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老奶奶汪桂蘭 曾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小不點」
汪桂蘭老人。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葉滿山 攝
10歲成為孤兒;12歲參軍;16歲參加抗美援朝志願軍;17歲加入中國共產黨;19歲支援大西北建設來到甘肅……
如今她86歲高齡,住在蘭州。
她說:我這一生走過來,我覺得我的爹媽沒有白生我,黨沒有白教育我。
顫顫巍巍,從一隻紙盒裡拿出一張當年在朝鮮戰場上拍的紀念照片,今年86歲高齡的汪桂蘭老人反覆撫摸,臉上露出了少女般的笑容。
在蘭州鐵路新村一幢老式樓房裡,汪桂蘭老人一個人住著。房子有70多平方米,當初單位分房時,她本應該可以分到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但她讓給了別人,自己選了小的。家裡樸素整潔,汪桂蘭老人滿頭銀髮,戴著深色眼鏡,「我的眼睛不好使,看電視也只是聽聽聲音,畫面模糊得看不清。」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1月20日,汪桂蘭老人收到了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蘭州鐵路公司轉來的紀念章。「感謝黨和國家,還有我的單位,他們一直記得我!我好久沒有像今天這麼高興過了!」汪桂蘭老人把紀念章放在了桌子上顯眼的位置,還沒來得及存起來。還有一塊紀念章,是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時頒發的。
汪桂蘭老人離休前是蘭州鐵路公司職工。16歲那年,她作為一名通信兵參加了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任務,回憶起70年前那場戰爭,歷歷在目……
汪桂蘭是河南睢縣人,10歲時成為孤兒。12歲那年在安徽參軍,成為劉鄧大軍裡一名衛生員,參加過淮海戰役。1950年,韓戰爆發,隨後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1951年,只有16歲的汪桂蘭報名參戰,電務部長摸著她的頭說:「你還是個寶寶。」儘管年齡小,但她參軍的主意已定,當場咬破手指寫了血書。「17歲入黨,當時年齡不夠,次年才轉正。」至今,汪桂蘭老人家裡桌子上的玻璃下,壓著紅色封面的黨費證。
在朝鮮戰場上,汪桂蘭是一名通信兵,她們班有六七個人,班長也只有18歲,叫蔡少英。執行話務工作雖然不需要真刀真槍去衝鋒陷陣,但因其保障指揮通暢的重要性,時時成為敵人重點襲擊的目標,用汪桂蘭老人的話說就是「在拎著腦袋工作」。汪桂蘭所在部隊裡,數她年齡最小,大家給她起的綽號是「小不點」。在一次行軍途中,戰友們要翻過朝鮮一座叫做「摩天嶺」的山。政治部邱主任提醒汪桂蘭不要睡著:「小不點,你晚上可不能睡覺啊!睡著後你就摸不到星星了。過了摩天嶺到根據地我給你烙個餅吃,你摸一個星星可以帶回祖國獻給人民。」首長是擔心她一旦睡著或者不小心掉進雪窩裡,就有可能被凍死。兩個戰士把長槍抬在肩膀上,像一個簡易擔架,汪桂蘭趴在這副「擔架」上才得以翻過那座山。
汪桂蘭老人年事已高,但記憶力卻驚人的好。70年前的人和事,她講起來猶在眼前。她記得,有一次一個人執行任務,途中遭到敵機掃射,前面的橋面也被炸毀了。為了完成任務,她順著殘缺的橋身爬了過去。「可能是年齡小,不知道害怕,也從來沒有掉過一滴眼淚。」有段時間鹹興運輸線被炸,補給跟不上,戰士們吃糧成問題,他們就到山上撿野果子、毛慄子。不料遇見敵機轟炸,躲避的過程中盆子裡的食物所剩無幾,只有土渣子。那段時間汪桂蘭和身邊的戰友得了夜盲症,下午5點多鐘就看不清前面,只好手拉手去營地。
工作是在山洞裡,裡面有積水,她們的腿長達一個多月泡在水裡,大家身上長了疥瘡,也落下了風溼病、關節炎的病根。在朝鮮的兩年多時間裡,汪桂蘭記得她和姐妹們就洗過一回澡,還是在山裡瀑布下洗的,冬天頭髮凍成了冰溜溜。
「很幸運,我活下來了!」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籤訂。汪桂蘭和戰友們於當年10月勝利回國,到瀋陽時她是被用擔架抬下來的,當時腿已經不能下地走路了。
汪桂蘭當年的勝利回國紀念照。
經過休養,身體漸漸恢復,汪桂蘭在鄭州鐵路通信段工作。1954年6月,她又響應支援大西北建設來到甘肅,成為蘭州鐵路局的一名職工。「鐵路開發到哪兒,我就跟隨到哪兒。」在蘭州成家,工作也幹得有聲有色,連年獲得先進個人稱號,曾代表單位去人民大會堂做過報告。但後來老伴、子女都先她而去。「幼年喪父,中年喪夫,老年喪子,人生三大悲,我都趕上了!」汪桂蘭老人說得平靜,自始至終沒掉一滴眼淚。如今,她最近的親人只有孫子和外孫女,還都在外地工作,只能通過電話噓寒問暖。平日的生活起居主要靠周圍朋友照顧,她也是轄區鐵路新村東街派出所的幫扶對象,派出所民警經常過來看望她這個老兵。
獨居的這些年來,汪桂蘭老人看到電視上倪萍主持的《等著我》尋親欄目後,也曾動念找一找老戰友。但想到自己身體一直不好,身邊沒有家人,也就打消了尋人的念頭。
「我這一生走過來,我覺得我的爹媽沒有白生我,黨沒有白教育我。我成為人民解放軍的一員,後來又成為抗美援朝最可愛的人,我覺得這一生很自豪!」汪桂蘭老人說。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張海龍 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