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當初「非對稱對戰」遊戲不適合舉辦電競賽事的質疑,如今《第五人格》已經擁有了一個選手競爭激烈,觀眾熱情關注的職業聯賽——IVL。
「非對稱對戰當作休閒遊戲玩一下就好啦,搞電競誰要參加啊?」
「線下城市賽這種純娛樂局,能有什麼前途?」
「當女性選手表現越發優異,IVL是否還算是職業電競賽事?」
事實勝於雄辯,當那些質疑者自覺切換至靜音模式,《第五人格》職業聯賽(簡稱IVL)仿佛一個專為大舞臺而生的天之驕子,自信站在了喜歡並關注這款遊戲的眾多玩家面前。
作為「全球首個非對稱對戰遊戲職業聯賽」,IVL並非那種平地起高樓,砸錢砸出來的場面行活兒。在其背後,既有組織系統完善的多賽事布局,也有網易官方和《第五人格》電競俱樂部之間專業團隊的緊密合作。
下面我們就從大家熟悉的《第五人格》相關賽事說起,看看IVL究竟是建立怎樣的穩固根基之上,才呈現出如今這番高水平電競賽事的繁榮場面。
一、從養生局到職業哥(妹)——作為完美進化形態的IVL
IVL之所以能在成立首年就霸氣外露,無論官方組織籌辦還是觀眾人氣升騰,都像極了一個老牌電競賽事,在於立足長線運營的早早布局。因為IVL並非傳統意義上「帶資進組」的天降系官方賽事,其成立之前,《第五人格》就已經擁有了自己的賽事「全家桶」:例如線下活動形式開展的城市賽,網易將賽事籌備放權給各地主辦方,由主辦方搭臺唱戲,參與者以玩會友,通過玩家之間切磋遊戲,串聯起區域特色和嘉年華式娛樂氛圍。
等到《第五人格》玩家隊伍中漸漸湧現出一批活躍在直播平臺的KOL,以及較高水平的達人玩家之後,網易便下場組織起官方性質的精英賽,像「天下第一比武大會」一樣廣發英雄帖,跨直播平臺展開高水平競技,放大了選手原本自帶的人氣光環,也驗證其實力真實成色。這種具有很高傳播效率的組織形式,為日後全球賽和IVL提供了穩定的職業選手儲備。而全球賽採取賽會制形式,配合遊戲內容更新,貫穿「深淵召喚」這一主題,被隆重打造成為具有儀式感的殿堂級賽事。
縱觀《第五人格》從無到有建立起三大賽事共同支撐的均衡生態,會發現其中既有側重玩家線下交流,豐富舉辦地文化生活的城市賽,也有從KOL與高手玩家裡發掘潛力股的精英賽,以及具備國際影響力的全球賽——當萬事俱備,全盤採取職業化運營的IVL自然也就呼之欲出。
二、定軍山——IVL的三重優勢
如今,IVL激戰正酣,不僅給玩家們持續貢獻著精彩紛呈的對局,其本身也展現出「軟硬兼施」的職業化屬性。高水平賽事舞臺,職業化選手進階和賽事影響力擴散,成為了IVL最為突出的三項看點。
首先,在賽事方面,IVL的組織者設計了一套常規賽與季後賽相結合的科學賽制:每個賽季為期7個月,由夏季賽和秋季賽組成,總計74個比賽日。其中完整包括了180場常規賽,16場季後賽,總獎金數額高達300萬元人民幣。常規賽將採用BO3雙循環積分賽制,為期13周,季後賽則為BO5混合冒泡賽,會從6支隊伍中決出最後的冠軍。這樣做一方面讓準備充分的隊伍維持火力輸出,展現強勢能力;另一方面,到了季後賽也為可能出現的「以弱勝強」局面鋪平道路,意料之中的發揮與意料之外的爆冷同時成為足以吸引觀眾的看點,保證了賽事的觀賞性。
接下來,作為對於任何賽事來說最為重要的核心「資產」,IVL也有著自己的選手選拔與上升通道,那些從精英賽脫穎而出的直播平臺KOL和高手玩家們經過實戰選拔進入到IVL的職業體系當中。IVL完善的職業化營運也將幫助這些熱愛和推廣《第五人格》,並把大量時間放在《第五人格》的玩家們順利實現轉正,並從中獲得穩定收入。
最後,IVL憑藉自身影響力不斷擴散,令那些喜歡《第五人格》並且關注IVL的玩家們則能從中找到自己樂於支持的選手和隊伍,形成類似傳統體育的「主隊陣營」,不斷吸引到更多潛在愛好者的目光。待水漲船高后,視頻平臺直播,職業化專業團隊陸續進場,展開華麗的賽事包裝與推廣,那些玩家們在直播和戰報上看到的贊助商logo,也從側面證明了IVL在這條職業化道路上,正積極展開的商業運作,保證賽事的健康穩定發展。
結語:初露鋒芒的IVL,在電競領域已經牢牢站穩了腳跟,玩家有理由期待未來會有更多職業隊伍,水平更高的優秀選手和更大的賽事規模對IVL進行升級,讓它在榮膺「第一個非對稱對戰職業聯賽」的殊榮之後,繼續去收集屬於自己的桂冠。
【來源:第五人格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