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舌頭】流行的爸爸——英國波普藝術大師理察•威廉•漢彌爾頓

2021-03-01 art舌頭

理察·威廉·漢彌爾頓於1922年2月24日出生在泰晤士河南部皮米裡科區(Pimlico)。年輕時,他就立志要學習藝術,「我認為自己天賦異秉,我明確對繪畫產生興趣是在10歲。」漢彌爾頓12歲開始在夜校學習藝術,14歲時才華出眾的他參加了一次兒童繪畫比賽,獲得一位皇家學院院士的賞識,並被鼓勵申請英國皇家藝術學院。16歲,漢彌爾頓如願以償踏入皇家藝術學院的大門。那一年,他已經看過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並把保羅·塞尚視為偶像。

由於二戰爆發,1940年皇家藝術學院暫時關閉,漢彌爾頓離開學校,和一群工程師一起工作,成為了一個工具設計師。戰後,他回到皇家藝術學院,但是彼時皇家藝術學院的風氣已大變,塞尚和畢卡索被視為禁忌。很快,漢彌爾頓因「不能得益於指導」而被開除。無奈之下,他又不得已入伍。服役期滿之後,1948年,斯萊德藝術學院錄取了漢彌爾頓。在斯萊德,漢彌爾頓還結識了一群同道中人,3年的學習結束後,他來到了當代藝術研究院工作,設計海報和傳單,並策劃藝術展。

由於沉迷於達西溫特·沃思·湯普森於1917年出版的研究自然形態學的著作《論成長與形式》(On Growth andForm)中的物種轉換理論,1951年,漢彌爾頓在藝術研究院親自設計和策劃了同名展覽。1955年,他籌備了展覽「人,機器和運動」(Man, Machine andMotion),探討人類為了適應環境所做的一切外延活動,在評論界引起了不小反響。
長期以來,杜尚一直是漢彌爾頓的精神導師。1955年,漢彌爾頓在Hanover畫廊舉辦了一個向杜尚致敬的展覽。

1956年,在倫敦的白教堂藝術畫廊,由現代藝術研究院(ICA)的一群藝術家、建築師、評論家自發組成的「獨立團體」舉行了一場名為「這就是明天」的展覽。其中,有一幅10英寸×9英寸大小的拼貼畫最引人注目。作品描繪了一個現代的家庭居室景象,房間內布滿了大量在當時看來屬於潮流尖端的物品:電視、卡帶式錄音機、《Young Romance》雜誌被放大的封面、福特徽章和真空吸塵器的廣告、桌沿的火腿罐頭……透過窗戶往外看,是都市感極強的街景,一家電影院霓虹閃爍,電影院門口的廣告牌上掛著一幅巨幅的海報是正在上映的電影《爵士歌手》裡艾爾·喬爾森的劇照。臥室內,一個裸女頭戴燈罩,搔首弄姿地躺在沙發上;在她旁邊,一位體格健美、渾身散發著陽剛氣息的男子拿著一個巨型棒棒糖,在顯要位置赫然印有三個大寫的「POP」字母。

這幅作品有一個頗為冗長的名字:《是什麼使今天的家庭如此獨特、如此具有魅力?》,被視為英國波普藝術的開山之作。由於拼貼畫中的男子手握的「POP」一詞既是英文棒棒糖「lollipop」一詞的詞尾,又是流行的、時髦的一詞「popular」的縮寫,後人普遍認為,當代藝術史上的波普一詞便出於此。

而這幅作品的作者便是理察·漢彌爾頓,他個人還有這張作品由此名垂史冊,成就波普藝術之父的稱號。

1966年,他在泰特美術館策劃了歐洲首次杜尚大型回顧展,幾乎包括了杜尚完整的藝術作品,其中也包括漢彌爾頓於1965年重建的在1926年被砸成碎片的杜尚作品《大鏡子》。展覽後不久,兩人才得以一見,之後一直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杜尚是一個打破成規的人。這意味著他會否定自己,會把自己的想法丟出窗外。我也應該像他一樣警惕著不要重複自己。在藝術創作中,活躍是思維,而不是眼光。」這是漢彌爾頓一直掛在嘴邊的創作箴言。

上世紀60年代之後,漢彌爾頓捲入英國流行唱片工業的「漩渦」,先後結識了甲殼蟲和滾石樂隊。他為甲殼蟲樂隊的專輯《White Album》設計的封套出其不意地選擇異常簡約的風格,封面只用了純白色和甲殼蟲樂隊的名字,標以看似隨意的作品號,使得這張唱片在眾多花裡胡哨的封面中獨具一格,更顯得神秘而有藝術性。當年,甲殼蟲的這張專輯面市後就搶售一空,當時的封面印刷量超過500萬張。

1965年,漢彌爾頓以瑪麗蓮·夢露照片中的一些連續鏡頭為基礎創作了《我的瑪麗蓮》,作品以強烈的感情色彩探索了繪畫中抽象形式和具體形象之間的張力。畫面中的照片上留下的是夢露的影子,漢彌爾頓大事宣揚拍攝的夢露形象與把她毀掉的形象之間的強烈對比,把原有的照片修得更加狂蕩、更加放肆,甚至變成她自損性格的某種隱喻。漢彌爾頓通過其作品向大家宣布波普藝術的意義不在於原創,而在於對原創的作品進行符號化和象徵性的複製和解構。

1970年代以後,漢彌爾頓的作品越來越政治化。1967年至1972年間,他創作的《動蕩的倫敦》描繪了1967年那次著名的毒品突檢,畫裡滾石樂隊的靈魂人物米克·賈格爾和畫商羅伯特·弗雷澤被銬在一起,用手擋面;1980年代,漢彌爾頓創作了北愛爾蘭三部曲(The Citizen;TheSubject;The State)。2007年,他把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塑造成了一個腰配雙槍、足踏長靴、筋疲力盡的牛仔形象。2010年,他在新作品裡比較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半個世紀前與現今的國家地圖……

晚年時期的漢彌爾頓一直沒有放下創作,身體力行地實踐從杜尚那裡獲得的啟發,推翻再造的欲望一直驅使著他。他曾經這樣評述自己的藝術創作:「於我而言,一個藝術家或天才區別於他人之處,在於他所使用的日常消費品,而從某種意義上,他和他使用的日常消費品又取決於他在大眾文化中作為創造者所扮的角色。為了抓住大眾的注意力,一件作品需以能夠準確投射人們內心的渴望為目標,而這種渴望的強度也絕不亞於好萊塢追星族的痴望。它光彩奪目,足以迷幻人們的視聽並同時喚起人們對它的佔有欲。」「在我開始大話波普藝術之前,我不得不羅列以下這些重要的、構成波普藝術精髓的元素詞彙:魔力、無懸念的真實、智慧、自剖、專業性、新奇、能與多種風格共存的兼容性,最後,消費性。在所有這些構成元素中,似乎只有可消費性這一項有悖於純藝術範疇。」

2011年9月13日,這位最先定義了「波普文化」的藝術家在牛津附近的家中去世,享年89歲。

作為波普藝術的領軍人物,英國最具有影響藝術家之一,長久以來,漢彌爾頓的作品一直致力於表現藝術、設計和當代文化三者之間的關係。漢彌爾頓很難被歸類,他的作品涉及繪畫、雕塑、設計、印刷和拼貼畫。

而漢彌爾頓對波普藝術的詮釋是:流行的、短暫的、消耗的、低成本的、大批量生產的,年輕的,俏皮的,性感的,花哨的,美豔的和大商業化的,強調其日常生活平常值。

這種思想和風格深刻影響了西方60年代以來的藝術潮流,一直延續至今不衰。

(本文來自網絡)


art舌頭已經為您推出的藝術家有:

不要主義——西班牙藝術家米格爾•巴塞羅

詛咒死亡來讚美生命——英國藝術家達明•赫斯特

孤獨和疏離感是我創作的動力——日本畫家奈良美智

切肉機——美國畫家萊昂•戈盧布

憂鬱的美國——美國畫家愛德華•霍珀

木頭裡的人——德國藝術家史蒂芬•巴肯豪爾

沒什麼不可以冒犯的——保羅•麥卡錫

悲愴的理想境界——美國繪畫大師羅斯科

無題女人——美國女藝術家辛迪•舍曼

世界是我的工廠——美國大師安迪•沃霍爾

白社會裡的黑色變奏——美國黑人藝術家巴斯奎特

繪畫自身的行動——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大師波洛克

被壓縮的生活——奧地利藝術家赫爾曼•尼奇

我是最偉大的天才藝術家——德國畫家馬庫斯•呂佩爾茨

生活中應該開放的結局——大衛·霍克尼

苦修者——義大利繪畫大師莫蘭迪

走進西方藝術家工作室

伊夫•克萊因的工作傳奇

空——法國藝術大師伊夫•克萊因

人間喜劇——義大利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

眼中刀——比利時畫家米歇爾•波瑞曼斯

圖伊曼斯法則——比利時畫家呂克•圖伊曼斯

黑暗的物質角力——英國繪畫大師弗蘭西斯•培根

我的傳記是德國的傳記——德國藝術大師安塞爾姆•基弗爾

眼鏡蛇——丹麥著名藝術家阿斯格•喬恩

身體之國——英格蘭女藝術家珍妮•薩維爾

個人和歷史碰撞在肖像裡——南非女藝術家瑪琳•杜瑪斯

超自然的孤獨——阿爾貝託•賈科梅蒂

狂暴的印象——英國女畫家塞西莉•布朗

「它是真的嗎?那又怎樣」——美國概念藝術家約翰•巴爾代薩裡

快樂塗鴉——美國藝術家基思•哈林

藝術無所不能——蘇格蘭藝術家查爾斯•埃弗裡

重建記憶——法國著名藝術家克裡斯蒂安•波爾坦斯基

藝術無所不能——蘇格蘭藝術家查爾斯•埃弗裡

繪畫是人——英國著名畫家盧西恩•弗洛伊德

用信念作畫——英國繪畫大師萊昂•科索夫

我是造物主——奧拉維爾•埃利亞松

回憶主義——德國大師格哈德•裡希特

反式繪畫——德國大師西格瑪•波爾克

歷史蠕動——德國萊比錫畫派代表人物尼奧•勞赫

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振蕩——彼得•多伊格

你們是平庸的!——美國著名藝術家傑夫•昆斯

通靈術——美國繪畫大師賽揚•通布利

致幻的時代——德國著名畫家達尼爾·裡希特

難得一見的德國藝術大師約瑟夫•博伊斯手稿

推翻「自己」的人——德國著名女藝術家蕾貝卡•霍恩

新鮮空氣——美國畫家薩姆•弗蘭西斯

公牛先生——畢卡索

你的就是我的——美國藝術家大衛•薩利

「美的囯」——美國大師賈斯柏•瓊斯

畫不好的美國畫家——Neil Jenney 奈爾•詹尼

暴力藝術——德國畫家馬克斯•烏裡克

這裡沒有女人——美國畫家蘇珊•羅森伯格

洞穿——美國藝術家羅伯特•戈伯

荒誕組織——美國抽表大師菲利普·古斯頓

蜘蛛女人的自白——法國女藝術家路易絲·布儒瓦

原生態藝術——法國畫家杜布菲

繪畫就是行動——美國抽表大師弗朗茨·約瑟夫·克萊恩

以藝術的方式把世界消費掉——烏爾斯•菲舍爾

藝術界的新王爾德——德國表現主義大師萊納•費汀

流浪者之歌——義大利超前衛藝術家山德羅•基亞

記憶雕塑——哥倫比亞著名女藝術家多瑞絲•薩爾塞多

景觀切口——美國畫家亞歷克斯•卡茨

世無界——加納藝術家埃•阿納斯威

腦子裡的橡皮擦——美國藝術家克里斯多福•沃爾

感官世界的沉思——安尼施·卡普爾

倒置的是世界——德國表現主義大師巴塞列茨的雕像

叛徒A.R.彭克

殉教——比利時女藝術家貝林德·德·布魯伊克

自性書寫的繪畫密碼——德國表現主義大師瓦特•斯圖爾勒

二的境界——奧地利藝術家埃文·沃姆

歷史深處的回憶——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家約爾格•伊門多夫

隱喻的黑話——美國著名畫家雷蒙德·帕迪伯恩

迷鏡——義大利貧窮主義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託

義大利超前衛藝術家恩佐•庫奇的法則

繪畫裡的野蠻人——維爾納·比特內爾

你就是卡通——美國藝術家喬治·康多

千變萬化的德國新表現主義畫家阿爾伯特·奧倫

英國當代繪畫大師——弗蘭克·奧爾巴赫

基情四射的藝術——吉爾伯特與喬治

繪畫的隱秘聖歌,義大利超前衛藝術家——米莫·帕拉迪諾

我不是書法家——井上有一

德國的繪畫新銳——喬納森•米斯

非常不「荒誕」的Ugo Rondinone 烏戈·羅迪尼

極端的繪畫——德·庫寧

英國三八女漢子,藝術家薩拉.盧卡絲(SarahLucas)

時代的精神——柏林漢堡火車站博物館

有爭議的畫壇壞孩子——艾裡克·費謝爾(Eric Fischl)

西班牙的東方禪修者——塔皮埃斯

讓·穆克——靈魂雕塑後面的秘密

對真實的挑釁——託馬斯·魯夫(Thomas Ruff)

一個地道的屌絲,好萊塢大亨——美國當代藝術家朱利安·施納貝爾,

反不反傳統,它都是蓬皮杜,

繪畫是他的真實生活——比利時藝術家恩索爾

高級藝術家積極拆除概念——義大利藝術家弗朗切斯科·克萊門特

荒誕的能量體——匈牙利藝術家Balázs Kicsiny

並沒有限制——比利時著名畫家拉烏爾•德•凱澤

黑暗料理——義大利繪畫鬼才尼古拉•薩莫利

不要主義——西班牙藝術家米格爾•巴塞羅

問題製造者——德國藝術家馬丁·基彭貝爾格

現形——美國天才藝術家馬修·巴尼

「平庸的繪畫」?——美國畫家約翰·科林

問「我」——美國女藝術家艾倫·伽拉格爾

說不!——西班牙著名藝術家聖地牙哥·西耶拉

藝術女魔頭草間彌生

和世界私奔——日本傳奇女藝術家小野洋子


(歡迎收聽「art舌頭」,謝謝與您分享國內外藝術前沿資訊!)

您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關注我們:

1,點擊屏幕標題下淺藍色art舌頭即可;

2,或者在【添加好友】中搜索【公眾帳號】中查找arttongue;

相關焦點

  • 【art舌頭】吞噬自己的人——美國藝術家達納•舒茲
    art舌頭已經為您推出的藝術家有:不要主義——西班牙藝術家米格爾•巴塞羅 1詛咒死亡來讚美生命——英國藝術家達明•赫斯特 2孤獨和疏離感是我創作的動力——日本畫家奈良美智 3——英國著名畫家盧西恩•弗洛伊德 33用信念作畫——英國繪畫大師萊昂•科索夫 34我是造物主——奧拉維爾•埃利亞松 35回憶主義——德國大師格哈德•裡希特 36反式繪畫——德國大師西格瑪
  • 【art舌頭】不!完美的身體——馬克·奎安
    art舌頭已經為您推出的藝術家有:不要主義——西班牙藝術家米格爾•巴塞羅 1詛咒死亡來讚美生命——英國藝術家達明•赫斯特 2孤獨和疏離感是我創作的動力——日本畫家奈良美智 3——英國繪畫大師弗蘭西斯•培根 22我的傳記是德國的傳記——德國藝術大師安塞爾姆•基弗爾 23眼鏡蛇——丹麥著名藝術家阿斯格•喬恩 24身體之國——英格蘭女藝術家珍妮•薩維爾 25個人和歷史碰撞在肖像裡
  • 【art舌頭】黑夜出返——張博夫
    art舌頭已經為您推出的藝術家有:不要主義——西班牙藝術家米格爾•巴塞羅 1詛咒死亡來讚美生命——英國藝術家達明•赫斯特 2孤獨和疏離感是我創作的動力——日本畫家奈良美智 3——英國著名畫家盧西恩•弗洛伊德 33用信念作畫——英國繪畫大師萊昂•科索夫 34我是造物主——奧拉維爾•埃利亞松 35回憶主義——德國大師格哈德•裡希特 36反式繪畫——德國大師西格瑪
  • 【art舌頭】一場關於克露玎·爾珀的對話——瑞士女畫家klodin erb
    art舌頭已經為您推出的藝術家有:不要主義——西班牙藝術家米格爾•巴塞羅 1詛咒死亡來讚美生命——英國藝術家達明•赫斯特 2孤獨和疏離感是我創作的動力——日本畫家奈良美智 3藝術在悲劇裡誕生——繪畫大師蘇丁 114我希望人們可以感知到自己存在的大小——英國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 115不安定的抽象——藝術家漢斯·哈同 116流行的爸爸——英國波普藝術大師理察·威廉
  • 安迪·沃霍爾的「波普藝術」是個啥?
    顧名思義,波普藝術(Pop Art)就是從流行文化中汲取風格和題材的藝術:它來源於卡通畫冊、廣告、電影和電視。許多批評家都對波普藝術感到不安,他們害怕公開承認已經非常強大的商業文化,它會威脅到現代主義與「高級文化」的生存——也就是說它是都市文明最成熟但卻不是最具代表性的產品。
  • 【art舌頭】自由是我不要做什麼,就能夠不做什麼——英國溼人音樂家兼畫家克裡斯·紐曼Chris Newman
    art舌頭已經為您推出的藝術家有:不要主義——西班牙藝術家米格爾•巴塞羅 1詛咒死亡來讚美生命——英國藝術家達明•赫斯特 2孤獨和疏離感是我創作的動力——日本畫家奈良美智 3人間喜劇——義大利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 19眼中刀——比利時畫家米歇爾•波瑞曼斯 20圖伊曼斯法則——比利時畫家呂克•圖伊曼斯 21黑暗的物質角力——英國繪畫大師弗蘭西斯•培根 22我的傳記是德國的傳記
  • 【art舌頭】村上隆的生意經
    日本藝術家絕密情報檔案art舌頭編著姓名:むらかみ たかし中文譯名:村上隆 別名:Murakami Takashi性別:傳說是男性,前面看是男性,後面看是男性,裡面看不知道,(請原諒art舌頭在這個問題上如此慎重,實在是很多人,他告訴你他是男性,其實他不是:在某些國家,組織告訴你他是男性,其實他還不是:在另外一些國家,無論在KTV、三溫暖還是夜總會
  • 波普藝術——源於生活 高於生活
    1960年代,波普藝術的影響力量開始在英國和美國流傳,造就了許多當代的藝術家。10月1日-10月7日MO2art攜三位波普藝術家作品來到深圳展出。此次展覽的藝術家就有波普藝術先驅安迪·沃霍爾、加拿大波普藝術藝術家奧利維爾·萊奧甘、西班牙女波普藝術家諾埃米·伊巴茲·梅西。
  • 波普藝術大師重歸巴黎
    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利希滕斯坦作品的決定是頗具膽量的,當時,美國的藝術評論界對利希滕斯坦爭議很大,有的評論家甚至把他的作品形容成「藝術界中一文不值的挪用品」。人們對這位傑出的波普藝術大師所進行的藝術探索充滿質疑。
  • 愛「拼」才會贏的藝術——波普藝術
    其實「波普」是Pop一詞的音譯,它是Popular的縮寫,意為「流行」。所以波普藝術也應該被理解為流行藝術。我們聽說過流行音樂,流行服飾,流行顏色等等,那麼「流行藝術」也跟它的字面意思一樣,是一種更容易被大眾接受的、流行的、通俗的藝術。
  • 從波普藝術到紋身美學,反抗讓藝術更有鋒芒
    從波普藝術到紋身美學,反抗讓藝術更有鋒芒 波普藝術又稱通俗藝術 興起於在1950年代中期 並在1960年代達到頂峰 它始於對傳統藝術和主流文化觀點的反抗 紋身不也是如此?
  • 波普藝術遠不止安迪沃霍爾
    草間彌生曾經特別強調過:「記住啊,我不是波普藝術家,我是前衛藝術家,這個不能再寫錯了。」答:NO.波普藝術起源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英國,流行於六十年代的美國。答:NO.服裝設計、平面設計、工業設計、雕塑、展覽、行為藝術等領域都有波普藝術的存在。
  • 能看得懂的波普藝術
    ,大家首先蹦入腦海的就是安迪·沃霍爾與《瑪麗蓮·夢露》△《瑪麗蓮·夢露》系列動圖展示,安迪·沃霍爾波普藝術,Pop Art是流行藝術(popular art)的簡稱>正如其字面意思,代表著一種流行文化從西方興起流行隨著不同文化之間的不斷融合更新逐漸發展成為全球化的藝術現象今天,通過幾位波普藝術家代表人物一起來感受一下波普藝術的魅力吧
  • 視界|波普藝術與消費主義:叛逆、商業與大眾
    安迪沃霍爾作品 1963年第二個原因是藝術史的發展:二戰後的藝術界開始像兩極化發展,一方面以波洛克、德·庫寧等藝術家為首的抽象表現派,他們總結了的抽象主義和表現主義,進一步研究情感和哲學的表達,使藝術脫離大眾;另一方面就是奉行消費主義的波普藝術,他們將藝術融入到日常的設計、廣告、電影等流行藝術中,強調藝術服務於大眾。
  • 「又潮又有錢」的波普藝術
    但就是安迪·沃霍爾的這幅《瑪麗蓮·夢露》,成了波普藝術不朽的傑作,所以這到底是個什麼藝術?簡單來說,波普藝術起源於二十世紀中葉的英國。關于波普(Popart)這個名字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Pop」是(Popular)的縮寫,意為流行藝術、通俗藝術;二呢,「Pop」是「棒棒糖」(lollypop)的一個簡化口語詞,用以表達戲謔、愉悅和反叛。到了50年代中期,波普藝術在美國,才算真正達到了鼎盛階段。
  • 【美術】能看得懂的波普藝術
    △《瑪麗蓮·夢露》系列動圖展示,安迪·沃霍爾 波普藝術,Pop Art 是流行藝術(popular art)的簡稱 正如其字面意思,代表著一種流行文化 從西方興起流行 隨著不同文化之間的不斷融合更新 逐漸發展成為全球化的藝術現象 今天,通過幾位波普藝術家代表人物
  • 波普藝術為何被指「不高貴」?
    >而是說,相對於古典主義的油畫波普藝術曾被指「不高貴」那麼,波普藝術為何「不高貴」?1、波普藝術「不高貴」?波普藝術起源於二十世紀中葉的英國關于波普(Popart)這個名字的來源在學術界有兩種解釋一說「Pop」是(Popular)的縮寫意為流行藝術、通俗藝術但我更傾向於第二種比較闊愛的說法「Pop」是「棒棒糖」(
  • 你知道波普藝術除了Andy Warhol還有什麼嗎?
    「Pop Art」一詞也由Lollipop發展而來,Lollipop本以為「棒棒糖」,代表了一種享樂和渴望的慾念,所以波普藝術也是一種大眾的商業文化。20世紀50年代Richard Hamilton是波普藝術的一代人物,也是他在實踐中有力的推動這一思潮。圖中的內容都是從海報,廣告以及畫報上圖片剪裁拼貼而成的,這種手法開創了英國波普藝術的先河。
  • 美國波普藝術家PeterMax作品:色彩真的很有魅力
  • 波普名家沃霍爾傑作《鮮花》成為領銜珍品
    原標題:舊金山邦瀚斯:波普名家沃霍爾傑作《鮮花》成為領銜珍品    其中,由二十世紀波普藝術領導者之一安迪·沃霍爾 (Andy Warhol) 於 1970 年創作完成的一整套《鮮花》 (Flowers) 系列傑作順利成為了本場拍會的領銜珍品,錄得 42.5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259.9 萬元),基本符合其拍前預估。該系列作品中包括 10 幅署有沃霍爾親筆籤名的布紋紙彩色絲網印花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