面上有相通之處,街坊鄰居就開玩笑地稱他的店叫"五芳齋"。沈氏老闆乾脆將錯就錯,正式將店鋪取名"五芳齋"。這就是五芳齋名字的由來。

「五芳齋」粽子於1921年問世。當時以彈棉花為業的浙江蘭溪人張錦泉,在春夏季彈棉花生意清淡之時,於嘉興北大街孩兒橋堍設攤賣粽子。他的粽子外形較為別致,沿用了蘭溪一帶四角交叉立體長方枕頭形,加上選料、製作考究,風味獨特,招徠了很多顧客。十多年後,張先生召集了幾名蘭溪老鄉,在嘉興當時最熱鬧在張家弄6號,租間門面開了首家"榮記五芳齋"粽子店,經營火腿雞肉粽、重油夾沙粽。

數年後又有兩個嘉興人馮昌年、朱慶堂在同一弄裡開了兩家"五芳齋"粽子店,三店分別以"榮記"、"合記"、"慶記"為號,並在粽子的選料、工藝等方面展開激烈競爭,使粽子技藝日趨成熟,並形成了鮮明的特色--"糯而不糊,肥而不膩,香糯可口,鹹甜適中",成為名揚江南的"粽子大王"。

1946年,江蘇南通人倪錦財以跑船為生,落腳漢口,就在一家大戲院旁租了一間30平方米的小房子,開了一家小吃店,取名「上海五芳齋」。考慮起步較晚,資本較少,倪錦財為了打開局面,就將江南寧波的特色小吃湯圓作為該店的經營品種。

武漢人的口味雜,包容性強,寧波湯圓他們也喜愛,那油香四溢,糯而不粘,甜爽適宜的口感,逐步受到武漢人的歡迎。不僅如此,該店還將單一的黑芝麻蓉加白糖、桂花、豬油做的甜芯發展到鹹甜俱佳達幾十種風味,成為武漢的特色名優小吃。

上海五芳齋紅火後,原有小店已嫌擁擠,老闆只得搬遷到中山大道1171號,以擴大經營,成了一家專營寧波菜的餐館,而且當其他寧波餐館逐漸消退時,唯有「上海五芳齋」維持下來。

解放後,五芳齋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轉變。1966年曾一度改名為「紅衛飲食部浙味餐館」,1979年恢復舊名,稱「五芳齋酒樓」。1983年五芳齋酒樓進行改造,由原來兩層樓擴建成5層樓,營業面積達1300平方米,可以同時接待540人進餐。

擴建後的五芳齋酒樓煥然一新,具有現代規模,集飲食娛樂為一體,格調高雅,環境舒適。一樓大廳供應風味小吃,有「寧波湯圓」、「板油豆沙粽」、「寧式鱔糊」、「蘇式糕團」、「蘇式湯包」、「三鮮蒸餃」、「奶香小白兔」等50多個品種,還批零經營速凍食品。二樓經營火鍋,品種全,花樣多,口味各異深受顧客青睞。三樓供應風味小炒。四樓供應酒席包桌。五樓供應高檔喜宴,配有歌廳、舞池等。

2001年,為了爭奪誰真正擁有「五芳齋」的商標,嘉興五芳齋將武漢五芳齋告上武漢市中級法院,起訴武漢五芳齋不正當競爭和商標侵權。就在庭審期間,武漢五芳齋對浙江五芳齋口頭提出反訴。官司的結果是武漢五芳齋酒樓不再在其生產、銷售的粽子、元宵等食品上使用原有的包裝物;武漢五芳齋向原告支付經濟補償費31476元;嘉興五芳齋自願放棄其他訴訟請求。但在市場上沒有永恆的「敵人」,嘉興五芳齋如今每年生產2億多隻各類粽子,暢銷國內外,而武漢五芳齋基本上還停留在手工作坊的階段。

2001年的那場官司,卻讓兩家的市場都受到限制。在此情況下,嘉興五芳齋主動向武漢五芳齋伸出橄欖枝。嘉興五芳齋投資6500萬元控股武漢五芳齋,其中1500萬用於改善武漢五芳齋的經營門面和銷售網絡,另5000萬則在江岸區城鄉接合部建一座食品加工廠,生產「五芳齋」產品。

2017年中山大道五芳齋店堂內

五芳齋酒樓目前已發展成為集餐飲、食品加工、商業貿易、汽車運輸等為一體的具有現代化管理規模的新型企業,批量生產經營的五芳齋速凍湯圓系列、真空保鮮粽子系列、蘇式糕團系列等。1990年湖北省名優小吃大賽中,其主導產品「寧波湯圓」、「板油豆沙粽」、「蘇式糕團」一舉奪得省商業廳授予的三塊金牌。

這些已成為武漢市乃至湖北省知名品牌和名優產品。近幾年來,為拓寬經營市場,擴大銷售,該店獲獎品種五芳齋湯圓、粽子、宮廷飯等進入武漢及周邊城市100多家大小超市,在同類產品中屬於暢銷產品和質量信得過品牌。該店還先後榮獲省商業系統「先進企業」、「消費者滿意單位」稱號,武漢市政府授予的明星企業稱號,國內貿易部授予的「中華餐飲名店」、「全國綠色餐飲企業」, 並連續四年兩屆獲得湖北省著名商標、省消協「放心消費十佳單位」等。

五芳齋啟示我們,商業老字號既要堅守,又要創新,不斷開拓進取,才能再創輝煌。

打撈江城記憶 鉤沉三鎮往事

中山大道五芳齋,每年元宵排隊買湯圓成為漢口街頭一景

來源 人文武漢

相關焦點

  • 武漢餐飲老字號呼喚崛起
    長江商報消息 大武漢的餐飲老字號,從上世紀60年代過來的人,或許還能記起一兩個,而據武漢市飲食服務管理處提供的數據顯示,武漢市餐飲老字號有70家,目前在市場上能看見的不到10家,很多品牌在近十年間都消失了。而同樣在近代史上被稱為「大」上海的老字號現有180家,去年營業總額達到1155億元,實現利稅總額61億元。
  • 武漢20家老字號盤點
    吃飯要拍照,旅行要打卡健身要曬圈,節日當然要準備禮物還在抓破腦袋想著該送啥收好這篇武漢本土老字號盤點給親朋好友一份不一樣的春節禮物老字號歷史悠久,世代傳承,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底蘊汪玉霞糕點▲▲▲創始於:1739年(清朝乾隆4年)距今:280年提起汪玉霞,幾乎所有老武漢人都能脫口而出一句諺語:「 汪玉霞的餅子——劫數(絕酥) 」,是武漢人心中響噹噹的老字號。
  • 舌尖上的老武漢:始於1927年的老字號,一道青魚划水名揚江城
    當年憑這一道菜,名揚武漢。 新興大酒樓系武漢市老字號餐飲企業,創始於1927年,創始人是徽菜傳承大師邵盛木先生。酒樓以傳承老字號企業文化和特色菜品,出品以做工精細,味美肉嫩著稱。主打徽菜,同時還有浙寧菜系。上世紀八十年代,新興大酒樓出品的「青魚划水」菜餚在江城名菜評選中,被命名為「青魚划水王」,正式登上江城名菜榜。
  • 「地道武漢味 福滿人團圓」五芳齋春節新品亮相武漢
    記者:黃樾 嘉琪提起五芳齋,武漢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今天,「地道武漢味 福滿人團圓」五芳齋春節新品發布在漢舉行。作為武漢久負盛名的老字號品牌,五芳齋在江城人民心目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是武漢市民耳熟能詳的「湯圓大王」,此次春節新品發布來到「英雄之城」武漢,也是五芳齋集團新年新戰略。五芳齋集團董事、浙江五芳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煒介紹:「我們對武漢有著深厚的感情,2014年浙江五芳齋和武漢五芳齋聯姻了,然後成為了一家。
  • 用「一本正經沙雕風」賣鹹鴨蛋,老字號五芳齋是怎麼變年輕的?
    廣告片從表現手法到文案創意,可以說與以往老字號中規中矩的宣傳片都很不相同。不過,這個看上去有點「沙雕」的廣告片,其來源則是兩支符合老字號傳統調性的、一本正經的廣告,一個介紹了五芳齋鹹鴨蛋的產地、工藝,另一支則把鹹鴨蛋與家人的情感記憶相連接。
  • 【口碑TOP10】武漢十大餐飲「老字號」
    武漢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也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飲食文化,面對諸多傳承已久的中華餐飲「老字號」,如無一一嘗過,你怎好稱自己為一個正宗的吃貨?NO.1 瓦罐雞湯武漢熱乾麵與山西的刀削麵、兩廣的伊府麵、四川的擔擔麵、北方的炸醬麵、陝西的臊子麵並稱為中國六大名面,是武漢地區的傳統小吃之一。蔡林記是一家經營熱乾麵系列小吃為特色,近百年的老字號小吃麵館。
  • 武漢老字號打卡:獨屬武漢人的回憶,你吃過幾個呢?
    一般而言,老字號都稱得上是一個城市的代表,不管是歷史還是文化,老字號都是「見證者」。武漢作為一個懂「吃」的城市,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飲食文化,老字號美食品牌更是非常多。那麼武漢都有哪些老字號美食品牌呢?冠生園有近百年歷史的冠生園,主營中式糕點,價格非常親民,除了傳統工藝製作的月餅深受武漢人喜愛之外,尤其要提到他們家現做現賣的蒸蛋糕,冒著熱氣兒,散發著牛奶香味,無雜質,甜松綿軟、潮潤可口。
  • 武漢被官方認證過的這26家老字號,你知道幾個?
    話說端午是個傳統佳節傳統節日裡當然要說說傳統首先,就從咱大武漢的老字號說起還不趕緊來看看——咱老武漢的老字號們!葉開泰老會賓樓解放初期,生意進一步興隆,遂至江漢路與中山大道交會之處建築起四層大廈,由小吃店發展成為大餐館,四季美小籠湯包因而馳譽遐邇。亨達利
  • 老武漢美食的靈魂,都藏在這條街裡了
    >其中不乏武漢人耳熟能詳的一些老字號門店德華樓是武漢飲食業的老字號已於4月底開放堂食客人掃碼測溫後方可入內店內有一人桌和家庭桌供選擇剛才說的都是老武漢的特色小吃而在武漢,說起老字號的糕點就當數汪玉霞了市民魏漢安表示馬上要到端午節了就特意跑到武漢的老店這來
  • 東來順、大興園,郭鎰泰,笑看漢口小吃老字號的百年歷史
    曾是漢口唯一經營北方清真風味菜餚小吃的餐館,尤以涮羊肉、明爐掛鴨、一鴨四吃為特色。創始人馬輔忱原籍河北保定,曾在平漢鐵路上做過餐車服務員。後在漢口中山大道水塔對面的生成南裡口租賃門面作店堂,正式掛牌東來順。還先後創辦了東來公寓、交通旅館、清真醬品廠等,形成清真系列,為回民提供一條龍服務。
  • 五芳齋,萌了
    02借十大生活準則,與年輕消費者對話 五芳齋用青團的十大準則,有兩個目的。第一,通過可愛形象的表達方式,體現五芳齋的青團產品的特點。在探索食物和人的關係方面,五芳齋一直在嘗試新的方式建立與年輕消費群體的溝通渠道。無論是開心、健康、有愛、包容、不焦慮等等,藉助這波營銷向消費者輸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正能量,並給予一種治癒的力量。
  • 老武漢幾近消失的油香,我在中山路上這家小店尋到了
    老武漢幾近消失的過早小吃——油香,現如今還能吃到的人屈指可數了。好在武昌尚存一家油香老店,28年如一日的堅守,只為這門手藝不會失傳!油香,顧名思義「油香撲鼻」而得名,上世紀70年代前後在武漢風光無限——揉好的麵團揪下一個小劑子,按壓碾平後,中間擱上一勺紅糖,捏握成形後,碾平投入油鍋,就等那一抹金黃浮起……這種小時候的味道,我在中山路的「老油香」小店裡尋到了。
  • 尋味武漢:始於清代乾隆年間的老字號,它是武漢人的難忘的味道
    "汪玉霞的餅子——絕酥(劫數)"這是老武漢人大概都會想起的一句話。絕酥,意指汪玉霞的酥糖、京果、鹼酥餅等入口香酥爽口,又與武漢方言"劫數"諧音,形容人與人的命運糾葛不清,命中注定。這句話可知,汪玉霞在武漢人心中的位置,無可替代。
  • 老武漢的年味都在這裡!
    請準備好一股濃濃的老武漢年味正撲面而來昨日上午武漢江夏新春民俗年貨節在揚子江非遺糕餅文化園盛大開啟現場,湧動的人潮,紅紅的中國結湖北老字號揚子江糕餅首先進入視線,現場京果、麻糖、雜糖、雲片糕等琳琅滿目。有散稱,有禮盒裝,還能任意品嘗。工作人員說,為了烘託節日氣氛,他們還有許多優惠券要送出。除了揚子江糕餅,武漢人耳熟能詳的汪玉霞、五芳齋等眾多品牌也都悉數到場。產自江夏的果茶、雞湯、自釀藍莓酒等成為年貨節上一景。
  • 大數據解讀1128家中華老字號:最「老」2279歲,六成和吃相關
    老字號企業:我還很年輕據21數據新聞實驗統計,1128家「中華老字號」年齡加總高達17.7萬歲,最老的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迄今已經2279歲,即河南的汝陽劉毛筆。平均年齡也有157歲,1128家老字號中百年老店就有616家。有一部分「中華老字號」雖然創立公司或者建廠時間不長,但傳承的工藝、手法等也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
  • 粽子「三巨頭」分道揚鑣,老字號「長青」秘訣是什麼?
    其中月銷售額排名前五的品牌,個個是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字號。任你星巴克們百般玩花樣博眼球,正經做起粽子來,「薑還是老的辣」!月餅、青團……傳統時令食品圈少不了一堆老字號「神仙打架」,這也導致難有單個品牌脫穎而出。但一提到粽子,很多人的第一聯想可能就是五芳齋。在阿里研究院2018年發布的《中華老字號品牌發展指數》中,總排名第6的五芳齋「認知度」得分比第1名茅臺還高。超高的品牌認知度,得益於五芳齋「老不正經」的營銷套路。五芳齋的「老不正經」,在食品圈乃至廣告界都小有名氣。
  • 回憶老武漢的夏天:五豐杯、美怡樂,阿里山蜜豆冰和老萬成酸梅湯
    武漢據說有極少數地方還在售賣,只能碰運氣看看能不能找回小時的記憶了。阿里山蜜豆冰阿里山蜜豆冰是武漢第一家蜜豆冰店,這一方不大的刨冰鋪子承載了武漢三代人的時光記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生存在熱鬧的前進四路。
  • 和回憶裡的上海老字號說再見
    根據示意圖上的板塊劃分,一些老字號經典也都在徵收範圍內,但具體時間還不得而知,確實是且吃且珍惜了~ 雲南中路福州路附近,目前只有舒蔡記生煎還在堅持營業,可能是收到周圍徵收的影響,如今店內生意不同以往,不過免去了排隊的顧慮。想要回憶老上海味道的小夥伴,可要抓緊啦!
  • 哈爾濱老道外之老味道
    作為城市的起源地,老道外在百年的發展中沉澱了濃鬱而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傳承了眾多的「老字號」飲食。這些老字號不但滿足著伴隨其成長的老道外人的味蕾,也奠定了眾多年青人心中的老味道。民以食為天的中華民族,味道關係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
  • 上海又少了一條老馬路……
    那條承載著小辰光記憶的老馬路, 如今就要拆遷了! 聽到這個消息,六六心裡百感交集 小紹興、德大西餐社、洪長興、鮮得來、 五芳齋、小金陵等老字號紛紛駐紮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