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十點讀書 ,作者十點籤約作者
十點讀書
深夜十點,陪你讀書,美好的生活。好書/故事/美文/電臺/美學。
穆爾說,一個人為尋求他所需要的東西,走遍了全世界,回到家裡,找到了。
平凡你我,塵世中辛苦行走,不管在外面是鮮衣怒馬、光彩照人,還是行色匆匆、步履沉重。
回到家中,摘下面具、卸掉防禦,自由舒展、暢快呼吸,做回真實的自己。
家的樣子,才是一個人最真實的模樣。
科克說:「每個人的家對他自己都像是城堡和要塞。」
家是讓你無比鬆弛、愜意的所在,不管窗外如何喧囂吵鬧、紅塵紛擾,你只想浸淫在此,消磨時光、享受陽光的地方。
它不僅是身體的停靠處,更是靈魂的棲息地。
房間
蕭伯納說過,世界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裡的美。
房間是否整潔有序,溫馨舒適,是你對自己的生活的態度,是否珍之重之、愛之惜之?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可以想像,家裡凌亂不堪、垃圾橫行,你對自己、對生活是有多敷衍、多湊合。
肯悉心打理,花心思布置,是你熱愛自己的家,熱愛生活的最大體現。
上海的一個九零後女孩,在浦東租了一套33平米的房子,剛搬家的時候,家徒四壁、空空如也,是名副其實的「陋室」。
女孩卻並不將就。工作之餘親力親為,開始了對「家」一點一滴的改造。
自己動手畫了施工圖,為房間作了功能分區。
沙發牆上掛了自己的簡筆畫。門廳製作了黑板牆,網購了藍色地毯和褐色窗簾。
在客廳和臥室之間,掛了網紗布的隔斷。
自己組裝了小小的床頭櫃,陳列著小女孩喜愛的各種小物件:玩偶、畫框、香薰蠟燭等等。
晚上柔和的燈光打上去,整個空間溫馨舒適、好不愜意。
花費不多,女孩卻為自己打造了真正其樂融融,屬於自己的空間。
願意花費時間、心力去折騰自己的家,甚至是樂此不疲的人,一定是對生活充滿了激情、嚮往的人。
家是承載自己獨一無二的氣息和味道的地方,就像自己的個性標籤,不事張揚,卻絕不雷同。
房子可以是房東的,可家是自己的。
即使家徒四壁,也要儘可能讓它整潔舒適。
電視劇《父母愛情》中有一個情節,安欣陪伴著丈夫,被下放到一個小島上,靠打漁為生。
條件非常艱苦,居住在海邊低矮的小房子裡,空空蕩蕩、身無長物,但是安欣依然把家收拾地非常乾淨整潔,並對妹妹說:「我現在唯一能做到的,只有乾淨了。」
不放棄對家的嚮往,就是不放棄對生活的理想,對明天的夢想。
塞·約翰生說:「家居的快樂,是所有志向的最終目標,是所有事業的勞苦的終點。」
廚房
雖說,君子遠庖廚。
但是,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煙。
所謂生活,乃是有生氣地活下去。
而生氣,則非廚房煙火所不能。
過日子若不與廚房打交道,煎炒烹炸、燜溜熬燉,炊煙嫋嫋、香氣繚繞,那樣的日子總似空中樓閣,不接地氣,更不踏實。
閨蜜的表妹,妥妥的九零後小美女一枚,結婚一年多,廚房都像剛剛裝修完的一樣,除了落厚厚一層灰,從不曾用過。
原因是夫妻二人都不會做飯,每天輪流去兩家父母處蹭飯。
時間並不長,二人也就因彼此並不包容、忍讓,以致勞燕分飛。
有人說過,婚姻若不落到吃飯、穿衣這樣的小事上,是難以長久的。
晚清才子沈復與妻子芸娘粗茶淡飯,相守一生。他認為的愛情就是: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
錦心制佳餚,素手調羹湯。
喜歡炮製美食的人,必是會生活、愛生活、懂生活的人。
魯迅愛吃,家中還專門制定每周的菜譜,什麼紅燒鱖魚、芋燉排骨,千張燉肉,都在菜譜上赫然在列。
魯迅尤其愛甜點,最愛沙琪瑪。他認為甜品才是幸福的味道。
張大千不僅愛吃,還擅長烹飪。
他對學生說,一個人如果連美食都不懂得欣賞,又哪能學好藝術?
他請朋友吃牛肉麵,兩種做法,一種清燉,一種紅燒,麵條也是粗細不一,還在牛肉湯裡加入花雕酒,小火慢燉4個小時,還要不停地撇去浮沫。
如此做派,也算是資深吃貨了。
一道美味佳餚,色香味俱全,挑逗的是你的味蕾,洞見的卻是五味人生。
周末的早晨,不需慌張趕地鐵,不用匆忙食快餐。
何不自己下廚,鍋碗瓢盆、油鹽醬醋,於案板菜刀的交響中,精心炮製一碟肉,一碟青菜,品的是酸甜苦辣,過的是滋味人生。
何其快哉。
煙火人生,總歸離不開這廚房的方寸之地,舌尖上的百味雜陳。
民以食為天。
作一個愛吃、會吃的人,過的是日子,更是波瀾不驚、細細品味的心境。
書房
一半煙火,一半清歡。
廚房是人間煙火地,書房則是靈魂清歡場。
半卷書香,足夠沁人心脾,回味悠長。
不管房間是自己的還是房東的,面積是空曠還是逼仄,都要有一個地方來放置書籍。
哪怕沒有條件布置專門的書房,也沒有空間做整面牆的書櫃,依然要給自己留有一個角落,安置靈魂,放飛夢想。
佔地雖小,卻是意境最為遼闊的精神空間。
西塞羅說:「沒有書籍的屋子,就像沒有靈魂的軀體。」
書房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具象和升華,是靈魂棲息的地方。
劉禹錫的書房起名「陋室」,取其簡陋、清減之意,他的名作《陋室銘》便在此寫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無獨有偶,多年後,王陽明流放在貴州龍場驛,將自己的書房命名《何陋軒》,以明心志。
小說《我是貓》的作者,日本作家夏目漱石,一生沒有自己的房子,四處租房居住,對居住條件也沒有過高的要求,生活的簡單素樸。但每次租房,必特意布置書齋,名為「漱石山房」。
黃庭堅說:「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書房的擺設布置、書籍種類,就是一個人靈魂的雛形。
村上春樹的書房,藏書豐富,擺放異常整齊,井井有條,除了書籍,還有大量的唱片,是熱愛音樂的村上的最愛。屋子中間的一張長方形書桌,村上已經用了十五年之久。
著名服裝設計師,被稱為「老佛爺」的卡爾·拉格斐,一生最愛的,並非他的時尚世界,而是他豐富的藏書。
他的書房,應該是所有愛書之人夢寐以求的地方,據說是全球著名的私人圖書館之一。
他的私人藏書,超過三十萬冊,兩層樓高的空間,從地板到天花板的牆壁都做成了書櫃,蔚為壯觀。
他說:「書籍對我有種致命的吸引力,這是一種我不希望被治癒的病。」
博爾赫斯曾說過:「如果有天堂,那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圖書館太大,書房足以撫慰我們疲憊的心。」
一角一落、一書一桌,滋養心靈、擺渡靈魂,書香滿懷、別有田園。
偷得浮生半日閒。
在外奔波勞碌,疲累不堪,回到家中,一桌一椅、一草一木,皆是心愛之物,一杯一盞、一餐一飯,總歸熨帖身心。
伏爾泰說:「對於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於亞當的後裔而言,家是他們的天堂。」
曾國藩寫過一副對聯:大抵浮生若夢,姑且此處銷魂。
家就是你我的銷魂之處、流連之所。
三千芳華、彈指剎那,
紅塵歸來,驀然回首,
願你我,有家可依,有愛可守。
作者:胡一一。本文首發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點分享
點點讚
原標題:《家的樣子,就是你最真實的樣子》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