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藏品修復短板亟須正視

2021-02-08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美術館藏品修復短板亟須正視

  

  蟹菊酒香圖(國畫) 89×168.5釐米 1740年邊壽民

  修復前的《蟹菊酒香圖》畫心為粗羅紋紙,紙質酥鬆,脆性較強。多處蟲蝕痕跡,原全色時未刮邊口,邊口顏色較深。多處斷裂,畫心斷裂處表層起皮,極易脫落。畫心左下角完全撕裂、破碎,有兩塊約五釐米大小殘片。紙質表層磨損嚴重,多處纖維受損,露出

  北京保利春拍中亮相的《翡冷翠》,是劉海粟於上世紀30年代初在巴黎完成的寫生作品。畫面中的古橋名為維基奧橋,始建於古羅馬時代,是翡冷翠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橋,同時因曾經演繹了詩人但丁與貝亞特麗絲之間一段悽美的「廊橋遺夢」而著名。「雖然現在這幅作品被認為是一件難得的精品,但當初藏家拿來修復時卻是灰濛濛的,很髒、很陳舊。當時所有人都以為畫面上是民國期間上海的某個街景,但我們在修復研究過程中,找到了1932年傅雷編著的《世界名畫集(第二集)劉海粟》,發現了這張作品的著錄,才知道畫面是巴黎的維基奧橋,這樣作品才有了比較清晰的出處、時間等信息。」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肖谷說,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館藏的劉海粟油畫作品,幾乎都交由上海油雕院進行修復,因此油雕院的修復師們也逐漸成了劉海粟作品的專家,這也吸引了其他美術館、私人藏家和拍賣行等慕名而來。

  「近幾年來,美術館界對於藏品修復工作越來越重視,我們不僅承接了中華藝術宮等上海重要藝術機構的重要藏品的修復任務,上海周邊地區的美術館也會邀請我們對其藏品進行狀態評估,以確保藏品的安全性和合理保存。」肖谷說。

  隨著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工作的全面推進和「美術博物館」概念的不斷深入,我國美術館界對於藏品的安全保障和安全防護也提到了一定高度,許多省級大館建立了相應的修復室,並配備了專業人員。但由於起步晚、資金少,且受困於技術、人才、觀念等因素,美術館的修復工作還相對落後。同時,部分中小型美術館對於藏品保存修復的重要性還未建立起系統性認識。

  保存修復意識逐漸加強

  廣東美術館是我國最早建立修復室的美術館,早在2009年,該館即引入了化學方面的專業人才做相關研究,並專門前往美國購置了一批修復設備和材料。「當時館內修復人員在美國的工作室實習了一個多月,學習這些設備的運用和修復理念。回國後,我們還利用各種機會,購買了大量藝術品保護和修複方面的外文原版書籍,慢慢去理解一些修復理論上的問題。」廣東美術館副館長江鬱之說,幾年來,該館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積累了一定經驗,不僅對本館的藏品維護提供支持,也為周邊其他美術館提供公益性服務。

  中國美術館保存修復中心於2010年4月籌建,並於當年5月啟動了「鄧拓先生捐贈作品修復項目」,僅一年多時間,即修復鄧拓捐贈藏品120件(套)。之後,該中心還完成了「『萬裡江山』赴日展藏品修復項目」「老舍藏齊白石作品」等重要修復工作,同時還修復了大批油畫作品。「中國美術館保存修復中心主要致力於中國畫和油畫的修復和維護,已建成捲軸畫保存修復工作室、油畫保存修復室、紙本保存修復工作室和保存科學實驗室。」中國美術館副館長胡偉說。

  去年剛剛晉升為全國重點美術館的中國美院美術館,其藏品修復工作於2014年提上議事日程。「為此,我們專門改造出修復室,聘請了著名油畫修復師李福長和中國畫修復師馮逸華為特聘修復師,對比較難以修復的器物類作品,美術館已與浙大、上海專業修復單位建立聯繫,確保藏品的樣狀完整。同時,藏品庫房定期請專業人員進行驅蟲除蟻工作,保證藏品庫房不受蟲害,穩定安全。」中國美院美術館群總館長杭間說。

  浙江美術館的藏品修復室組建於2013年,不僅劃出場地和購買設備,還招募了具有專業經驗的人員。僅一年多時間即修復油畫、國畫百餘件,同時對每一件藏品都建立了詳細的修復檔案。2014年,該館還專門購入充氮除氧消毒殺蟲系統,不僅對新藏品進行入庫前的清理消毒,也對已入庫藏品實行分批消毒,將蟲害汙染威脅降到最低。「書畫修復是美術館藏品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不可或缺。我們從運營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實際問題,一是目前藏品主要以現當代美術作品為主,古代藏品不多,相對而言藏品的修復任務不是很重,但對於我們來說,著眼長遠發展考慮,藏品修復將會顯得越來越重要,需要儘早建立專門機構,儘早培養藏品修復專業人員,儘早形成一整套藏品修復機制。」浙江美術館館長斯舜威說。

  修復離不開經驗與科學

  我國美術館系統的藏品大多為20世紀以來的現當代美術作品,因此,出現的問題也多集中在自然損壞、歷史原因保存不善損壞、「文革」期間人為損壞、庫房條件不足損壞、運輸過程中損壞、外力影響損壞等方面,這些問題大部分可得到完善的解決。然而,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一些傳統的、固有的修複方法受到了質疑,在修復倫理方面還存在一些爭議。

  「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修復的可逆性,可逆性是國際通則。例如對於捲軸畫的修復,我們與日本最大的不同是,很少有人使用科學設備,完全依靠個人經驗,而且『全畫』的習慣值得商榷。『全畫』是修復師憑藉自己的經驗、習慣和個人理解,將受損的畫面補全,這種做法的結果是不可逆的,應該禁止。」胡偉說,修復是一門經驗的藝術,但也離不開科學,任何修復都應該有合理的程序和科學的依據。他以中國美術館保存修復中心對「鄧拓捐贈中國古代繪畫」中《蟹菊酒香圖》的修復過程進行了介紹。

  「《蟹菊酒香圖》是清代著名花鳥畫家邊壽民的作品,創作於1740年。我們首先對作品進行了狀態調查,發現此畫畫心為粗羅紋紙質,紙紋稀疏,為豎紋,觸目可見,導致舒捲後易出現折斷;另外有多處蟲蝕痕跡,在上一次修復中未曾刮磨殘口,全色多處不符,導致畫底色澤不夠統一;另紙質表層汙髒磨損較為嚴重,個別地方出現起皮、飛茬、露白現象;同時畫心左下側有兩塊5釐米大小紙質完全脫落,需重新拼補,裱料為紙質,破損嚴重,多處缺裂,無法展掛。由此,我們專家給出了目測報告。之後,又根據一些詳細的檢測,給出了科學檢測報告。根據兩份報告,修復專家提出了清洗、揭託、全補、裱式等修復計劃與方案。」胡偉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徹底大修,《蟹菊酒香圖》最終畫心明淨不失舊色,脫落處得到很好的補拼,殘缺處得到細緻的修復,色澤與畫心其他部位有了很好的統一,筆意殘缺處仍保存現狀,裱邊換為舊米色絹,裱式換為符合規制的橫披樣式。整體而言,既能滿足觀展的需要,又能更好地舒捲和保存。

  其實,修復的「可逆性」和科學性在業內已越來越被重視,尤其在油畫修複方面。如2011年底,中央美院美術館藏品《半裸女像》重新浮出水面,這件在眾多中國現代美術史書籍中刊出但是都不明其收藏處的李叔同代表作,就在庫房裡靜靜躺睡了半個多世紀。2012年,中央美院美術館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材料檢測中心一起進行了大量的非破壞性分析檢測,包括作品使用的油畫顏料、塗層等,並將畫面人物及背景的輪廓線、畫面肌理、摺痕與破損等與已發表的美術書籍對比,最終推測《半裸女像》就是1920年發表在《美育》雜誌上的李叔同油畫《女》。「《半裸女像》從發現、整理、檢測、修復到展出,差不多準備了一年。整個修復過程嚴格按照國際上認可的標準、統一的規範操作,使用的材料容易區分,可識別性強,整個修復過程是可逆的,可進行再次調整,修復後的光亮源於使用了上光油,它的使用可以保護畫面、延緩材質老化。」中央美院美術館修復師徐研說。

  三大問題制約修復發展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人才、資金和用房是美術館在修複方面面臨的三大主要問題。由於美術館的藏品種類較多,藏品修復人員有限,不能應對每一個門類的藏品修復任務,且藏品修復需要豐富的經驗,因此,大多數美術館採取了一邊培養自己的修復人才,一邊聘用專家幫助工作。如中國美術館根據不同的修複方向,成立了4個專家小組,每個小組的專家都來自全國各地,各有專長,帶動館內人員不斷進步。

  「我們館目前側重於中國書畫方面的修復,油畫、器物等修復相對薄弱,主要通過館內和社會力量相結合的方式來完成。對於館內無法完成的修復任務,出於藏品安全考慮,會邀請館外專家到館內參與修復,也使館內工作人員得到學習和提高。」斯舜威說,中國古代書畫修複本身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技術性較強,目前還有修複方面的老師傅可以臨時請來作專業指導,但長遠來看,能夠熟練掌握這門修復技術的年輕人較少,傳承難以保障。這不是某一個美術館的問題,而是全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作為國家層面,文化和文物主管部門應該引起重視。

  油畫修復同樣存在一些判斷、標準和方法的問題。「美國、義大利、俄羅斯等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標準和工作方式,他們的修復體系、觀念、材料、方法、程序等都不相同,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和具體操作中做多重處理。比如,美國的油畫修復師希望藉助更多機器,對時間有自己的掌控和判斷,能形成規模化的工作方式;而義大利和俄羅斯則更強調手工操作,強調材料的細緻等。這些觀念和方法大不相同,我們目前在認知和技術判斷上還存在很大差距,需要修復人員不斷提高自身技術和豐富實踐經驗。」王璜生說。

  修復不僅需要技術和經驗,還需要大量材料,其設備的更新換代則也需要大量資金。目前,除少數美術館在每年預算中有專門的藏品修復資金外,大部分美術館的修復費用無法得到保障。「我們沒有專項修復資金,一些材料費、儀器費等只能通過『綠化費』等其他出口解決。因為國家文件明確表明,藏品徵集專款只能用來購藏藝術品。因此,我們呼籲將藏品徵集專款改為藏品徵集和維護專款,如此才能更好地對藏品進行維護和修復。」江鬱之說。

  除此之外,修復用房也是美術館面臨的很大問題,因為很多美術館在設計時並沒有考慮修復問題,以致只能改建。如中央美院美術館的修復室在地下,極不利於一些揮發性材料和氣體的擴散。一些美術館的修復室雖在地上,但卻無法做好防塵、防紫外線等基本措施。

  人才培訓計劃悄然開展

  對於如何促進美術館修復工作的發展,業內人士有著自己的思考。

  「保存修復,首先要注重保存,其次才是修復。美術館要有制度保障,要有專人負責檢測畫庫的溫溼度和其他情況;要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要制度化;要給藏品的保存狀態劃分等級,依據等級,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胡偉說。

  「現在的學校和一些修復機構把資源分散了,但卻沒有形成特別權威的修復機構。我們之所以還有重要作品修復,是人們還相信老字號。修復資源如何整合,國家可以做一些深入的研究,相關部門或單位可牽頭做一個中國西洋繪畫或油畫修復的季刊或年刊,或組建一個修復聯盟,呈現修復的實例、年鑑、論文、經驗體會等,對這一行當在中國的發展有所引導。」肖谷說。

  斯舜威建議,文化管理單位可舉辦一些修複方面的高級研修班,加強人才培養。也可實現全國資源共享,館際間可以通過共享和借鑑來更好地做好藏品修復工作。

  其實,對於美術館的藏品保存和修復,文化部歷來重視,已推出了不同方面的修復人才培訓班,補充不足。如,由山西畫院主辦的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山西壁畫重彩藝術人才培養」項目目前第一階段的培訓剛剛結束,50名學員通過對山西古代壁畫進行臨摹學習,掌握了中國傳統重彩藝術的技法,並將之運用到當代美術的創作和修復中,豐富中國傳統美術的面貌。而剛剛公布招生簡章的「國家美術藏品保護與修復專業培訓」亦是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由中國美術館主辦並實施的國家美術藏品保護與修復示範項目。該項目面向全國美術館招生,旨在通過培訓,引進國際間最新研究成果,推動該領域理論研究,強化技術規範,增強全國美術館業界對藏品的管理和保護能力,進而培養一支具有一定理論素養和實技操作能力的保存與修復專業隊伍。「此次培訓內容包含兩部分,一是『國家美術藏品保護與修復國際研討會』,它將涉及保護與修復的相關政策與管理機制、藏品保存修復的原則與理念、預防性保護與現代科學技術的介入、保存修復實例分享等內容。來自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大英博物館、泰特美術館等諸多國際權威專業機構的專家、學者都將發表學術演講。二是『專業理論講授與實技操作示範』。通過具體操作,釐清保存與修復的理念與原則,探討東西方藝術品保存修復理念的差異,在比較中取長補短。」胡偉認為,這一培訓計劃的實施,必將完善人們的修復觀念,大力提高美術館界的修復實力。

相關焦點

  • 研究|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藏品的保存與修復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由一些早期修復——嘗試將一件物品「修復」至它的「最初」狀態——導致的長期損害而造成的論戰最終引向了保存的場所——保存原始和提供所有幹涉文件的行動。當今的保護者接受了藏品的變化,也承認不存在「純潔」的狀態。他們按照倫理道德,在一個公眾責任不斷提升的環境裡工作。
  •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提議制定美術館藏品定級標準
    在正在進行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 吳為山提議,應制定有關美術館藏品定級標準,促進美術館藏品梳理,有效管理併合理利用。近年來,我國美術館事業獲得長足發展,呈現繁榮景象,藏品數量快速增加。
  • 全國政協常委吳為山:制定美術館藏品定級標準
    對於美術館而言,藏品定級有利於對不同等級的藏品開展保管、展覽、修復、研究等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確保對珍貴藏品實施重點保護,在利用中進一步詮釋和豐富其價值,使其『活起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他指出,美術館的藏品承載著國家、民族的文化記憶,是美術館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
  • 中國美術館對油畫《父親》首次進行系統修復
    記者從中國美術館獲悉,《父親》原作正在修復中。這是這件作品自誕生以來的首次系統修復。近日,記者來到中國美術館藝術品修復部,探訪油畫《父親》的修復進程。中國美術館藝術品修復部油畫修復師孔妍介紹說,修復油畫的一般程序是先做結構修復,比如修補畫布、加固顏料,讓畫作結構穩定下來,然後再處理畫面的審美,比如去汙,恢復顏色等。油畫《父親》由當代畫家羅中立創作於1980年,是中國美術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也是各大展覽上的「人氣擔當」。據統計,僅2000年以來,《父親》的參展記錄就有30餘條,在所有中國美術館館藏作品中位居前列。
  • 正視短板不足 堅持以人為本
    &nbsp&nbsp&nbsp&nbsp此次疫情防控暴露出城市在疾控體系建設以及應對重大傳染病防控方面明顯的短板和不足。市疾控中心負責人魯永革建議,要優化公共衛生資源結構,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在衛生應急、實驗室、公共衛生監測設備等方面下決心補齊短板。
  • 香港藝術館展烏菲茲美術館藏品慶祝中意建交50周年
    中新社香港10月21日電 (記者 史冰筠)今年適逢中國和義大利建交50周年,香港藝術館聯合義大利烏菲茲美術館展出珍藏藝術品,將於今年10月23日至明年2月24日對公眾開放。據主辦方21日的預展介紹,作為本年度慶祝中意文化交流的項目之一,「波提切利與他的非凡時空──烏菲茲美術館珍藏展」,由烏菲茲美術館提供42件與文藝復興早期代表藝術家波提切利有關的藏品,這是香港史上最大規模與其相關的主題展覽。香港藝術館館長胡佩珊介紹,展覽主要通過波提切利自己、他的老師、學生和其他追隨者的作品,立體、全方面介紹他和那個時代的藝術特色和文化特徵。
  • 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項目在京驗收
    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項目驗收評審現場2020年,共有35個項目入選《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目錄》,參加活動的美術館涵蓋國家、省、市、縣級美術館以及院校美術館、畫院美術館、名家紀念館等不同類型
  • 幼兒體育教育亟須補齊短板
    專業場地不足、教師人才缺乏、體育活動課程設置不合理等短板如何彌補?近日,健康中國與幼兒體育發展高峰論壇在長沙師範學院舉行。就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記者採訪了出席論壇的有關專家學者。幼兒體質健康狀況的惡化是一個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
  • 臺灣美術館2021年掛曆推出12幅臺灣藝術家名畫
    華夏經緯網11月20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美術館「2021年時光行旅掛曆」19日亮相,令人矚目的是精選運用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捐贈的12幅臺灣藝術家畫作設計,讓經典名畫伴民眾一整年。臺灣美術館表示,藝術美學透過文創商品展現,讓民眾在生活中認識藝術品。
  • 全國政協常委吳為山:美術館的庫房如何產生巨大「利息」
    今年兩會,吳為山帶來了「通過藝術加強疫後的國際文化交流」「制定美術館藏品定級標準」「加強紅色題材精品創作,並落實到革命紀念地」「以高質量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夯實扶貧攻堅基礎」等提案。吳為山說:「面對種種因疫情而起的謠言、陰謀論和歧視言行,在疫情後加強與深化文化交流,是消除隔閡誤會、促進民心相通相知的重要途徑。
  • 【旅遊】如何正確遊覽巴黎美術館
    除了勝利女神、斷臂維納斯和蒙娜麗莎這「羅浮宮三寶」,其他精美的藏品浩如煙海,卡拉瓦喬、德拉克羅瓦、倫勃朗等各國知名畫家最為著名的一些畫作均可以在此看到。由於曾經作為拿破崙的王宮,羅浮宮還保留了當時的家具和裝潢,極為奢侈精美。
  • 劉墉夫婦向浙江美術館捐贈作品
    中國文化傳媒網訊 (駐浙江記者蘇唯謙)日前,旅美畫家、作家、收藏家劉墉和夫人畢薇薇向浙江美術館捐贈31件中國近現代書畫名家作品,成為繼去年底浙江美術館從美國徵集傅狷夫藏99件中國近現代名家作品後,該館成功實施的第二個海外回流徵集項目。在杭州海關辦理監管驗放手續後,如今,這批藏品已正式入藏浙江美術館。
  • 巴黎的正確遊覽方式:逛美術館
    除了勝利女神、斷臂維納斯和蒙娜麗莎這「羅浮宮三寶」,其他精美的藏品浩如煙海,卡拉瓦喬、德拉克羅瓦、倫勃朗等各國知名畫家最為著名的一些畫作均可以在此看到。由於曾經作為拿破崙的王宮,羅浮宮還保留了當時的家具和裝潢,極為奢侈精美。  奧賽美術館和蓬皮杜藝術中心雖然名聲稍遜,但是藏品同樣精彩。
  • 安藤忠雄的「和美術館」有什麼好看的?
    部分圖片來源和美術館「和美術館」位於廣東順德,一座由當地家族興建的民營美術館,邀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建築業界獎項「大滿貫」得主安藤忠雄設計。安藤忠雄於光之教堂荒木經惟該美術館的設計線稿、渲染圖乃至封頂後的現場照,可以說是遍布網絡。
  • 畢卡索與巴塞爾美術館的故事
    又到周六了,是我取 「周六美術館」 這個名字時,私心希望的一周中屬於藝術的一天。
  • 【20150804品】普拉多美術館
  • EIZO案例館|英國國家美術館
    英國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又譯為國家藝廊)是世界代表性的美術館之一,成立於 1824 年,藏品超過 2300 件,可追溯到 13 世紀中葉至 1900 年。美術館位於倫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的北側,佔地 46,396 平方米,向公眾免費開放。
  • 匠心妙手喚春回 自貢三大博物館修復藏品靜待文旅復甦
    修復前,有的破損嚴重得無法揭開。記者看到,文保人員端出的未修復古籍,泛黃的書頁酸化、蟲蛀,千瘡百孔仿佛一碰就會碎掉。圖:修復前的古籍給古書治病,需要心細如髮,慢工出細活。一般來講,古籍修復分為準備、修整和復原三個環節。僅僅在準備階段,就得做好科學檢測、分析、核查、分解書籍、揭書頁、配紙、染色、去汙等多道工序。
  • 「坐在沙發上」的世界美術館之旅:從倫勃朗看到博伊斯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根據國外媒體報導及相關資料梳理了一些世界美術館的虛擬之旅,讓人「坐在沙發上」也能走進美術館,甚至可能會獲得走馬觀花所無法得到的知識。從倫勃朗的《夜巡》到博伊斯的「氈系列」,從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大型恐龍模型到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這些線上平臺將不同時空的藝術皆「收入囊中」。
  • 倫敦國家美術館7月8日重開:危機與新生中的修復力量
    7月8日,位於倫敦的英國國家美術館將重新開放,成為疫情隔離期後倫敦首個重新開放的大型博物館。重開後的英國國家美術館將展出經過兩年修繕後的館內最大展廳,以及近期收藏的三幅作品。凡·代克的著名作品《馬背上的查理一世》也將在修復後重新與人們見面。另一方面,隨著觀眾人數的大幅減少,美術館面臨經濟危機,正尋求政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