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霍金斯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精神的最佳代表
影
威廉·霍金斯中尉的軍旅生涯從一開始就走得艱辛,這還要從他3歲那年說起。
那一年走路還不太穩的霍金斯在自家廚房撞上了端著一盆開水的鄰居,那盆水從頭到腳澆了下去。
霍金斯身體三分之一的皮膚嚴重燙傷,四肢最為嚴重,手臂和腿都無法伸直,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案是切開肌肉。
霍金斯的母親拒絕了這一方案,接下來的一年時間,她每天給兒子按摩四肢幾個小時。
母愛創造了奇蹟,一年後霍金斯竟然行動如常,只是身上留下了大面積的傷痕。
多年以後,霍金斯像珍珠港事件後的無數愛國青年一樣申請入伍,正是這身傷痕讓他被海軍和陸軍航空兵拒之門外。
還好海軍陸戰隊作為美軍中的「四等人」,沒有那麼多窮講究,他們接納了霍金斯,把他編入第二師。
霍金斯也很爭氣,入伍時他只是個一等兵,參加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後,他已經被晉升為少尉。
1943年6月1日,霍金斯晉級中尉排長,統率第二營的偵察兵和狙擊手排,手下40人個個都是精兵。
霍金斯曾得意地吹噓,他的排跟世界上任何一個連對戰都能穩贏。
▲攻克貝蒂奧島後的海軍陸戰隊第二師升起國旗
那年11月20日,海軍陸戰隊第二師登陸塔拉瓦環礁的貝蒂奧島,這是美軍兩棲登陸戰中的第一場硬仗。
霍金斯是第一波登陸人員,剛上岸他就被一塊彈片劃傷,海灘上彈雨如織,他顧不上處理傷口,趕緊帶著全排鑽進了椰樹林。
直到站穩腳跟後,霍金斯才簡單裹傷,然後開始了他的殺戮。
作為全營最精銳的一個排,霍金斯排的任務是充當尖兵,為後續部隊掃清道路。
鎮守貝蒂奧島的日軍少將柴崎惠次是防禦戰專家,島上密布明暗火力點,號稱「一百萬人用一百年也攻不破」。
充當全軍開路先鋒的霍金斯沒有被嚇倒,登陸後的一天半時間裡,他就親自帶人清除了六個日軍機槍掩體。
日軍的機槍掩體是用15釐米厚的鋼板搭建而成,呈金字塔形,有一個大垃圾箱那麼大,開有10釐米高的射擊孔。
這樣的機槍掩體外加明碉暗堡在島上到處都是,美軍登陸前用艦炮加轟炸機把全島犁了幾個來回,也沒能拔除幾座。
▲貝蒂奧島戰鬥中被俘獲的日軍
面對這些難啃的工事,霍金斯的打法勇敢而魯莽,他匍匐前進到離掩體5米之內,猛地站起身來,用M1卡賓槍朝射擊孔內急射。
卡賓槍子彈打完時,霍金斯用手榴彈和炸藥包繼續清掃日軍機槍掩體。
在向第七個機槍掩體進攻時,霍金斯胸部中槍,醫療兵給他處理了槍傷,並要求他立即離開戰場到軍艦上療傷。
「沒門!」霍金斯朝醫療兵吼道,「我來這兒是殺日本鬼子的!把繃帶給我綁松點,別妨礙我扔手榴彈!」
轉身回到戰場的霍金斯不久後遇上第八個機槍掩體,他朝掩體扔了三枚手榴彈,正準備扔第四枚時,日軍機槍手射中了他。
這一次幸運之神沒有再眷顧霍金斯,他倒在機槍掩體前,時年29歲。
為了表彰霍金斯的英勇作戰,美軍攻佔貝蒂奧島後,在島上修建的機場命名為霍金斯機場。
1944年9月,霍金斯的母親被請到白宮,從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手中領取了兒子的榮譽勳章。
霍金斯的團長戴維·舒普上校也因此戰獲得了榮譽勳章,後來官至海軍陸戰隊司令,他在回憶霍金斯時說:
「霍金斯的事跡是海軍陸戰隊傳統的最高象徵,就像帝國大廈在美國建築中的地位一樣崇高。」
完
做個有趣的人,做點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