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一個風雲激蕩的時代中生存下來,外憂內患刺激下,變法圖強成了當時的時代主,同時,也確實湧現出了無數的改革家。
改革一方面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一些好的影響,緩解了人民和朝廷之間的矛盾,但是一方面也造成了很多血腥的結局,許多改革功臣,在改革之後,下場悽慘。
那麼,古代的變法者為什麼大多都沒有好下場呢?
我們在考慮改革時,應該注意什麼呢?
一、功高震主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有很多立下汗馬功勞的忠臣良將,都因功高震主而未能善終。
而擔任改革家的他們,從來都是朝廷之上,萬眾矚目的人物,一旦行為稍有不慎,就可能引來皇帝的猜忌。
張居正擔任萬曆首輔十年,其相權之重,達到了明朝歷代首輔巔峰,甚至連皇帝都可以訓斥。
"相權之重,本朝罕儷,部臣拱手受成,比於威君嚴父,又有加焉。威權震主,禍萌驂乘。何怪乎身死未幾,而戮辱隨之"(《明神宗實錄》)。
可惜,一旦自己去世之後,立刻等來了皇帝的報復,落得個罷官免爵,滿門被抄、長子自縊、全家流放的悲慘下場。
二、政權的更迭
在古代,改革家要想在全國範圍進行大的變法,必須爭得皇帝的支持。
商鞅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才使秦國的變法在重重壓力得以進行。
但隨著秦孝公的逝世,繼位的秦惠文王一反對商鞅的信任態度,與改革反對派開始對付商鞅,失去秦孝公保護的商鞅最後被五馬分屍而死。
楚國的吳起變法,也是受楚悼王的支持才得以進行,君王駕崩後,沒有了楚悼王的保護,還是難免一死。
三、政策的執行走樣,成為怨氣所集
變法者的初衷都是希望能夠強國富民,故而推行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可惜,一些政策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逐漸走了樣。
拿王安石的青苗法來說,它規定:官府在夏、秋青黃不接之時貸錢穀於農戶,名為"青苗錢"。
農民收穫後還本,加息十分之二,與夏、秋兩稅一起交納官府。推行青苗法的本意是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並使官府以錢生息,獲取巨大收入。
此法在執行過程中,變成了攤派,不管是否需要借貸"青苗錢",都得攤派。不僅在農村攤派,而且在城鎮攤派。利息超過了十分之二,甚至高達十分之七八。
如此一來,百姓不但沒有獲利,反而怨聲載道,可憐的王安石,自然成為了怨氣的集中地。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
改革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但自己要運氣好,能夠出生在一個適合的朝代,得到當權者的信任,在實際改革中,也要注意自身的行為和政策的執行。
稍有疏忽,便是萬劫不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