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 : 天下本無事 庸人自擾之

2021-02-07 十方緣

歡迎分享,以便利益到更多有需求的人士

微信公眾號:chanxiucn,期待您關注

責任編輯:善資潔



「庸人自擾」這個成語脫胎於古語「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用來形容本來沒有什麼事情,愚蠢的人自己給自己惹麻煩。當我們對心和外境的關係進行仔細觀察時,就會發現這個成語事實上非常深刻地揭示了凡夫心靈運作的基本特徵。


「天下」可以理解為我們生活的環境和發生在這個環境中的種種現象,我們生活的環境以及發生在其中的種種現象都是眼耳鼻舌身「前五根」的對境;「事」是指種種給心靈帶來痛苦和麻煩的「事端」,如美醜、好壞、優劣等矛盾。「天下本無事」是說,在外境的種種現象上本來根本不存在我們主觀上認為的美醜、好壞、優劣等。


「庸人」實際上是指凡夫的心,也即尚未斷除無明愚痴的心。「庸人自擾之」的意思是,所謂外境上的美醜、好壞、優劣等二元對立是心這個「庸人」自己搞出來的,愚痴地添加在外境上的。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外境上並不存在所謂的美醜、好壞、優劣等二元對立,這些二元對立只是我們的心——這個庸人自己在外境上的添加。」我經常在心裡玩味這句話的深意,並由衷地讚嘆古人的智慧。他們常常能將極其深奧的道理,放在非常淺顯易懂的文字裡面,讓人通過聽聞思維這些文字,學到聖者的智慧。


確實,輪迴中的種種苦樂、好壞、優劣這些事端都是心這個庸人自己弄出來的。大千世界本來乾乾淨淨,哪來這些事端呢?譬如,當我們認為面前的一朵花很美時,其實在這朵花上面哪裡有「美」這個東西存在呢?花只是花,只是眼睛面前的一種外境而已,無論我們怎樣用眼睛觀察,都不能發現「美」這個東西的存在。事實上,「美」感的產生,完全來源於心在花上面的假立和妄想。心自己在花上面妄想了「美」,但還不知道,還愚痴地認為「美」是花本身固有的屬性,是在花上面客觀存在的,這就是心的愚痴無明,心的這種愚痴無明也稱為執著。


又如,當我們認為某人很討厭時,事實上在此人身上的所謂「討厭」也是不存在,也是心這個庸人自己添加上去的。如果「討厭」這種屬性在這個人身上真的存在,那麼所有的人都應當能感受到,可是為什麼喜歡這個人的人在此人身上絲毫也感受不到「討厭」的存在呢?反而會感受到「討厭」的反面——「可愛」呢?如果「討厭」這種屬性在這個人身上真的存在,當我們內心把對此人的討厭消除時,就依然會在此人身上感受到「討厭」的存在。但事實卻是,當我們內心不再怨恨此人時,此人身上的「討厭」似乎也消失了。如果此人能做一些利益我們的事情,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人其實還是「蠻可愛的」。這充分說明,此人身上的所謂「討厭」是根本不存在的,是我們的自心在別人身上的妄想而已。


又如,當我們認為某個異性很「漂亮」或「英俊」時,其實這種「漂亮」和「英俊」也是心這個庸人無始以來在異性身上循著自己的習氣而進行的一種習慣性的造作和添加而已。心這個庸人就被這種妄想執著的習氣束縛住,絲毫也沒有改變這種妄想執著習氣的打算,只是一個勁地想繼續串習這種習氣。於是,這種習氣在凡夫的相續中就越發堅固,真是「剪不斷,理還亂!」凡夫就是這樣被牢牢地系縛在心的妄想執著中,不知自拔。當我們仔細觀察在異性身上存在的所謂的「美」,就會發現這種「美」根本無法成立。如果「美」真的在異性身上存在,對「不淨觀」訓練有素的人就不會覺得在我們覺得「美」的人身上存在「不淨」。


有時候,我們勃然大怒,只是因為覺得某人某事如何如何不好,其實某人某事是否真的就像我們認為的那樣如何如何不好呢?有時候,我們喜不自禁,只是因為覺得某人某事如何如何善妙,其實某人某事是否真的就像我們認為的那樣如何如何善妙呢?事實上,「眼若不寐,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好」和「不好」都是自心在外境上玩弄的把戲而已,外境本身從來就是「如如不動」的,不停妄動的只是我們自己的心。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如果我們想出離輪迴的苦海,擺脫心這個庸人不斷妄想執著的習氣,達到對外境的真實認知,就必須經常不斷地思維這句話的深意。


禪宗慧開禪師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首膾炙人口的禪寺中的「閒事」就是指心這個庸人不斷在外境上妄想執著好壞、美醜、優劣等二元對立。「若無閒事心頭掛」,也即心不再在外境上妄想美醜、好壞,能夠暫時做到「不於境上生心」,那麼,前五根的對境「春花、秋月、夏天的涼風、冬天的白雪」等,就都是「人間好時節」——也即遠離一切對立、混亂和煩惱,因為一切對立、混亂和煩惱的根源是自心。


「念起是病,不續是藥。」且暫勿高談「念頭起而不起」的甚深境界,先看看自己的念頭起來時,是否在外境上添加了很多妄想執著。如果念頭起的時候,妄想執著隨之而生,那麼暫時還是以「息滅妄心,體驗真如」為主要修法,《楞嚴經》云:「歇即菩提」。當心與道合,妄念的生起不再能夠湮沒真如本性時,那麼此時才是念頭重新生起的時機,所謂「大死之後才能大活」。


願一切眾生能夠了悟「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深意,並且能夠息滅妄念、契入真如本性!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而佛法的目標極至是不生不滅,但是,一般學佛打坐做功夫的人,都是以生滅法來求成佛,佛是不生不滅的,淨圓覺性是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如果以生滅心去求不生不滅的圓覺境界,剛好背道而馳,這是很滑稽的事。
  • 詩詞丨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人行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世間三千事,煩惱在人心。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萬事若懂得,人生方幸福。世上本無事,何必太苦惱?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唐·慧能《菩提偈》問佛:世間為何多苦惱?佛曰:只因不識自我。我們被生活所困,為他人所擾,卻往往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清淨。
  • 【黃念祖居士點滴開示】無明燻真如,真如也燻無明
    真幹者,向道之心過於饑渴飲食。  有一毫夾雜、一毫自欺則非真,有一毫懈怠、一毫自恕則非幹。  真則三心圓發,幹則六度兼修。        夏蓮居居士 《自警錄》● 顯出真如        既然自性本有為什麼不知道呢?
  • 【成語故事 ·唐】庸人自擾
    成語解釋:平庸的人無事生事;自找麻煩。成語出處:《新唐書·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而煩耳。」受這件事牽連的人很多,陸象先暗中化解,救了許多人,那些人事後都不知道。先天三年(公元714年),陸象先出任劍南道按察使,一個司馬勸他說:「希望明公採取些杖罰來樹立威名。要不然,恐怕沒人會聽我們的。」陸象先說:「當政的人講理就可以了,何必要講嚴刑呢?這不是寬厚人的所為。」六年(公元717年),陸象先出任蒲州刺史。吏民有罪,大多開導教育一番就放了。錄事對他說:「明公您不鞭打他們,哪裡有威風!」
  •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請不要做一個嫉妒心強的女人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在人類 的一切情慾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頑強、最持久的了。」簡單地 說,嫉妒就是拿別人的優點來折磨自己。嫉妒是人本質上的疵點,培根說:「嫉妒這惡魔總是在暗暗地、悄 悄地毀掉人間的好東西。」莎士比亞說:「你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個 綠眼的妖魔!誰做了它的犧牲品,誰就要受它的玩弄。」
  • 詩仙詩鬼、易安居士、紅杏尚書:詩人別稱大全
    杜甫非常關心民間疾苦,心繫天下蒼生。杜甫的詩被稱作「詩史」,因為杜甫的作品總是以小見大,反映現實。讀他的「三吏三別」(「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唐朝安史之亂時的社會現狀和百姓生活。
  • 水煎包系列之《居士傳》-4
    「方世擾攘,非顯己之秋也」,君子無顯己之意,退而自修,久而道成,不顯而自顯也。俗庸務求奪大名於天下,營營然務虛於外,而不事一己之保養,雖僥倖譁眾於一時,哪能長取寵於青史?是故天地縱橫,事業文章皆灰土,唯道之真機存而不沒,遙接其氣息者,方為真不朽者也,豈假外在物而標名焉?半生顯赫,至其晚節,飄然隱退,著述立說,世間大君子一生行藏,大抵皆如是耳。何者?
  • 莊子:世間本齊一,庸人自擾之!
    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莊子指出,人們在與外物的相愛相殺之中,在與世俗欲望的搏鬥之中,忘記了人生的意義,找不到歸路,這是人生極為可悲的事情。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莊子認為,我們需要從世界的本體論上去尋找答案。
  • 修行這些事|道教居士在家如何修行?
    本文摘自上海欽賜仰殿道觀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圖文無關,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有很多居士弟子皈依後,也只是多了一個皈依的證書,並不知道在家應該如何修行?
  • 人生的可悲之處,莫過於庸人自擾!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今天勿想明天事,無心無念過今朝。人生所有的煩惱,都是庸人自擾。
  • 大學之道與格物致知
    然作聖不難,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須從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慾之物,不能極力格除。則本有真知,決難徹底顯現。  欲令真知顯現,當於日用云為,常起覺照。不使一切違理情想,暫萌於心。常使其心,虛明洞徹。如鏡當臺,隨境映現。但照前境,不隨境轉。妍媸自彼,於我何幹。來不預計,去不留戀。  若或違理情想,稍有萌動。
  • 人們常說:世本無事庸人自擾,下半句才經典,老祖宗的處世智慧
    我們都知道"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句話的意思大家肯定多多少少都有了解。大意就是比喻常常跟自己過不去,疑神疑鬼的愛給自己找麻煩。一件小事都能琢磨,擔憂半天。這上半句是我們常說的,那麼它的下半句是什麼你知道嗎?庸人自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你把這件事看得太複雜了,要讓自己不再自擾,最好的辦法就是化繁為簡。
  •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
    果如是乎? 筆者於凡夫所說,向來質疑,不信其說。以凡夫所說,無非虛妄意識心妄計,緣不得諸法實相。人生苦短,應精勤於聖人之教,焉有暇聽此凡夫自心妄計之說?以上所舉所謂孝道齊家言論,正是凡夫意識心虛妄計著,其說偏執狹劣,不可信受。 若父母是聖人,是佛,則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之說成立;若父母是凡夫,則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之說不成。何以故?
  • 孝悌為仁之本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著重根本,根本如果建立的話,道就產生了。「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仁的根本,可見孝悌的重要,人間善事都因孝悌而產生,人間壞事都因孝悌而禁止。
  • 說說歷史上留下成語「庸人自擾」的庸國
    推翻商王國之後,這些國家,本以為可以在關中、以及關中以北,安居樂業了,但是,剛過了三年,商人餘部和東夷各國造反,周公東徵,滅商人餘部邶國,滅東夷各國奄國、費國、薄姑國等。為了永絕後患,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周人又對關中及關中以北的各國下手,進行驅趕,這些以前的戰友,紛紛被迫離開。庸國、微國、盧國、羅國、彭國等,被迫翻越秦嶺,南下今湖北一帶。
  • 世事皆有心生,若心不動則天下萬物皆靜止,心一動則無物不動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每天都會遇到眾多煩瑣的事,有的人對此來去運用自由,沒有感到內心被填滿,或者被世事堵塞而感到痛苦不堪,有的人卻怨聲載道,哭訴世事帶來的煩躁與不安。其實世事皆有心生,若心不動則天下萬物皆靜止,心一動則無物不動。某日天氣酷熱,香山居士白居易去拜訪恆寂禪師,卻見禪師靜坐在禪房裡。
  • 如幻人生,本無風雨也無晴
    有人說那裡便是心,是我們本來的面目、真如本源,而見到本不生法卻又能隨緣顯用萬法的真如心性名曰見性,本源處本就也無風雨也無晴。那麼,既然我們的本源心性無風無雨,為何人生會經歷太多的風雨,而最終又會駛入無風雨的港灣呢?真的有一個叫做本源的地方存在、又在哪裡呢?心性必須藉助歲月催熟才能成熟嗎?
  • 其實他沒有那麼愛你:走出情感困惑,30+女性何必庸人自擾?
    01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不過,誰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庸人。畢竟,誰不希望自己與眾不同呢。在《其實他沒有那麼愛你》中,我們也認識了十個性格迥異的30+女性:製片人的孫藝荷、女副總裁的任染、經紀人的丁丁還有健身教練的王欣怡。
  • 《砂裡淘金》——「六如居士」唐伯虎的戲謔人生(一)
    壺底雙刀勁刻:山月伴人行,六如。一般壺底落款意味著作者,比如「孟臣」、「逸公」、「思亭」等,但這個「六如」難見史載為何籍人士。查考資料,則有兵家「六如」和佛家「六如」之說。兵家「六如」,語出《孫子兵法》:「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兵家有云:達「六如」者,戰必克,攻必取,無往不勝!
  • 李白身世之謎淺探之九:李白號「青蓮居士」的來歷
    後人根據李白早期的詩詞來考據曾經的大致生活地,《贈江油尉》、《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以及《別匡山》等可以確定李白學習的地方,尤其是《別匡山》:「曉峰如畫碧參差,藤影風搖拂檻垂。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看雲客倚啼猿樹,洗缽僧臨失鶴池。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大匡山又名戴天山,一名大康山(清代《江油縣誌》)。宋代楊天惠的《彰明逸事》云:「李白本邑人,隱居戴天大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