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河河流衝積層中含有沙金,20世紀初,就有不少人來此以淘金為生。如今,臺灣著名的金瓜石金礦區的金產量年年增加,是臺灣省財政的一大收入。金瓜石是如何發現的,臺灣民間流傳這樣一個淘金傳奇——
清朝末年,基隆八堵地方,有對名叫郭大發的夫婦,世代以務農為業,家有幾分坡田,夫婦倆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省吃儉用,生活還過得去。兩老有個獨生子,名叫郭阿財,從小拜師學習製作竹器,學成回家,耕田之餘,便編制一些竹器送到基隆城裡出售,賺些錢貼補家用,不久成了小康之家。兩老抱孫心切,央請媒婆介紹六堵地方李氏女兒仙姑為妻,小兩口婚後互相體貼,仙姑治家有方,對公婆也很孝順,兩老非常高興。
但好景不長。不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作戰失利,昏庸的清政府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日軍在基隆之東的澳底登陸後,遭到臺灣義軍奮勇抵抗。八堵是基隆至臺北的必經要道,首當其衝,受到戰火摧殘,又加上當時瘟疫流行,郭氏老夫婦都先後被傳染,求醫無效,錢也用完,兩位老人相繼去世,給阿財背了一身債。
在日本殖民主義者的高壓統治下,臺灣百姓民不聊生。仙姑和丈夫商議,把田地和房屋全部賣掉,還清債務,小兩口不得不離鄉背井,搬到瑞芳山腳下去住。他們在山地蓋了一間茅草房,空地種上蔬菜,兩人還上山砍竹子,做竹籃、鬥笠、長簸箕、桌椅等竹器,挑到基隆市去賣,換些米油鹽回家,勉強維持一日三餐。
他們住的屋子後面有個山洞,洞裡一片漆黑,也不知有多深,洞口四周長滿雜草,樹邊還有一口小池塘,池水清澈得像鏡子一般,仙姑每天到池塘邊洗衣服。有一天,仙姑到基隆剛把竹器賣完,在菜市場看見賣小鴨的,她想那池塘正好養鴨,何不買幾隻回家養起來,以後吃蛋不用愁。於是,她便向鴨販買了十幾隻小鴨帶回家,放在池塘裡,讓它們遊來遊去任意覓食。草叢裡青蛙很多,不到幾個月,鴨子一隻只都長得又肥又大,生的蛋也比普通的大,每天在草叢裡可撿到十幾個蛋,家裡吃不完,就拿到基隆市去賣。
每天早上,仙姑總是先打掃鴨寮。一天,她發現地上鴨屎中有幾粒黃豆般大小的黃色硬塊,好奇地順手撿了幾塊,用水洗乾淨,黃澄澄的色彩,就像金子一樣。她趕快拿給阿財看,阿財接在手裡仔細琢磨後說:「看起來是像金子,但鴨屎裡哪會有金子呢?難道鴨子會拉金屎?」
仙姑想了個辦法,打算第二天挑竹器去基隆時,順便帶幾塊拿到銀樓鑑定一下。
次日,仙姑起了個早,把竹器挑到基隆市裡,很快便賣完了。她隨即走進一家銀樓,把那黃塊給老闆看,老闆接過看後,就放在秤上稱了一下,問仙姑是否要賣。仙姑喜出望外,很高興地點點頭,老闆給了她十幾塊銀圓。
仙姑拿著銀圓飛快地回家,還沒進門,就大聲喊著:「阿財!阿財!那黃塊確是真金子呀!」阿財從未見到仙姑這麼高興,聽仙姑把賣金子的過程從頭講到尾,茅屋裡笑聲不停,兩人都高興得跳了起來。他們又趕緊到鴨寮內,仙姑專撿黃色硬塊,阿財用水衝洗,一直忙到天黑,裝了一大碗。拿到基隆市銀樓,又賣了幾百塊銀圓。
鴨寮的金子撿完了,阿財左思右想,突然領悟到這些金子說不定是鴨子吃了含有金子的食物排洩出來的,那些鴨子平常都到山洞裡尋覓食物,可能那山洞裡還有金子。於是,他們就到山洞裡挖泥沙,再到池塘淘金子。金子越淘越多,三年中共賣了幾十萬塊銀圓,成了巨富,在基隆市買了一棟漂亮的房子,從此過著舒服的日子。
阿財發現金礦的消息傳開後,很多人帶著工具湧到這座無名山洞來淘金,一時人潮洶湧,許多淘金客也發了不少財。後來大家便稱這座山洞叫金瓜石。日本殖民主義者得知金瓜石出產黃金,便派專家去勘査,確定是含金量極高的金礦山,於是下令禁止臺灣人民前往淘金,還派軍警嚴加看守,由曰本殖民者開釆,所得黃金全部運到日本,直至我國抗戰勝利才停止。
採錄者:石四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