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邊聽邊看,學習效果就是好!
相當一部分養蜂人對蜜和蜜脾的認知,尚在作為蜜蜂的食糧和糧庫含義上;而一些蜂友已上升到是蜜蜂越冬巢內的「保溫物」層面。認知蜜脾是蜜蜂越冬巢內較為完善的「調溫系統」,對蜜蜂安全越冬有著重大意義。
蜜脾在越冬蜂群與度夏蜂群中的重要性,以及在食物意義上的論述,幾乎被有關蜜蜂的書刊、資料講得多之又多或細之又細,已不必再說。但蜜脾對於蜂群維持正常的巢內育兒溫度,其在安全越冬時所起的保溫作用,值得再議。
通常,越冬和春繁期間,養蜂人總要對蜂巢內外的溫度狀況作一番考究。之後,採取自認妥當的保溫措施。例如,在巢內填塞一些保溫物,箱外則採用厚厚的保溫物包覆。
其實,再好的人造保溫物也好不過滿框封蓋的全蜜脾。整蜜脾的保溫作用相似於保溫框,但它的絕熱保溫效果若單純從物理「絕熱」性能而言,比同樣厚度的棉質保溫物強。從這一意義上看,為保溫而加入一個保溫框的效果,遠不如加入一張全封蓋蜜脾為好。
然而,「保溫」和「調溫」是兩個不同的物理概念。本文想要敘述的是更深層次的「蜜脾在蜂巢內的調溫作用」。簡單說,蜜蜂以一定質量的蜜脾,構築蜂巢內完整的「調溫系統」。比人類創造的暖氣設備和空調更簡單、更節能、更環保、更完善,而且更實用。
為方便理解,在敘述「蜜脾調溫」原理前,需要先從冰與水的轉化過程說起:在水與冰的轉變過程中,有這樣的物理現象:當水溫降至0℃時,在水中便開始出現許多微小冰晶,又稱「微晶」。氣溫若繼續下降,水溫卻仍保持在0℃不變。但水的內部微晶數量增加,並不斷增大成為晶體冰。同時,不斷向周圍放出熱量。經科學測定:每一克水變為結晶冰會放出80卡熱量,換算為焦耳數則為336焦耳,這叫放熱反應。相反,水中晶體熔解還原為水時,要吸收熱量。每克冰熔解為水要吸收80卡熱能,即336焦耳。這叫「吸熱反應」。下雪不冷化雪冷便是這個道理。
地球上的水體、溼地、海洋及冰山和南北兩極的冰蓋,構成了地球的重要調溫系統。要是沒有水,地球就會像月亮一樣,白天地面被太陽曬得像火爐,晚上冷得像冰窟。正是因為有水,地球上才有生命出現,有現在的天氣和溫度。明白了水和水體,對地球生命的重要作用和調溫原理,就不難解釋和理解蜜與蜜脾在蜂巢內的調溫作用。
我們知道,相當一部分蜜在14℃左右,會結晶並會放出熱量,只是每克蜜的結晶熱比水少,大約為25卡/克,相當於105焦耳/克。在解晶時,也會吸收同樣熱量。這就不難理解當蜂巢內有一定數量的蜜脾時,就會對蜂巢溫度起到調節作用。巢內存蜜不多時,對巢溫度變化起到的調節作用小。這時,巢內溫度若需要提升,蜜蜂只能通過吃蜜來提高巢溫,蜜耗便會相應增加。
蜜蜂處在巢內無子的越冬狀態時,會把蜂巢中心溫度保持在20℃~25℃,蜂團外圍保持在15℃左右。高於15℃蜜蜂巢內散團能自由活動,並出外採集活動,低於14℃則出巢活動較少,巢內開始集中結團保溫。經測定,蜜蜂在14℃時每隻工蜂每小時耗蜜僅0.3毫克,當溫度下降到11度時耗蜜量會增產增加到11毫克,巢內溫度進一步下降耗蜜量進一步上升,溫度降到8度以下時,蜜蜂將凍僵而亡。
越冬蜂巢內是這樣,度夏時的道理也相似。巢內溫度在正常育子溫度時每隻工蜂每小時耗蜜量在0.7毫克,當氣溫上升到38度時,每隻工蜂每小時耗蜜量會上升到1.4毫克以上。巢內若有一是量貯蜜存在,這些蜜白天會吸收太陽熱量,以解晶形式吸收能量,使巢溫保持在一定溫度,晚上會把白天吸收熱量以結晶類似的方式放熱,使巢內保持一定溫度。這一調溫過程利用太陽能,因而不用消耗蜜。
這種調溫方式對蜜蜂來說非常重要也十分有利,它是充分利用太陽能量,不用付出勞動和代價就能使巢內保持合適溫度,是最有效也最節能的一種方式。因此,越冬巢內的貯蜜量不能僅考慮蜜蜂過冬夠不夠吃的問題,還需要考慮蜜蜂保存有足夠的調溫蜜量。
在自然野生態的蜂巢內,蜜蜂為自己的過冬早已準備了充足的貯蜜。未知其中道理者所養的蜂群則不一樣了。他們在秋未把大量的蜜蜂存蜜搖空,再按蜜蜂過冬所需口糧量餵給白糖,是現代養蜂之不足,見蜜就取是現代養蜂之惡習!
應該提倡人與蜜蜂和諧相處,不能以掠奪方式對待蜜蜂。一定要善待蜜蜂,為其在巢內留有充足貯存蜜十分必要。這樣,實際上對蜂與人都有好處。把秋蜜留到過冬後春繁開始,已有新蜜進巢接替時,再取出已十分成熟的封蓋蜜,還能大大提高蜜的質量和品位,改變目前我國蜜質量狀況也是一種有利之舉。
免責聲明:資料源自網絡,僅供參考,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來了就點進去看看!!!
請點擊1:原創篇(部分選摘)
請點擊2:春繁等與蜂群繁殖相關資料匯總
請點擊3:育王篇
請點擊4:蜂王、雄蜂、交尾、分蜂
指導、建議、諮詢、交流
加微信:1437577043或掃描下圖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有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