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抖音上一個河南阿姨火了,在外婆年紀的她,受不了丈夫的冷落,獨自一個人自駕,一邊自駕一邊直播,從河南到陝西、四川、雲南,計劃最終到達海南。
其中她的一篇採訪中說到,和丈夫經濟上AA制,同處於一個屋簷下,但是各過各的。無論她說什麼,從丈夫那裡得到的都是冷落,嘲諷。
一直以來為了給女兒一個完整的家,為了不影響女兒結婚,為了幫女兒帶孩子,她都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後一位,忍受丈夫的冷漠,忍受乏味的婚姻生活。
在兩個小外孫上幼兒園之後,終於她可以過自己的生活了。
下面的評論有幾種:
有嘲諷的男性:「太自私了,只管自己!」
有羨慕的同齡女性:「和你處境一樣,可惜不會開車,也沒有經濟支持可以讓自己也瀟灑走一回。」
也有表示理解的年輕人:「和我爸我媽的相處模式一樣,支持阿姨!」
而且,這樣的年輕人評論竟然還很多。真心讓人懷疑中國的婚姻家庭生活質量,不!準確的說是情感質量。
中國社會是特別擅長把人臉譜化的一個社會。
從最早的孔子開始,就為中國人寫了統一的臉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這個是中國男人的臉譜,君應該有君的樣子,臣應該有臣的樣子,父親有父親的樣子,兒子有兒子的樣子。
所有的中國男人都應該以此為模板生活、做事。
而對於女子,這一類的臉譜化要求就更多也更為細緻嚴苛了,古代的三從四德就是。
雖然現在社會,對於三從四德的觀念已經開始貶斥,但在大部分落後地區或者在中國人的骨子裡還有有著這樣的遺毒。
比如這個河南阿姨,小的時候,就要求照顧弟弟,聽從父親的話,終於結婚了,開始受制於丈夫,有孩子了,則有了母親的責任。
女兒,妻子,母親,每一個角色,都仿佛是一套桎梏,限定了她的行為模式,當然,有一部分是責任,比如母親對子女的照顧,但很多部分,是社會給一個人定義的臉譜,角色。
這個臉譜,不考慮你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而是通過一個標籤,讓你履行所謂的責任。
為什麼這樣的事件會火,因為蘇敏阿姨做了很多人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情。與她相同處境的女性太多太多,她們都在默默的負重前行,作為沉默的大多數,而不為人知。
所幸的是,新的年輕的一代,婚姻模式已經與上一代很不一樣,新的一代的女性雖然仍要承擔很多責任,但是因為有另一半的攜手同行,至少彼此有依靠,不會再像上一代一樣孤軍奮戰。
同時,對於社會觀念,社會輿論,我們看到的是,即時是她充分完成了臉譜責任之後才開始尋找自己,網上仍然不乏一些惡意批評。
那如果是在之前呢?
網上的罵聲和唾沫足以淹沒她。
所以有些時候也明白身邊的女性長輩總是抱怨丈夫年輕時對自己的忽視和冷漠,卻完全不能接受離婚這樣的事情,社會上給上一代人,特別是上一代女性的桎梏太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