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 3601 字
看完大概需要8分鐘
2017 年 BOSE 發布了 QC35 II 降噪耳機,這一代產品從此開始了漫長的服役生涯。在此期間,微軟推出了新的降噪耳機 Surface Headphone,BOSE 更新了一款限量版藍色配色 QC 35 II;SONY 推出了 WH–1000XM3,BOSE 只能又更新了一款高限量版粉色配色 QC 35 II。就當我們以為 BOSE 第三代頭戴式降噪耳機遙遙無期的時候,BOSE 發布了 BOSE 700 系列消噪耳機(以下簡稱 BOSE 700)。這代產品不僅新開啟了一個產品系列,而且相較於上一代產品,這一代產品在設計語言上已經有了非常大的變化。筆者這一次拿到了 BOSE 700 銀色配色款,並且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深度體驗。在此之前,筆者出行主要使用的降噪耳機是 SONY WH–1000xm3,SONY 和 BOSE 兩大品牌,也是眾多用戶在購買降噪耳機主要考慮的兩大品牌。筆者的這篇文章,也將會從使用體驗上,對這兩款產品進行一定的比較。-01-
新設計,戴起來舒不舒服?
BOSE 700 並沒有延續使用 QuietConfort 這個名稱,而是使用了 NoiseCanceling,據說是因為用戶習慣這樣稱呼 BOSE 降噪系列產品。無論如何,新名稱還是帶來了新的設計。相較於上一代產品,BOSE 700 設計更加簡潔,表面沒有任何一顆螺絲,連接耳機的橫梁,採用了金屬材質的設計。這根金屬的橫梁也兼具了調節頭帶尺寸的功能,可以進行無極滑動。然而,這根橫梁也限制了耳機收納體積的進一步縮小,耳罩部分不可以進一步地摺疊。不過,對於像筆者這樣,喜歡帶著耳機收納盒一起出差的用戶而言,算不上什麼困擾。真正讓筆者困擾的是,把耳機掛在頸部之時,耳罩是正面朝上的。美不美觀且不論,關鍵的是耳罩的海綿套會和你的頸部和面部「親密接觸」。如果長時間掛在脖子上,感覺非常的不舒服。並且耳罩部分,它採用的是更緊實的皮質材質,筆者還是更偏愛 1000xm3 這樣鬆軟的材質。至於佩戴體驗,這一點是 BOSE 耳機一直以來為人稱道的地方,BOSE 700 也不例外。由於採用了金屬的橫梁,這款耳機橫梁的彈性更大。它在夾得更緊,更不容易從頭上滑下來的同時,又不至於太難受。就佩戴體驗而言,其實 BOSE 700 做的要略優於 1000xm3——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 BOSE 700 的那根金屬橫梁能提供更緊實但又不夾頭的佩戴感。不過,這根美觀的橫梁也限制了耳機收納體積的進一步縮小,限制了耳罩的旋轉方向,佩戴舒適但掛頸難受。-02-
是消噪,不是降噪?其實這一點也是讓筆者更為疑惑的一點,為什麼 BOSE 700 的宣傳詞上用的是「消噪」,而不是「降噪」?聽上去似乎「消噪」一詞,要比「降噪」一詞,更能減少噪音——儘管這兩者對應的英語單詞都是 NoiseCanceling。筆者對於這次宣傳詞改變的理解是,他們給 BOSE 700 新增了更多的「消噪」功能。比如說,0–10 級別的消噪級別調節,「清晰模式」,以及通話端的降噪。這些功能也對應了 BOSE 700 上僅存的三顆實體按鍵。不過,在介紹降噪功能之前,筆者必須要吐槽,BOSE 700 實體按鍵位置的設計,實在不敢恭維。藍牙配對/電源開關按鍵正好在摘下耳機時,大拇指按下的位置。所以有時候你只不過是想要摘一下耳機,可能就關機或者進入配對模式了。藍牙配對/電源開關鍵下面,是一顆喚醒語音助手(Virtual Personal Assistant)的按鍵。你可能也會好奇,消噪耳機上為啥要單獨放一顆喚醒 VPA 按鍵?這其實是 BOSE 700 的一個差異點——它的消噪並不是單向的,它還能在通話的時候消噪。使用 1000xm3 或者其他降噪耳機的時候,如果突然來了一通電話,或者想要喚醒 VPA,你會有一種強烈的割裂感。為什麼突然嘈雜起來了?為什麼我聽歌這麼安靜,打個電話卻吵吵鬧鬧的?因為大部分產品只管「聽歌」,不管「通話」。BOSE 700 加入了八個麥克風,其中六個麥克風負責消噪,另外一對麥克風組合,則是為了提高升拾音效果:一個產生波束成形信號的麥克風陣列(A beamform-array)可以清晰拾取用戶聲音,同時消除其他聲音幹擾;另一產生抑制信號的麥克風陣列(A rejection-array)作為第二道防線,追蹤並阻隔殘餘擾人聲音。這套系統可隨著人位置、方向或周圍環境的變化而做出實時調整。筆者猜測,這是因為其他的降噪耳機,在通話之時,會把用於收集周圍環境的麥克風,直接用於通話拾音,或者說,那些耳機沒有對拾音的麥克風進行特殊的優化。而 BOSE 700 的這種設計,能一定程度上緩解這種割裂感,讓消噪的體驗從聽歌延續到通話,這一點值得稱讚。BOSE 700 可以提供 0–10 級的消噪,但它僅有一個調節按鈕。默認情況下,是 0,5,10 三個等級之間的切換。長按可以切換到對話模式,即立刻進入 0 級,也是 BOSE 宣傳的「清晰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即使是帶著耳罩,用戶也可以清晰地聽到外界的聲音。如果要更換預設的消噪等級,用戶需要進入「BOSE 音樂」,一個專門為 BOSE 700 這款產品開發的 app,而不是之前 QC 系產品的 BOSE Connect。除了能更改消噪預設之外,它還集成了顯示耳機狀態、軟體更新0–10 級降噪調節和音量調節調節等功能。當然,用戶也可以在應用中查看耳機連接過的其他設備,也可以手機上切換耳機的播放源。當然,即使不使用 app,BOSE 700 也能使用,就是不能進行更細緻的消噪等級調節。這一點上,1000xm3 做的要好一些——它有一顆單獨的按鈕長按即可針對當前環境進行自動調節降噪等級。這是 1000xm3 上搭載的 SENSE ENGINE 技術,筆者認為與其讓用戶去根據自己的感受一個個地去試哪個檔位最適合自己,或者當前環境,倒不如讓耳機自己判斷。事實上,消噪等級調節對於筆者而言,純屬多此一舉。筆者的耳機永遠只有全開或者關閉的狀態。所以筆者在使用耳機的時候,基本都是直接開到最高降噪等級。消噪等級 10 的 BOSE 700 在降噪方面,與 1000xm3 相比,甚至略勝一籌,這主要是由於 BOSE 700 對於底噪的控制比較好。這個等級下,高鐵和飛機的風噪聲音有明顯的下降,人聲和機械鍵盤的聲音明顯減小。當然,按鍵設計上的改變,不止這一處。被取消的播放控制鍵,比如音量調節,上下曲等,被做成了電容式觸控面板,集成在了右側耳罩 BOSE logo 之上了。操作手勢與 1000xm3 維持一致,不過由於 BOSE 700 將喚醒 VPA 獨立出了一顆實體按鍵,長觸面板改為了提示當前耳機使用時間。儘管提示音略顯機械,20 小時的電池續航相較於 1000xm3 較短,但提示變成了使用時長,而非電池電量百分比,這一點貼心多了。-03-為什麼說它更適合 iOS 用戶?接下來,筆者將會談論到整個耳機使用中,最為主觀的部分了,耳機音質。這部分,其實 BOSE 700 延續了 BOSE 耳機調音的一貫風格,平淡如水,三頻一如既往地均勻。如果是和上一代產品 QC 35 II 相比,很難說有太大的變化。然而,若是和 1000xm3 相比,區別還真不止一點。首先一點是,1000xm3 在低頻上要比 BOSE 700 更有力,但細節上面略有遜色,甚至有些粗糙。這一點是建立在使用 iOS 設備播放流媒體音樂的基礎之上的。因為在 BOSE 700 僅支持 SBC 和 AAC 兩種無線編碼格式。在 iOS 平臺上,AAC 優先級更高的編碼模式,無論是何種藍牙耳機,都只能「被迫」使用這種格式。只有當設備不支持 AAC 或者用戶通過應用設置,才能使用 SBC,這種聽感略遜於 AAC 編碼的模式。如果使用其他設備,尤其是 Android 9.0 以上的設備,在播放高碼率音頻的情況下,就是另一種情況了。Android 9.0 以上的設備大都是支持 SONY 研發的 LDAC 高規格編碼。1000xm3 的實力才能真正展現出來,畢竟同等高質量音頻音源的條件下,傳輸碼率的差別是碾壓級的。1000xm3 在 LDAC 連接下,聲音的細節更多,也更純淨。所以,在流媒體時代,尤其是當你的主力播放器材是 iOS 設備的情況下,筆者還是更推薦在 AAC 編碼下表現更好的 BOSE 700。不過,音質只是理由之一,更重要的是 BOSE 700 相較於 1000xm3 對於 iOS 設備更友好的連接性。SONY 播放設備的連接性並不是做的不好,而是太與實際脫節了。1000xm3 連接很穩,也能連接多臺設備,但卻不能同時連接兩臺設備,而且設備之間的切換異常繁瑣。其實也不難理解,畢竟所有的 SONY 播放設備標配 NFC 功能,SONY 更希望用戶能通過 NFC 一觸,完成不同設備之間的連接和切換。▲標配 2.5mm 音頻轉接線與 Type-C 充電線這顯然沒有考慮到用戶規模同樣不小的 iOS 設備使用者,以及部分沒有 NFC 功能 Android 手機用戶的使用體驗。這一點上,BOSE 700 做的更好。它能同時連接兩臺設備,並且能很便捷地在兩臺播放設備的音源之間進行切換。最後,筆者推薦給 iOS 用戶的原因還有一點——畢竟就已經從 iPhone 7 時代就開始適應無耳機接口了,BOSE 700 標配的那根 2.5mm 音頻接口也不是不能忍受——就當它沒有音頻接口便是。結語:BOSE 一直是降噪耳機品牌中的佼佼者,這次的 BOSE 700 也不會令人失望。這款耳機是真正考慮到了用戶降噪需求的產品,在很多小細節上面也做的很用心,比如開機的那一聲交響樂,剩餘時間的提醒,多設備之間的連接性,尤其是通話降噪上,不會使用戶產生「割裂感」等等。
文章來源:鈦媒體app
作 者:唐植瀟
鈦空艙生存法則:
發燒友看完是不是心痒痒,想買了呢?
進入鈦空艙商城,發現更多驚喜好貨。
精彩好文不能錯過:
點擊閱讀原文
進入鈦空艙商城,一起開啟未來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