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安玲
▷編輯:李佳靜
溼證為臨床所常見,《景嶽全書·溼證》有關論述,簡明扼要,且具獨到之處。以下試述之。
溼邪傷人,或受之於外,或生於內。受之於外者乃天地間雨露、泥水之傷;或得之飲食酒酪,以致溼從口入;或汗出衣著溼冷未能及時更換,溼傷肌膚。其生於內者,皆責之氣化不行。
脾胃損傷,腎陽不足,氣化不利,溼邪既易外感也易內生。脾胃主運化,腎氣主水液,脾胃健運,腎氣旺盛,氣化有度,氣機調和,溼不能內生,亦不能內停。而其「有溼從內生者,以水不化,陰不從陽而然也,悉由乎脾腎之虧敗。」
溼邪為患有溼熱與寒溼之異。溼為陰邪,溼著人體,常隨體內陽氣之盛衰變化而熱化或寒化,熱化則為溼熱,寒化則為寒溼。故曰「辨治之法,其要惟二,則一曰溼熱,一曰寒溼,而盡之矣。」
溼之寒化熱化,又與自然地理環境相關。如「土近東南則火土合氣而溼以化熱,土在西北則水土合德而溼以化寒,此土性之可以熱,可以寒,故病熱者謂之溼熱,病寒者謂之寒溼。」
寒熱之根在於陽氣。強調人體陽氣盛衰與溼邪寒化熱化密切相關,凡病內溼之證多屬氣虛之人,氣屬陽,陽虛則寒從中生,寒生則溼氣留之。「有溼從內生者,以水不化氣,陰不從陽而然也,悉由乎脾腎之虧敗。」故陽氣盛衰與否決定著溼從寒化、熱化。
溼邪傷人,病機變化多端。溼乃有形之邪,復有溼熱寒溼之別,溼邪致病常因其受邪之部位不同而見證各異。有形之溼邪內能損傷臟腑,妨礙氣化;外能鬱阻經脈,妨礙營衛氣血運行,附著筋骨肌肉膚表,因而為病廣泛,見證多端。如損傷臟腑,影響氣化,阻滯氣機,則脹滿、黃疸、小便淋澀、大便洩瀉、後重脫肛等;阻於肌表則發熱惡寒;著於經脈肌肉筋骨則為痺著疼痛,麻木不仁,跗腫沉重等。「其為證也,在肌表則為發熱,為惡寒,為自汗;在經絡則為痺,為重,為筋骨疼痛,為腰痛不能轉側,為四肢痿弱酸痛;在肌肉則為麻木,為胕腫,為黃疸,為按肉如泥不起;在臟腑則為嘔惡,為脹滿,為小水秘澀,為黃赤,為大便洩瀉,為腹痛,為後重,脫肛,頹疝等證。」
4.1 溼病當分表裡虛實,寒化熱化 「凡治此者,必當辨表裡,察虛實,而必求其本也。然溼證雖多,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二,則一曰溼熱,一曰寒溼,而盡之矣。」
4.2 溼熱重清利,寒溼當溫燥 「溼熱之病宜清宜利,熱去溼亦去也;寒溼之病宜燥宜溫,非溫不能燥也,知斯二者,而溼無餘義矣」。
4.2.1 清利溼熱,需分熱微熱甚 溼為陰邪,治當芳化,但溼熱為患,其熱宜清,故治溼熱宜清利並行。然溼熱各有偏重,若熱甚者以清火為主,而佐以分利;熱微者,宜以分利為主而佐以清火,如四苓散、小分清飲,或大分清飲、茵陳飲之類。
4.2.2 溫化寒溼,須察陽氣盛衰 寒溼俱屬陰邪,寒非溫不散,溼非溫不化,故治寒溼必以溫燥為法。但寒溼有微甚,邪微者宜溫宜利宜燥;其陽氣必衰,治療必用溫補,俟陽氣漸復則陰邪始退。脾為勝溼之本,故治溼須重脾胃,而用藥當順脾之喜惡,如《景嶽全書·雜證謨》曰:「大抵治溼者欲其燥,欲燥者宜從暖,蓋脾土喜燥而惡溼,喜暖而惡寒,故溫脾即所以治溼也。」
4.3 治溼須有出路 溼非人身素有,故治溼必須開其去路。祛溼之路在汗與二便,宜就近擇用。「治溼之法,凡溼從外入者汗散之;溼在上者,宜微汗之;溼在中下二焦宜疏利二便,或單用滲利以利小便。」利小便為祛溼之便捷途徑,為歷代醫家所公認,但因溼有寒熱之分,故張氏認為「溼熱之證,多宜清利,寒溼之證多不宜利也。何也?蓋凡溼而兼寒者,未有不由陽氣之虛,而利多傷氣,則陽氣更虛,能無害乎?」是寒溼之證,過用滲利,必損陽氣,傷陰津,故為禁忌。
4.4 溼證辨治
4.4.1 溼熱證 必其證多煩渴,小水赤澀,大便秘結,脈見洪滑,實數者,方是熱證,治宜清利。如熱甚者,宜以清火為主,而佐以分利;熱微者,宜以分利為主,而佐以清火,如四苓散、小分清飲,或大分清飲、茵陳飲之類,皆可擇而用之。如果溼熱之甚,或元氣無損而兼秘結不通者,方可或行推蕩,若無實結等證,則不宜妄行攻擊。
4.4.2 寒溼證 凡諸病溼而全無熱脈熱證者,便多寒溼之屬。蓋水之流溼,本緣同氣,惟溼中有火,則溼熱燻蒸,而停鬱為熱,溼中無火,則溼氣不化,而流聚為寒。故凡病內溼等證者,多屬氣虛之人,氣屬陽,陽虛則寒從中生,寒生則溼氣留之,此陰陽之性,理出自然,有不必外中於溼而後為之溼也。此之變病,惟腫脹、洩瀉、痰飲、嘔吐等證多有之。病之微者,宜溫,宜利,宜燥,如五苓散、平胃散、滲溼湯、六味地黃丸之類是也。病之甚者,必用溫補,俟陽氣漸復,則陰邪始退,如八味丸、理中湯、聖術煎,或佐關煎、胃關煎、薛氏加減金匱腎氣湯之類,皆當隨證加減用之。
4.4.3 外感寒溼證 寒溼之氣中於外者,此與內生之溼自有不同,宜溫而兼散,如五積散、平胃散、加味五苓散、不換金正氣散之類主之。
4.4.4 陽虛寒溼證 凡氣令陰寒,及陽氣不足之人,多有其證。而丹溪謂六氣之中,溼熱為病者十居八九,亦言之過矣。
4.5 溼證治法多樣
4.5.1 化氣除溼方法有別 區分內溼外溼,治法各異。凡溼從外入者,汗散之;溼在上者,亦宜微汗之;溼在中下二焦,宜疏利二便,或單用淡滲以利小便。
4.5.2 治溼需分寒熱 「古人云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曰治溼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固然矣,然溼熱之證,多宜清利,寒溼之證多不宜利也。何也?蓋凡溼而兼寒者,未有不由陽氣之虛,而利多傷氣,則陽必更虛,能無害乎?但微寒微虛者,即溫而利之,自無不可,若大寒大虛者,則必不宜利,此寒溼之證,有所當忌者也。再若溼熱之證,亦有忌利者,以溼熱傷陰者也。陰氣既傷,而複利之,則邪溼未清,而精血已耗,如汗多而渴,熱燥而煩,小水幹赤,中氣不足,溲便如膏之類,切勿利之,以致重損津液,害必甚矣。故凡治陽虛者,只宜補陽,陽勝則燥,而陰溼自退;陰虛者,只宜壯水,真水既行,則邪溼自無所容矣。此陰陽二證,俱有不宜利者,不可不察。」
4.5.3 因溼致病,見證多端 溼邪流溢不居,損傷臟腑氣化,危害其它臟腑氣機,諸如黃疸、腫脹、洩瀉、痰飲、嘔吐、痺痛、淋秘之類,皆有溼證,當於各門詳察治之。
本文發表在中醫文獻雜誌2001年第1期19頁。本次刊出作者有修改。「麗東書院」微信平臺編校發表,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版權聲明本平臺作品為「麗東書院」原創,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禁止其他網站及個人匿名轉載。歡迎進行學術、臨床交流,期待大家持續關注我們的平臺!
麗東書院以「熱愛中醫,志同道合,自發組織,摒棄功利」為宗旨,秉承傳統的教育理念,經典與臨床、教學結合,傳承與發揚、創新並重。發煌古義,融會新知,為當代中醫傳承與學術研究開闢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