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的「風格派運動」成立於1917年,是活躍於1917年到1928年年間以荷蘭為中心的一場國際藝術運動。風格派藝術從立體主義走向了完全抽象,它對於20世紀的代老術、建築學和設計產生了持久的影響。維繫這個集體的中心為《風格》的雜誌,主要的促進者、組織者是杜斯柏格,其核心人物是蒙德裡安和凡·杜斯堡,其他合作者包括畫家列克(Bartvan der Leck)、胡札(Vilmos Huszar)、雕塑家萬東格洛(Ceorges Vantongerllo)、建築師歐德(J.J.P.Oud)、裡特維爾德(Gerrit Rietveld)等人。它的成員之一西奧.凡.杜斯伯格本人曾到包浩斯教學,從而把這個荷蘭的試驗成果,帶到德國的現代主義中心,與俄國構成主義、德國現代主義結合,與俄國構成主義運動並駕齊驅成為現代主義的重要組成因素。
風格派從一開始就追求藝術的「抽象和簡化」。它反對個性,排除一切表現成分而致力探索一種人類共通的純精神性表達,即純粹抽象,強調抽象的、儘量簡潔的美學觀念主張以幾何形狀、原色等最基本的視覺元素為中心,創造出一種適合在現代社會廣泛應用的視覺語言。
《風格》雜誌應當是「風格派」運動的核心內容之一,這場運動與這份1917年創辦的刊物密切相關。當時為了宣揚「風格派」的觀念,想建立起一座可以把藝術與建築、設計聯繫起來的橋梁。在那個時期,人的思想如此落後,無論在荷蘭還是歐洲其他地方都很少有人去了解它,發行的數量就少之又少,這一切都看起來不可能。但是,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風格派」在設計上的現代主義運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風格》雜誌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傳達了這批藝術家和設計師的作品的形式特徵,也為這些人提供了一個論壇。《風格》雜誌的設計集中體現了荷蘭"風格派」的平面設計特點,因而也成為這個運動思想、立場、藝術和設計探索的理論陣地。
杜斯堡希望抽象藝術家不僅僅是畫畫,而是與實用的藝術設計相融合,形成整個風格統一的生活環境,暗示了他希望通過改變人的環境來顯露宇宙的和諧,並體現在純粹的藝術造型作品中,以此影響大眾,人們的意識也會因此而改變,最終實現"風格派"莊重的、精神化的古典風格應該帶來的簡樸與諒解的太平盛世",結束"舊的個人主義世界",開創"新的宇宙世界"。他堅持將"風格派"的原則進 一步推廣到藝術設計運動中,使它成為一種大風格。他的社會工程傾向推動抽象藝術真正與科學的結合,這種融合很好地適應了時代機械美學的潮流,因而影響了20世紀社會大眾的審美觀念與衣食住行。
《玩牌者》作於1917年,來源於塞尚的同名作品。杜斯堡用幾何構成的處理方式,進一步引向抽象成為無法辨認的直線和矩形。不同的矩形形成了一個 疏密聚散、變化有致的網絡結構,形成了某種節奏和韻律。
蒙德裡安是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驅,荷蘭風格派創始人。認為藝術應根本脫離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現抽象精神為目的,追求人與神統一的絕對境界。亦即今日我們熟知的「純粹抽象」。
荷蘭風格派的特點之一就是,非常特別地反覆應用橫縱幾何結構和基本原色和中性色。蒙德裡安是荷蘭風格派裡最徹底的一個。如果把風格派眾人放在一個兩軸坐標系裡,對直線的信仰程度是縱軸,理念付諸生活的程度是橫軸,那麼蒙德裡安是x、y值都最高的一位。
這幅《紅、白、藍的菱形畫》是一幅最能代表蒙德裡安藝術思想的作品。畫面把一個正方形按菱形的樣式放置,通過長短不同的水平線和豎直線把畫面分割成了諸多的三角形、正方和長方形以及各種不規則圖形。這時,當我們仔細分析時就會感覺到這其中富於變化,包羅萬象的藝術特色,就如同我國傳統文化中道教精美絕倫的「八卦圖」一樣,暗含玄機。畫家進一步在這眾多的圖形中,填充了單純的紅、黃、藍等原色。使畫面在造型之外又增添了變化的因素。從而,蒙德裡安把以前看來極為複雜的繪畫語言,簡單為純粹的構圖和單純的色彩,然而整個畫面看上去均衡而和諧,並且包含變化的活力和無限的延伸性和彈性。
這幅作於1930年的(紅、黃、藍的構成)是蒙德裡安幾何抽象風格的代表作之一。粗重的黑色線條控制著七個大小不同的矩形,形成非常簡潔的結構。畫面主導是右上方那塊鮮亮的紅色,不僅面積巨大,且色度極為飽和。左下方的一小塊藍色、右下方的一點點黃色與四塊灰白色有效配合,牢牢控制住紅色正方形在畫面上的平衡。在這裡,除了三原色之外,再無其他色彩;除了垂直線和水平線之外,再無其他線條;除了直角與方塊,再無其他形狀。巧妙的分割與組合,使平面抽象成為一個有節奏、有動感的畫面,從而實現了他的幾何抽象原則。
荷蘭風格派運動對現代繪畫風格的影響是巨大的,對現代日常生活的影響也是無法估量的。杜斯堡曾對風格派一詞的由來這樣解釋,「風格是出自我在1912年的闡述:剝去本質的外形,那麼你就能得到風格。」
總而言之,荷蘭風格派美學思想滲入各國的繪畫、雕塑、建築、工藝、設計等諸多領域,尤其對現代建築和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文案 & 譚淑枚 餘果 徐嘉禕
圖片 & 徐嘉禕 餘果
排版 & 譚淑枚 餘果 徐嘉禕
審編 & 李雨若 徐嘉禕 餘果 譚淑枚
參考文獻 & 《世界平面設計史》王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