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今天周末,照例我們不談學習,但是今天也不想純粹的熬雞湯,而是想和大家聊聊學習方法——如何正確記筆記?
很多同學都會問我:
老師我是小白一名該怎樣學習呢?
老師,我已經二戰了,現在該怎麼學習呢?
老師,是不是聽聽課,記下你講的內容就沒問題了?
我在課上也經常跟大家說,主要就是先聽課,尤其是精講理論課,然後自己下來整理筆記,做題,背主觀點等。
但是,有不少同學跟我反饋:老師你能不能講的慢一點,我根本來不及記!
可能大家誤解了我的意思,上直播課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你只要能聽懂能理解就不錯了,至於想在課上寫下非常完整的筆記基本不可能,最多只能記一些重點的內容。
雖然上課及時記筆記這種學習態度很好,但埋頭詳細記筆記,不一定效果最好。
01
比如在我們讀初中高中的時候,幾乎每個班裡都有幾個老師一講課就埋頭記筆記的同學,他們一學期下來,各科都能記好幾個本子,但學習成績很差,我就有過這樣一個同桌。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先給大家科普一個認知:
在《認知尺度》這本書裡提到,我們的大腦是人體非常耗能的器官,它的重量只佔體重的2%,運轉起來卻要消耗身體大約20%的能量。所以,大腦特別喜歡通過偷懶來減少能耗。
而學習正是高強度用腦的時候,非常消耗能量,所以越是學習時,大腦越會想辦法偷懶節能。
聽課,記筆記,思考,這三件事是在同一時間發生的,大腦負荷很大,所以它會傾向於放棄那個最耗能的,即放棄思考。
而且大腦很聰明嘛,它還會欺騙你,為了達到它的雞賊目的,它還是製造假象,讓你誤以為你思考了。
你的筆記記得越詳細,大腦就越會告訴你:你看你多棒,又記了好幾頁知識,學到好多東西呢。
如果你成功地上了大腦的當,就會把記錄等同於理解,也就越傾向於通過多記筆記來學習知識。結果就是,你雖然每天勤奮地記筆記,實際並沒有真正吸收內化多少知識。
有的人一節課記了好幾頁紙,但並不累,有的人全神貫注聽,一句話都沒記,但聽完課很累,因為前者高度用手,後者高度用腦。
記筆記從行動來看是在認真學習,實質上,這是大腦節省能量的一種方式。相比於耗費腦力的思考、理解、吸收知識,記錄的過程幾乎不用動腦,自然省去很多腦力,反映到生理層面,就是你不會覺得太累。
02
那怎麼辦呢?
如果你自己看書聽回放課,你可以控制進度,你可以慢慢聽,認真做筆記,雖然記得詳細,但你認真思考了。
如果聽直播課或者線下課,它是即時的,不能慢慢記,那你就只記關鍵點,這樣不耽誤你思考,聽完你還能對著關鍵點嘗試回憶甚至複述,又動了一遍腦子,學習效果更佳。
記筆記的時候,也要儘可能的去思考,而不是照抄書上的原話,最好是按你自己的理解把原話翻譯過來,配以易懂的例子、易錯題,不同顏色標註重難點,這樣才能轉化為你自己的知識。
03
中國的教育,在上小學的時候一直被灌輸所謂的「勤奮」就是要勤於動手,只要多動手就可以記得牢,於是每個人上課一定要勤動手,拿筆去記錄,這樣記的東西越多,複習時就會看的越精要,重複幾次就能記下來了,是一種笨拙且效率低的學習方式,心思大都花在了筆記的形式上,而成年後和工作後,靠的就是思考的能力,你的勤奮則表現在了大腦上。
現在我們接觸的信息越來越多,知識量也越來越大,而這些信息不可能完全進行吸收,單純的通過記筆記的形式,只是一種將知識從一個載體搬運到另一個載體的過程,完全沒有經過加工和內化,而現代世界最需要的就是大腦的分析能力,也就是個人競爭力。
萬千大道皆是相通的,人的思考也不應只停留在對單一知識上的理解,多個領域的知識相互貫通,相互融合,提煉至精,才能夠幫助一個人更好的去提高,也就是真正的學習知識和利用知識,才能實現最終的創造知識。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看起來非常刻苦但成績平平,有的人看起來一點也不用功但每次大考都是一匹黑馬能夠脫穎而出,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事半功倍!
本文作者:「一起考教師」源源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