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dgirlSloan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喪」成了我們的生活中,一個形影不離的詞。
脫離了溫飽線上的掙扎,滿足了基本的果腹之欲,我們卻仍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壓力。
做著沒有目標與熱情的工作,被在一線城市買房的重壓壓著,有時候也想追求點更純粹更執拗的東西,但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之後,最終也不過還是一句「算了吧」。
儘管年紀輕輕,但似乎「立定成佛」才能讓自己活得更舒坦與快樂。
Sasha Sloan就是這樣一個」喪「中帶樂的典型新時代女青年。
這個喜歡在社交媒體上發些自黑帖子的EMO POP女歌手,稱自己為#sadgirlsloan(悲傷女孩)」,就連她EP的名字也是喪到家了。
但別看她的歌曲都這麼喪,Sloan對於音樂的追求與執著可是一部相當勵志的雞湯小說。
出生在波士頓,5歲那年Sloan有了自己的第一架鋼琴,一邊自己砸著鍵盤,也一邊彈進了音樂世界的大門。
10歲的時候她寫下了自己的第一首歌「Pitter Patter」。儘管這是首相當稚嫩的、關於大腳趾被撞疼的歌,但卻讓她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支持與認可。
也對,畢竟誰會對著一個充滿了藝術創造力與憧憬的小孩說
"你這個歌詞深度不夠,你這個和弦用的不對,你這個……"
10歲時收到的鼓勵讓Sloan更加堅定自己的音樂夢想。
於是19歲的時候,剛成年不久的Sloan獨身一人前往了洛杉磯,一邊在健身房和咖啡館打工,一邊不停止的進行著音樂創作。
天生的音樂天賦與積累讓她年紀輕輕就成了一個參與過Steve Aoki、Tinashe、Charli XCX、Camila Cabello等多位當紅歌手單曲製作的音樂人。
而這些音樂素養的積累,也讓她最終從幕後走到了臺前。
Sloan作為一個出生於普通家庭的普通女孩,寫下的也是普通人在普通生活中的普通煩惱。
從2018年4月推出的首張EP《 Sad Gir(悲傷女孩)》到同年11月推出的第二張EP 《Loser(失敗者)》,Sloan用感性的旋律記錄下了屬於二十代的焦慮:
也許是童年時家庭關係破裂帶來的陰影,亦或者是獨自一人去往陌生大都市打拼的不安。
Sloan從不害怕向世界展現自己的不完美與不快樂,對她而言,這就是她的真實與故事。
這些負面的、消極的情感,很多時候才是和她同齡的聽眾所一直渴望的誠實與認同感。
這些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其實已經成為了很多年輕一代歌手的創作主題。
因為這些迷茫,大多數人都曾有過。
但正是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甚至還有些矯情的自我價值問題,卻在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面對這個世界時,一直在尋求的答案。
就像Sloan她自己說的:
「I guess what I've created is owning my insecurities.」
我想我所創造的,是擁有自己的不安全感。
Sloan的音樂少有複雜奢華的結構,或者一定抓人耳朵的hook,旋律的流淌從來都是自然而然的發生。
實際上,作為一個曾經的爵士樂愛好者,Sloan在搬到LA之前都是非常抗拒流行音樂的。
然而在創作流行樂中所漸漸展露出來的複雜性,讓她一步步愛上了這些能夠被更多大眾喜愛與接受的歌曲。
「流行音樂很簡單,爵士樂很複雜,但是要創作一首簡單的流行音樂有時甚至比創作一首複雜的爵士樂還要困難,這樣的扭曲深深讓我著迷。——Sasha Sloan」
Sloan與音樂的紐帶從五歲就開始了,就如她自己所言,也必將會一直持續下去。
即使有一天她離開了音樂行業,她也不會停止創作,因為這是她用靈魂與生命去熱愛的事情。
而她創作的這些音樂就像是她自己的紀錄片,一一記錄下她的感情與過往。
她不想做一個社會人群中的無聊合群者,她只想做真實的自己,即使這些真實充滿了消極與悲傷。
在單曲」Normal「裡她是一個沉迷派對、唱著不喜歡的歌而試圖想要跟隨身邊人步伐的游離青少年;
而"The Only」中,她則回憶起了剛來到洛杉磯時19歲的自己,彷徨於陌生城市的宏大之中,踟躕於自己的微渺與弱小。
「For me to connect to a song it has be real and I think being sad is real to me
對我來說,歌曲鏈(聽眾)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真實。而悲傷就是我的真實——Sasha Sloan」
Sloan作為一個歌手向世界展現自己音樂的時間並不算長。
她用第一張EP在為自己解答她是誰,用二張EP告訴世界她所找到的這個答案。
收錄於她第二張EP的Older,就是她向所有聽眾講述她過往的一首重要歌曲。
Older的靈感來自記憶中中她父母失敗的婚姻。
也許她小時候的自己並不能理解母親的哭泣與父親的絕情,還有某天突然家裡就少了個人的空空蕩蕩。
但當她長大之後回過頭去看時,突然就能想明白很多以前怎麼都想不通的事情。
在德國的某個酒店裡,他的朋友Danne Silberstein隨手掃了一段riff,而Sloan就在這段短小的旋律裡突然回想起一邊撫養她還一邊堅持學業的母親。
於是憂鬱的鋼琴與和弦就這麼緩緩的為聽眾緩緩道來二十多歲的Sloan終於明白的那些道理:
The older I get, the more that I see
我越長越大,看到的也越多
My parents aren't heroes, they're just like me.
我的父母不是英雄,他們和我一樣只是普通人
Sloan為她的父母寫下了這首「現實主義小說」般的歌曲,以一種重新看過去的方式講出她的愛與感激。
過去的一切已經過去了,所有這些過往讓她成長,也讓她現在能過著她所喜歡的、想要的、super dope的生活。
在許多膾炙人口的歐美流行歌曲中,我們似乎總是在談論至死不渝或是悲傷痛苦的愛情,我們也似乎總是在想像自己不會變老,總是在舞池裡跳到天明。
但事實當然不可能總是如此。
我們也許還是喜歡閃爍絢麗的燈光,喜歡徹夜玩鬧不計明日的瘋狂。
我們可以永遠年輕,但年輕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會成長。
用更平和與包容的心境回看每一個過去的漫漫長夜,用更簡單與更」沒什麼大不了「的態度去迎接下一個日出,這也許才是歌曲之外,真實的人生。
2019年7月18日,Sloan推出了單曲At least I look cool(至少我看起來很酷),再次喪喪地唱出了不少同代年輕人的心聲。
大多數日子裡我們交完房租口袋空空,穿著十元三雙的襪子,擠著空氣渾濁的地鐵,奔波於上班下班的兩點一線。
但在朋友圈裡一定要留下私人海灘邊有著陽光沙灘和bruch的燦爛笑臉,等待著熟或不熟的人為自己精心設計的小資生活點讚豔羨。
也許一年這樣的生活就這麼幾天,但沒關係,至少我看起來很酷。
「Faking it until you making it」
假裝你擁有,直到你真的擁有。
回到開頭,我們說」喪「已經在生活中無孔不入了。
但這也沒什麼不好。
為什麼每個人一定要喝雞湯?為什麼每個人一定非得逼自己一把讓自己潛力無限?
我們生而不同,意義本就不是過上一模一樣的人生。
能不能堅持夢想,能掙多少錢買多大的房,能實現什麼目標,能把自己的人生過成什麼樣子,從來就沒有公式與定數。
就像Sasha Sloan,她不要朝九晚五的生活,那便按照自己的心去走好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她就要瘋魔般在音樂創作的世界裡晝夜顛倒,名留千載。
對於她來說,在這個產業中的成功,就是她能用自己的作品付得起房租、吃得起美食、買得起汽車的簡單答案。
因為歸根究底,Sash Sloan和大多數的我們一樣,也註定曾經與未來還是在各種求而不得與望洋興嘆的矛盾、空虛與煎熬中度過。
但所謂人生,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一點點向前走的。
度過了一個小的低谷,短暫的享受自由或是實現某個小目標的快樂,然後再去跌進下一個泥潭,為了些星星點點的念想,又掙扎著爬起來。
回過頭來看時,我們把這些支撐著我們的一切動力統稱為希望,而這個追逐著希望的過程,比希望本身更值得去銘記與讚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