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為主黑為輔的配色充分體現了騷中帶悶。潑墨的鞋帶,更是表明了不同尋常的個性。鉤子是夜光的,比較個性。
整個鞋子既有速度感,又具有視覺感,確實是實戰壓馬路神器。
第一項:抓地
先把分數給了吧:4.5/5
然後上鞋底圖:
剛到場地樓主就習慣性的讓鞋底和地板「摩擦」「摩擦」。 吱吱聲迴蕩在空曠的球場上不絕於耳。哈哈,又調皮了。吱吱聲表明這雙鞋子的抓地力也是八九不離十了。
鞋子在實戰中的表現可圈可點。抓地力在木地板的表現可以打滿分。變相加速,鞋子都能穩穩的抓住地面。記憶最深的一次是一次反向蹬地的動作,鞋子竟然沒有打滑,這點也讓我對這雙鞋子的抓地表現有著極強的自信。
最終樓主給了4.5分的原因在於樓主還沒有在水泥塑膠地面實戰,所以無法給出更為具體的分析。所以就暫扣0.5分吧。如果你是突破變相的忠實粉絲,這雙鞋抓地力的表現絕對能滿足你的需求。甚至超乎你的想像。
第二項:包裹
評分:5/5
科比系列一項是後衛鞋的標杆。出色的包裹功不可沒。7代的變態包裹大家也是有目共睹。想當初樓主自己穿科7的時候打球都可以不繫鞋帶(半場一般強度)。8代換用了工程網面之後,包裹雖然沒有那麼變態,但是也算舒服。不過飛線的缺失也是讓8代下降了一個檔次。我對8代的評價就是:」Soft」
zoom kobe 9 elite 採用了半內靴的設計,因此穿著十分舒適。而5對飛線的採用使得讓你一系上鞋帶鞋子就緊貼腳面,運動的時候也完美貼合。
總結一下就是,貼合卻不壓腳,完美的實戰選擇。
飛線和鞋面鎮樓:
第三項:緩震
露娜系統:4/5
雙zoom系統:3.5/5
之所以這次評測叫做zoom kobe 9 elite low測評必然是有原因的。 並不是樓主不知道這雙鞋的原配是露娜,而是我這雙的配置確實是雙zoom。
那雙zoom怎麼來的?
很簡單,就是zk7的急速系統完美配合kobe 9 elite。
原配露娜可謂是軟的1B。啟動也不賴。每次跳起落地都能感覺到露娜的緩震感。啟動總的來說也還可以,因為前面的露娜很薄。但是樓主一向不待見露娜,就是因為其耐久性。 於是樓主怒換zk7急速系統。
還是一樣的感覺,還是一樣的味道。這是換鞋墊之後的最大感覺。啟動毫不拖泥帶水,前掌zoom反應非常迅速。樓主之前拿手指捏是捏不動的,可想而知氣壓有多大。 後掌的zoom彈而軟,並且較厚。
前後zoom配置對於樓主這種身材的人恰到好處。但是對於體重大的人來說,露娜還是很好的選擇,畢竟hd2014這種團隊鞋也是配的露娜。
原配露娜
第四項:保護性
主觀評分:4.5/5
客觀評分:3.5/5
對於保護性這一項我採用了雙重評分標準。 個人認為崴腳這種事兒其實跟個人自己的打法位置會有很大的關係。你要是像威少的打法卻沒有威少的身體,那什麼鞋子都保不了你。你要是像雷阿倫那樣投投籃來說,什麼鞋子都問題不大。
保護性其實是最能體現球鞋結構設計的指標。合理設計的能減少你的受傷概率。不好的設計能增大你的受傷概率。不過這一切都是概率問題。你即使是雷阿倫打法,那也有可能會受傷的。
zoom kobe 9 elite 在我看來有著非常有些的結構設計。 鞋面飛線的使用使得球鞋有著足夠的支撐,無論做急停還是啟動,都能牢牢鎖定住你的腳。
除了飛線,碳板和TPU的使用也讓人頗為牢靠,先上圖:
大家清楚的可以看到,不同於常規球鞋的設計。kobe 9 elite low的碳板和cpu從後掌一直延伸到了前掌附近。這個設計更加強化了球鞋的穩定性。而之所以這雙鞋子沒有傳統的防外翻設計想必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延伸的tpu和碳板已經起到了防外翻的功能。
討論完了鞋面,在來說說鞋子的重心。 鞋子的重心很低,也就是所謂的貼地感十足。這樣的鞋子使得你的發力能夠更為直接的傳導到地面。 參考下f1的設計吧,越貼近地面越穩。在做變相的時候鞋子也更為可靠。
這雙鞋子對於樓主個人來說算是有著低幫鞋裡面頂級的保護性。 但是畢竟是低幫,對於中鋒或者大前來說,中幫甚至高幫的配置還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