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嶽全書》溼證的研究

2021-02-12 麗東書院


▷作者:張安玲

▷編輯:李佳靜

       溼證為臨床所常見,《景嶽全書·溼證》有關論述,簡明扼要,且具獨到之處。以下試述之。

       溼邪傷人,或受之於外,或生於內。受之於外者乃天地間雨露、泥水之傷;或得之飲食酒酪,以致溼從口入;或汗出衣著溼冷未能及時更換,溼傷肌膚。其生於內者,皆責之氣化不行。

       脾胃損傷,腎陽不足,氣化不利,溼邪既易外感也易內生。脾胃主運化,腎氣主水液,脾胃健運,腎氣旺盛,氣化有度,氣機調和,溼不能內生,亦不能內停。而其「有溼從內生者,以水不化,陰不從陽而然也,悉由乎脾腎之虧敗。」

       溼邪為患有溼熱與寒溼之異。溼為陰邪,溼著人體,常隨體內陽氣之盛衰變化而熱化或寒化,熱化則為溼熱,寒化則為寒溼。故曰「辨治之法,其要惟二,則一曰溼熱,一曰寒溼,而盡之矣。」

       溼之寒化熱化,又與自然地理環境相關。如「土近東南則火土合氣而溼以化熱,土在西北則水土合德而溼以化寒,此土性之可以熱,可以寒,故病熱者謂之溼熱,病寒者謂之寒溼。」

       寒熱之根在於陽氣。強調人體陽氣盛衰與溼邪寒化熱化密切相關,凡病內溼之證多屬氣虛之人,氣屬陽,陽虛則寒從中生,寒生則溼氣留之。「有溼從內生者,以水不化氣,陰不從陽而然也,悉由乎脾腎之虧敗。」故陽氣盛衰與否決定著溼從寒化、熱化。

       溼邪傷人,病機變化多端。溼乃有形之邪,復有溼熱寒溼之別,溼邪致病常因其受邪之部位不同而見證各異。有形之溼邪內能損傷臟腑,妨礙氣化;外能鬱阻經脈,妨礙營衛氣血運行,附著筋骨肌肉膚表,因而為病廣泛,見證多端。如損傷臟腑,影響氣化,阻滯氣機,則脹滿、黃疸、小便淋澀、大便洩瀉、後重脫肛等;阻於肌表則發熱惡寒;著於經脈肌肉筋骨則為痺著疼痛,麻木不仁,跗腫沉重等。「其為證也,在肌表則為發熱,為惡寒,為自汗;在經絡則為痺,為重,為筋骨疼痛,為腰痛不能轉側,為四肢痿弱酸痛;在肌肉則為麻木,為胕腫,為黃疸,為按肉如泥不起;在臟腑則為嘔惡,為脹滿,為小水秘澀,為黃赤,為大便洩瀉,為腹痛,為後重,脫肛,頹疝等證。」  

4.1  溼病當分表裡虛實,寒化熱化  「凡治此者,必當辨表裡,察虛實,而必求其本也。然溼證雖多,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二,則一曰溼熱,一曰寒溼,而盡之矣。」

4.2  溼熱重清利,寒溼當溫燥  「溼熱之病宜清宜利,熱去溼亦去也;寒溼之病宜燥宜溫,非溫不能燥也,知斯二者,而溼無餘義矣」。

4.2.1  清利溼熱,需分熱微熱甚  溼為陰邪,治當芳化,但溼熱為患,其熱宜清,故治溼熱宜清利並行。然溼熱各有偏重,若熱甚者以清火為主,而佐以分利;熱微者,宜以分利為主而佐以清火,如四苓散、小分清飲,或大分清飲、茵陳飲之類。

4.2.2  溫化寒溼,須察陽氣盛衰  寒溼俱屬陰邪,寒非溫不散,溼非溫不化,故治寒溼必以溫燥為法。但寒溼有微甚,邪微者宜溫宜利宜燥;其陽氣必衰,治療必用溫補,俟陽氣漸復則陰邪始退。脾為勝溼之本,故治溼須重脾胃,而用藥當順脾之喜惡,如《景嶽全書·雜證謨》曰:「大抵治溼者欲其燥,欲燥者宜從暖,蓋脾土喜燥而惡溼,喜暖而惡寒,故溫脾即所以治溼也。」

4.3  治溼須有出路  溼非人身素有,故治溼必須開其去路。祛溼之路在汗與二便,宜就近擇用。「治溼之法,凡溼從外入者汗散之;溼在上者,宜微汗之;溼在中下二焦宜疏利二便,或單用滲利以利小便。」利小便為祛溼之便捷途徑,為歷代醫家所公認,但因溼有寒熱之分,故張氏認為「溼熱之證,多宜清利,寒溼之證多不宜利也。何也?蓋凡溼而兼寒者,未有不由陽氣之虛,而利多傷氣,則陽氣更虛,能無害乎?」是寒溼之證,過用滲利,必損陽氣,傷陰津,故為禁忌。

4.4  溼證辨治

4.4.1  溼熱證  必其證多煩渴,小水赤澀,大便秘結,脈見洪滑,實數者,方是熱證,治宜清利。如熱甚者,宜以清火為主,而佐以分利;熱微者,宜以分利為主,而佐以清火,如四苓散、小分清飲,或大分清飲、茵陳飲之類,皆可擇而用之。如果溼熱之甚,或元氣無損而兼秘結不通者,方可或行推蕩,若無實結等證,則不宜妄行攻擊。
4.4.2  寒溼證  凡諸病溼而全無熱脈熱證者,便多寒溼之屬。蓋水之流溼,本緣同氣,惟溼中有火,則溼熱燻蒸,而停鬱為熱,溼中無火,則溼氣不化,而流聚為寒。故凡病內溼等證者,多屬氣虛之人,氣屬陽,陽虛則寒從中生,寒生則溼氣留之,此陰陽之性,理出自然,有不必外中於溼而後為之溼也。此之變病,惟腫脹、洩瀉、痰飲、嘔吐等證多有之。病之微者,宜溫,宜利,宜燥,如五苓散、平胃散、滲溼湯、六味地黃丸之類是也。病之甚者,必用溫補,俟陽氣漸復,則陰邪始退,如八味丸、理中湯、聖術煎,或佐關煎、胃關煎、薛氏加減金匱腎氣湯之類,皆當隨證加減用之。
4.4.3  外感寒溼證  寒溼之氣中於外者,此與內生之溼自有不同,宜溫而兼散,如五積散、平胃散、加味五苓散、不換金正氣散之類主之。
4.4.4  陽虛寒溼證  凡氣令陰寒,及陽氣不足之人,多有其證。而丹溪謂六氣之中,溼熱為病者十居八九,亦言之過矣。


4.5  溼證治法多樣

4.5.1  化氣除溼方法有別  區分內溼外溼,治法各異。凡溼從外入者,汗散之;溼在上者,亦宜微汗之;溼在中下二焦,宜疏利二便,或單用淡滲以利小便。
4.5.2  治溼需分寒熱  「古人云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曰治溼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固然矣,然溼熱之證,多宜清利,寒溼之證多不宜利也。何也?蓋凡溼而兼寒者,未有不由陽氣之虛,而利多傷氣,則陽必更虛,能無害乎?但微寒微虛者,即溫而利之,自無不可,若大寒大虛者,則必不宜利,此寒溼之證,有所當忌者也。再若溼熱之證,亦有忌利者,以溼熱傷陰者也。陰氣既傷,而複利之,則邪溼未清,而精血已耗,如汗多而渴,熱燥而煩,小水幹赤,中氣不足,溲便如膏之類,切勿利之,以致重損津液,害必甚矣。故凡治陽虛者,只宜補陽,陽勝則燥,而陰溼自退;陰虛者,只宜壯水,真水既行,則邪溼自無所容矣。此陰陽二證,俱有不宜利者,不可不察。」
4.5.3  因溼致病,見證多端  溼邪流溢不居,損傷臟腑氣化,危害其它臟腑氣機,諸如黃疸、腫脹、洩瀉、痰飲、嘔吐、痺痛、淋秘之類,皆有溼證,當於各門詳察治之。

       本文發表在中醫文獻雜誌2001年第1期19頁。本次刊出作者有修改「麗東書院」微信平臺編校發表,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版權聲明

        本平臺作品為「麗東書院」原創,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禁止其他網站及個人匿名轉載。歡迎進行學術、臨床交流,期待大家持續關注我們的平臺!

麗東書院以「熱愛中醫,志同道合,自發組織,摒棄功利」為宗旨,秉承傳統的教育理念,經典與臨床、教學結合,傳承與發揚、創新並重。發煌古義,融會新知,為當代中醫傳承與學術研究開闢新路徑。

相關焦點

  • 《景嶽全書》二十集目錄藏頭詩
    圖書宇宙長春  圖書,指《景嶽全書》。宇宙,上下四方日宇,古往今來為宙,泛指整個虛空大自然。長春,永恆的、如春天般的化生萬物生命之機。《周易》「生生之謂易」正是此意。全句大意是本書的寫作目的是為了永不止息的生機。第一、二句,重點突出傳統文化精髓和特點與醫學的關係亦在其中,第三、四句主要反映了本書的內容特點和作用。
  • 《景嶽全書》【明】張介賓 Ⅷ
    密蒙花(二錢)青葙子 決明子 車前子(炒,各一錢)上為末,用羊肝一大葉,薄批摻上,溼紙裹煨熟。空心食之。\x蒺藜散\x(百九) 治痘瘡入眼腫痛。白蒺藜谷精草 防風 羌活 生蛤粉(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水調服即退。\x蟬菊散\x(百十)治痘疹入目,或病後生翳障。
  • 《景嶽全書•婦人規》不孕證治導讀
  • 溼、痰溼與溼氣的祛除
    溼在五行中屬「土」,在臟腑中對應「脾」。《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溼腫滿,皆屬於脾。空氣中溼氣過重,會滲透皮膚,侵襲肌肉,導致皮表體液代謝障礙,引起皮膚腫滿,四肢也會感到沉重無力。這些與脾有關,需要健脾祛溼。
  • 善本一一一《袖珍嵩崖尊生全書》
    清初河南名醫景東暘撰 醫學類古籍珍本緯文堂景日昣《袖珍嵩崖尊生全書》版本佳1夾8冊完整全套 此書為清代初期緯文堂本
  • 溼證纏綿難愈中醫藥專家研討祛溼良方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醫藥質量優化分會2020年會華夏除溼論壇暨中醫藥循證研究賦能培訓在京舉辦聚焦健康中國溼證(第一健康報導北京 記者郝健一)溼證是中醫基本證候之一,是許多疾病特別是慢性疾病的共同表現,具有起病隱匿、纏綿難愈的特點,其致病範圍及其廣泛,外則皮毛
  • 鬱證發微︱鬱厥的分類及證治
    《景嶽全書·天年論》「有困於氣者,每恃血氣之強,只喜人不負我,非驕矜則好勝,人心不平,爭端遂起,事無大小,怨恨醉心,豈虞忿怒最損肝脾,而隔食氣蠱,疼痛洩瀉,厥逆暴脫等疾,犯者即危。」指出血氣方剛而又心胸狹窄易怒的人容易犯厥證。
  • 帶下俱是溼證嗎?
    作者/席增業編輯/張亞娟 ⊙ 校對/霜石、勤莉等I導讀:作者從帶下的概念、分類、病因、病機、治則、用藥等方面,論述「帶下俱是溼證帶下俱是溼證嗎?《傅青主女科》首篇,頭一句就申明「帶下俱是溼證」的觀點。有人認為,這是帶下的「總綱」。筆者通過文獻學習,以及結合臨床實踐,覺得此說欠妥,故作探討。帶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者,泛指婦女帶脈以下的疾病,包括經、帶、胎、產諸疾,這「諸疾」豈能說「俱是溼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