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技法較工筆與寫意之多,工筆以精美與細膩線條美感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觀感,寫意以大氣和傳神的情趣美感讓人感受的畫面的意態風韻。較之寫意的大境界之感,餘更喜工筆所帶來的「線條感」。
工筆畫所帶來的線條感是去其色彩之下,只剩下一幅美麗的線條框架中方能發現工筆畫的線條比之色彩更具魅力。古人講人物的工筆畫是「曹衣出水,吳帶當風」,傳統中國畫的線條有「十八描」之說,而現在工筆畫的線條上又發展出了更多樣的變化,以「十八描」中的「減筆描、柳葉描、遊絲描」等延伸出了「實入虛出、順鋒切入、收筆回鋒」等,而在這些變化中其更能體現出工筆畫中線條的美感。
工筆畫在線條的「有巧密而精細」中突顯其質感、陰陽、空間、韻律的藝術特性
質感美
應物用線是工筆畫中以表現不同對象所採取的用筆理念和技巧,這在其造型上多為使用。花瓣的輕盈以遊絲描畫,葉子的凝細以鐵線描畫,枝幹的蒼勁以逆鋒澀筆描畫,工筆畫中的十八描能讓線條在質感中更顯精準。目前工筆畫中的「肌理」也是畫家在線條的十八描中經過種種的嘗試所表現出恰當的質感。雖然它不能完全代替筆墨,但卻是對其的一種補充。
陰陽美
在古今名家的工筆畫作品中,常常發現都有其共同之特點。花葉的根部線條較濃,花瓣的尖部則線條較淡,而在圓柱體的物象中,暗面的線條卻比亮面的線條要粗濃些。趙昌的《寫生蛺蝶圖》中其線條隨物體的陰陽變化而變化,畫中菊花,秋草紅葉在其花葉的葉瓣尖部線條,顏色較深,用筆較實。古人如此,而當今工筆畫大師和家英的人物畫也講究線條的陰陽相對,光明線條以淡細而做,陰暗線條以濃粗而坐,使其顯示了光感和立體感。是以不管是古代的工筆畫還是當代的工筆畫,其在繪製之中都要遵循「陰粗陽細、陰濃陽淡」的基本法則
空間美
工筆畫再作為一種平面感和裝飾性很強的繪畫作品中其也要表現出很強的空間感。在工筆折枝的花鳥畫中表現出的是一種微觀的空間感,其線條在空間中更具審美意味。空間感在西洋畫中是以焦點透視進行創作,而中國畫的空間感則是以散點透視為主,其講究的是「步隨景移」的主客關係。而從這一方面來講,畫中象距離越近的物象,其線條都比較厚實,色彩也比較深。而遠處的物體則線條與色彩都比較淡。這種工筆畫線條的空間感便是「近濃遠淡、近實遠虛」。
韻律美
音樂上韻律的美感講究的是節奏,而工筆畫中韻律感是和線條的疏密、粗細、曲直、力度彈性以及虛實變化有關。工筆畫在忽略掉色彩後是一副完整的線條描畫,即白描。白描就是線條的一種筆觸。而在古代以白描創作的人物畫是最好體現工筆畫線條魅力的。像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其線條在飄逸靈動中又顯輕重緩急,猶如一譜古曲在抑揚頓挫,或清亮或沙啞、或高亢或低沉,在出神入化的節奏中表現其韻律。而現代工筆畫中的白描在結合了西洋的素描之後,其在線條的表現力中更加注重排序,讓線條中的韻律感達到頂端。
工筆畫在崇尚寫實中力求形似,以工整細筆者為主,多繪於人物畫和花鳥畫。在其千百年的發展中,呈現出諸多名家和傳世之作。但不管工筆畫如何的發展,傳世名作如何的精妙,其都離不開線條的支撐。在當今的諸多以工筆畫著稱的畫家作品中,欣賞其作品無一不感受線條所帶來的美感,何家英的細膩柔美,馮大中的莊嚴肅靜,陳之佛的典雅瑰麗,陳敬友清秀靈韻,其以線條更顯作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