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嘯山莊》中,凱薩琳病危,臨終前她向希斯克利夫坦誠,自己想回到過去,回到和他在呼嘯山莊的那些日子。
但是作為林頓夫人,她再也回不去了。
凱薩琳最終死在了她最心愛的人——希斯克利夫的懷裡。
讀高中的時候看小說《呼嘯山莊》這一段,很不理解,明明深深相愛的兩個人,為什麼不相親相愛,非要互相折磨,最終凱薩琳還因此以死來逃避所有的一切。
如今再看這部由英國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傳奇之作改編的電影《呼嘯山莊》,我似乎慢慢理解了凱薩琳。
生活在19世紀初的英格蘭北部,面對心愛的人因為受辱和戀愛不遂,衣錦還鄉之後的復仇,她的糾結,她的後悔,她面對自己的丈夫和初戀情人時的矛盾,她無法追隨自己內心時的痛苦,深深地打動了我。
凱薩琳原本是一個活潑任性、充滿活力、對生活和未來滿懷渴望的女孩,最終為什麼會主動放棄自己的生命,究竟是誰殺死了她?
01、 林頓
說林頓殺死了凱薩琳,可能很多讀者不會同意,畢竟,作為凱薩琳的丈夫,他如此愛她。
林頓是畫眉田莊的少爺,年輕、英俊、富有、有教養,以現在的話說,妥妥的高富帥一枚,任何女人都會喜歡。
他被凱薩琳深深吸引,主動追求凱薩琳,哪怕他明知道希斯克利夫的存在。
最終,凱薩琳也被他身上那種紳士的風度,堅定溫和的性格,尤其是那種高貴、優雅、體面的貴族生活深深吸引,答應嫁給林頓。
婚後他很寵愛自己的妻子,面對凱薩琳的任性和喜怒無常,他也是一味的遷就。
所以說林頓是兇手,實在有點牽強。
但凱薩琳的死,他又確實脫不了干係,至少要負一定的責任。
林頓娶了凱薩琳的第三年,遠走他鄉的希斯克利夫帶著一顆復仇之心衣錦還鄉。
林頓的缺點在於他過於柔弱。
當他目睹凱薩琳見到希斯克利夫時的激動,當他聽到凱薩琳對於希斯克利夫的讚美後,他很生氣且非常嫉妒,但他的紳士風度使他選擇了沉默。
沉默解決不了問題。
當凱薩琳和希斯克利夫惺惺相惜的時候,他的自尊受到了嚴重傷害,他變得極為敏感和痛苦,他完全不能融入凱薩琳的世界,他無法原諒她,開始以極度的冷漠來對待她。
林頓並不了解凱薩琳的煩惱,因為他並不了解凱薩琳和希斯克利夫的過去,凱薩琳雖然一如既往地愛著希斯克利夫,但作為林頓太太,她並不想離開自己的丈夫。
凱薩琳的內心糾結且痛苦。
但作為丈夫,在妻子苦惱最需要關懷和幫助的時候,他卻給予了她冷漠,把她推向了絕望的邊緣。
其實,面對妻子精神上的背叛,不管是19世紀初的英國,還是現代的社會,換了任何一個男人,都難以忍受,但林頓只採取了被動消極的態度:他沒有為這場畸形的三角關係做一個了斷。
對凱薩琳,他採用了冷暴力的處理方式,這和他之前對凱薩琳的寵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他的冷漠,無疑在凱薩琳兩難糾結的內心,如同插上了一把尖刀。
所以,不得不說,林頓對於凱薩琳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02、希斯克利夫
如果說希斯克裡夫斯是導致凱薩琳死亡的兇手,相信沒有人會反駁。
作為一名吉普賽人的棄兒,希斯克利夫被凱薩琳的父親撿回家,成為了呼嘯山莊的一員,是他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
在這裡,他和凱薩琳一起騎馬在荒原上奔跑,一起在呼嘯山莊中長大,一起反抗著哥哥辛德雷的迫害,長大之後,兩人深深相愛,抱團取暖。
但兩人身份地位相差懸殊。
一個是吉普賽人的棄兒,一個是莊園主的女兒,在19世紀初的英國,嚴酷的父權制度下,這樣的戀情毫無希望。
想要和凱薩琳長久的在一起,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斯克利夫做出改變,改變作為一個僕人窮困潦倒的生活局面。
但希斯克裡夫從來沒有想過去改變,因為他深入骨髓的愛著凱薩琳,他捨不得離開她,為此他寧願忍受著屈辱的生活。
在希斯克利夫的世界裡,只要凱薩琳能夠陪伴在他身邊,就足夠了,至於將來怎樣,他從來沒有去思考過。
這是悲劇的第一步。
直到有一天他們的二人世界裡闖進來一個第三者——高富帥林頓,這種平衡被打破了,而且當凱薩琳的感情天平逐漸傾向於林頓的時候,他覺得他的世界崩塌了。
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他離開了呼嘯山莊,遠走他鄉,留下了悲痛欲絕、後悔不已的凱薩琳。
這是悲劇的第二步。
三年之後,希斯克利夫衣錦還鄉,凱薩琳已成為了林頓太太,他的內心藏著復仇之火。
他憑著自己的能力收購了辛德雷的呼嘯山莊。
他利用林頓妹妹對自己的仰慕娶了她,而後將她關在呼嘯山莊折磨她,以此來報復林頓和凱薩琳,讓凱薩琳的內心受到極大的煎熬。
這是悲劇的第三步。
他頻繁出入林頓的畫眉田莊,毫不掩飾對凱薩琳深深的愛戀,也毫不顧忌林頓的感受。
他用自己的言語和行為,打擾著凱薩琳,讓她不斷的回憶起他們兩人當初在呼嘯山莊的快樂日子。
他不斷地讓凱薩琳去發現、去面對自己的內心,不斷的讓她對當初的輕率、虛榮、無知感到痛苦,從而後悔。
同時,他又不斷責備凱薩琳,認為她因為世俗而違背了自己的內心。
「你為什麼要違背自己的內心?你愛的明明是我。」
他最終讓凱薩琳明白,她心心念念放不下的,依然是希斯克利夫,她依然懷念和他一起在荒原上策馬奔跑的日子,那種原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是凱薩琳無力改變這一切,作為林頓太太,當她覺醒內心感受的時候,也就是她放棄生命的時候。
希斯克利夫深深地愛著凱薩琳,卻不願意原諒她,他由最初的愛,轉變成了最終的恨。
他的恨,直接害死了凱薩琳。
而且這種恨,在凱薩琳死後,演變成了復仇的火焰,瘋狂燃燒到身邊所有的人。
我能理解希斯克利夫的心情,但我不太理解他的做法。
愛一個人,不是就是希望她能幸福嗎?即使自己沒有得到,為什麼不放過她,讓她快樂呢?
其實有時候放過別人,也就是放過自己,你才能和過去的自己和解,才能與世界和平相處。
顯然,希斯克利夫沒有這樣的覺悟,從小到大的缺愛,使得他的心裡,種下的是恨,愛,消失了。
03、凱薩琳
不管是林頓,還是希斯克利夫,對於凱薩琳的死,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是對於凱薩琳本人,我覺得責任更大。
凱薩琳和希斯克利夫從小一起長大,兩人深愛彼此,也最懂得彼此。
但是作為生活在兩個不同階層的人,在19世紀初的英國,殘酷的階級等級、冷酷無情的父權制社會,兩人相愛的壓力可想而知。
而真正的壓力不僅僅來自於環境,來自於社會階層,還來自於凱薩琳本人。
一方面,她渴望遵從自己的內心和天性,和自己最愛的人,在荒原上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凱薩琳深深地愛著希斯克利夫,就如同深愛另一個自己,「我這麼愛他,並不是因為他長得英俊,而是因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們的靈魂是什麼做的,他和我的是完全一樣的。」
而另一方面,她又嚮往著貴族的那種高貴、優雅、體面的生活。所以當林頓出現,她被他身上那層她嚮往的光環所吸引。
她在和管家談論這件事情的時候說,她一想到自己要嫁給一個僕人,過著邋遢的生活,就覺得辱沒了自己的身份。
這句話恰好被希斯克利夫偷聽到了,風雨交加的夜晚,他毅然決然離開了凱薩琳,踏上了遠去外鄉的路途。
緊接著凱薩琳說自己內心愛的依然是希斯克利夫這句話時,他卻沒有聽到,他已經離開了。
不管凱薩琳有多麼後悔說了那些話,但她最終屈從了世俗,違背了自己的天性,背叛了自己的情感,嫁給了林頓,過上了自己嚮往的生活,優雅的、華麗的、高貴的生活。
但是,當希斯克利夫衣錦還鄉,林頓的妹妹愛上了他,希斯克利夫為了復仇,娶了林頓的妹妹時,凱薩琳發現,自己愛的依然是希斯克利夫,心裡放不下的,依然是和希斯克利夫一起,在荒原上騎馬奔跑的日子。
這一切都晚了,理想和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在19世紀初的英格蘭,作為林頓夫人的凱薩琳,即便內心深愛希斯克利夫,她也不可能離開自己的丈夫;
作為丈夫的林頓,在妻子兩難的境地,除了冷漠,沒有給與她心靈的幫助;
作為復仇者希斯克利夫,他讓凱薩琳重新面對內心的呼喚,後悔當初的選擇,卻無力改變現狀。
最終,凱薩琳的精神崩潰了,她選擇了以死來逃避,她面對悲痛欲絕、希望她重新強壯起來的希斯克利夫說:「我想死」。
凱薩琳為她的當初的愚蠢和虛榮付出了代價。
是啊,凱薩琳最大的錯誤是違背了自己的內心,雖然在19世紀初的英國,在父權制度的社會裡,凱薩琳根本沒有辦法遵從自己的內心來選擇愛情。
但她終究是主動違背自己的內心,放棄了愛情,她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希斯克裡夫就是自己的生命。
當她放棄了自己的愛情,其實等於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她自己並沒有察覺,當她覺醒的時候,也就是她生命終結的時候。
正如希斯克利夫說的:「正是她自己殺死了自己......」
不僅僅是凱薩琳,包括我們很多人,並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常常以為自己嚮往的生活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當得到了自己嚮往的,才發現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那是因為你沒有遵從自己的內心。
其實有時候,內心想要的就在自己的身邊,只是我們輕易讓它失去了,當發現失去了的時候,才追悔莫及。
04、
面對丈夫的冷漠、希斯克利夫的深愛卻不肯原諒、坦誠自己的內心卻不能去追尋,凱薩琳最終走向了死亡。
其實造成凱薩琳之死,除了情感方面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
19世紀初的英國,是一個嚴酷的父權制度統治之下的社會,女人的地位是卑賤的,哪怕貴為莊園主的女兒,凱薩琳一樣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和愛情。
父親在世,一切由父親做主;父親去世,兒子繼承並主宰一切。
成為呼嘯山莊主人的辛德雷不僅讓希斯克利夫受盡屈辱,同時百般阻撓妹妹和希斯克利夫的愛情。
這是導致希斯克利夫內心的仇恨愈演愈烈,逐漸淹沒了善良,而凱薩琳的背叛則給了他致命的一擊,他離家遠走,暴富後回鄉瘋狂復仇的原因之一。
也可以說,辛德雷的作惡,間接導致了凱薩琳之死。
———— END ————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丁丁,普通女子一枚。喜歡旅遊,喜歡親手做美食、烹茶。希望用溫暖的文字,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書寫自己的慢時光。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轉發、關注@丁丁的慢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