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愚
又一部耽改劇上新了。
《成化十四年》是晉江大神級網絡作家夢溪石的耽美小說,擁有廣泛讀者。劇版由郭爽、楊歡執導,成龍監製,官鴻、傅孟柏、劉耀元、賈靜雯等主演。
同為耽美小說,《成化十四年》與隔壁的《鬢邊不是海棠紅》還是有很大差別。《成化十四年》是「清水文」,男男CP以曖昧為主,《鬢邊不是海棠紅》請直男朋友不要因為好奇去讀,裡面的男男「19禁」橋段可能會嚇到你。
只不過,無論是耽改劇《鬢邊》還是《成化》,剛開播在豆瓣上都得到一片的一星差評。
這次《成化十四年》豆瓣開分只得到5.3。
事實上,《陳情令》開播時也是一星待遇,開分時只有4.9分,之後一度漲到8.2分。現在《鬢邊》豆瓣評分也漲到7.5分。
為何耽改劇總是「低開」?
《成化十四年》有翻盤的可能嗎?
不偏不倚地說,如今耽改劇有一種難以擺脫的「原罪感」。大張旗鼓地搞男男CP,肯定是不被政策所允許,可如果把男男CP改成清湯寡水的社會主義兄弟情,也會遭到書粉的排斥,認為你又魔改又想蹭腐女紅利,簡直是「又當又立」。
耽改劇處於兩難中。一方面,腐女市場廣闊,腐女忠誠度又高,《陳情令》的收益令資本垂涎;另一方面,政策紅線又是不可觸碰的,只能戴著鐐銬跳舞。
於是你看,「19禁」的《鬢邊》變成了老少皆宜的正能量,小說中風流起來沒下限的程鳳臺,到了劇版一身子的正義凜然。
因此筆者建議,對於耽改劇不妨先放平常心。既要理解創作者的兩難,也應該明白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劇集不等同於小說,「改編」就意味著有重新創作的權利。
當然,劇方如果不想失去腐女這一塊蛋糕,改編時也要講究個基本法,至少不要「魔改」「加戲」,比如人家好好的BL,你硬要改成BG。
同意這個前提,我們再來看《成化十四年》。
故事以明朝為背景,講述成化年間,順天府從六品推官唐泛(官鴻 飾),在錦衣衛隋州(傅孟柏 飾)、西廠公公汪直(劉耀元 飾)的幫助下,屢破奇案,成為一代名臣,並和隋州最終修成正果的故事。
簡單地說,就是唐泛與隋州這對基友,一邊破破案,一邊升升官,一邊攪攪基。
耽改劇能不能嗑,主要看兩點,一個是看臉、看人設,另一個是看CP間的互動。
先來看第一男主唐泛。
小說中的唐泛長這樣:
「對方(指唐泛)同樣是一身直裰,但一樣的款式卻穿出了不一樣的效果,如果說公子哥是竹竿套衣服的話,那對方就是芝蘭玉樹,風度翩翩了,如果有點文採的人在這裡,說不定還會吟上兩句『飄如遊雲,矯若驚龍』之類的句子。」
「他(指唐泛)雖然背著光,卻隱約可見沾了雨水的鬢邊泛著鴉青的色澤,玉色直裰衣擺飄蕩,瀟灑俊逸……對方(指唐泛)生得好看,便是連笑,也笑得溫文爾雅……只覺得這人(指唐泛)就像外頭這場小雨一般,清涼拂面,將初夏的悶熱一掃而空,令人舒服得很。」
總之吧,唐泛很帥,溫文爾雅、白衣飄飄。而性格上,唐泛雖是吃貨,但多數時候內斂沉穩,能夠獨當一面,「我十五歲時已經中了舉,又送長姐出嫁,足以撐起一個家了」。
劇版唐泛由官鴻飾演。從古裝扮相看,還是相對契合。但人設上做了改動,唐泛的吃貨人設被無限放大,並且性格由沉穩變成了活潑、跳脫、沒有眼力見(比如跟西廠廠公搶奪一碗麵)。
編導是想以此放大唐泛的「可愛」,進一步加大其與隋州的反差感和CP感。
這個改編見仁見智,但也不算敗筆。官鴻的演技過於生澀,許多扮可愛的表情過於刻意。但從筆者這個直男的角度看,也並不覺得反感。
真正稱得上敗筆的改動是,劇版為了凸顯唐泛的「可愛活潑」,將這個人物的性格上的「堅韌」「強大」給壓抑住了,給人的感覺是,他「弱」、「需要被照顧」。
該劇第一個案件是武安侯之子鄭誠被殺,第二集,隋州帶唐泛去看鄭誠的屍體。唐泛看到屍體就開始犯噁心並乾嘔,並趕緊閃了。
但小說中的唐泛壓根不是「弱雞」,小說是這麼寫的:
「隋州見他不避其穢親自上手,神色不由微微一動……偌大國家等於是文官集團在治理,這就使得絕大多數像唐泛這樣以科舉晉身的官員,骨子裡天生就有股優越感,他們寒窗苦讀數十載,一朝當上父母官,能夠不盤剝百姓的,就能稱之為好官了,更不要說專精業務,做一行愛一行,把職務當成專業去研究。」
「隋州之所以驚訝,是因為他見過太多跟唐泛差不多職位的官員,別說親自上手去檢查屍體了,連看到屍體都會皺起眉頭,避得遠遠的……」
「相比之下,唐潤青可謂是一名實幹型的官員了,先別說他對屍檢是否了解,單是這份願意親自上手的精神,就足以令人刮目相看了。」
小說中的唐泛,文而不弱,見到屍體一點不怵,還認認真真從頭到腳地親自檢查。他的專業、嚴謹、認真,恰恰是他吸引隋州、讓隋州對他改觀的地方。兩個人的關係,不是「你弱我強」「我照顧你」,而是「勢均力敵」「惺惺相惜」。
但劇版將唐泛刻意改「弱」,反倒折損了人物的魅力。
隋州的人設改動較小。小說中的隋州,「威風凜凜,氣勢彪悍……神色深邃冷峻,目光銳利如劍,只稍四下一掃,旁人紛紛下意識移開視線,不敢與之對望。」
劇版由臺灣小生傅孟柏出演,他曾入圍過金馬獎的最佳新演員,演技尚可。目前吐槽較多的是,他那一口臺灣腔。
獲得好評最多的是汪植(小說中是「汪直」)。小說中的他「臉陰柔俊秀,年輕得令人驚訝,卻又帶著一股睥睨眾人的銳意」。汪直亦正亦邪,該狠辣時絕不手軟。這樣的人設容易出彩。
劇版由內地新人演員劉耀元飾演,拿捏比較準確的,陰戾與少年氣並存。
稍稍讓人覺得不合常理的是,汪植可是貴妃(賈靜雯 飾)眼前的紅人,是西廠的督公,朝臣都想攀附他。劇版為了讓他與唐泛、隋州組成「鐵三角」,有多一些互動,讓他過早過多地「拋頭露面」,與角色的身份不太匹配。
跟小說相比,劇版加快了唐泛與隋州的感情升溫,並增加了不少細節互動。一起吃飯,唐泛邀請隋州一起洗澡等,腐女自然能心領神會。
唐泛與隋州的CP感還是有的。並且不像《鬢邊》兩個主演,一個已婚一個已有女友,腐女想嗑都不好下嘴,《成化十四年》至少多了想像空間。
腐女不怕耽改劇男男CP成「清水」兄弟情,怕的是亂加BG線。《成化十四年》加了異域女子朵兒拉一角,一開始戲份不算多,網上流傳的第三集劇情簡介與劇情差別很大。
但最新播出的9-10集,唐泛要「千裡救夫」,竟然還要拉上朵兒拉,兩個人又是燈下夜談,又是一起看星星,「拉郎配」的嫌疑過於赤裸裸,也難怪被書粉吐槽了。
增加女性角色,或是為了淡化耽美色彩,方便過審。但耽改劇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儘量淡化女性與男主角的「愛情線」,否則極易遭到反噬。
小說是破案為主,攪基為輔。小說的破案寫得並不算出彩,原因在於推理主要靠「說」,觀眾參與感不強。但得益於作者流暢的文筆、對明朝歷史的趣味性書寫,以及張弛有度的人物關係,可看性還是很強。
劇版同樣是以破案為主線。但也對案件做了簡化、改動和整合,比如將武侯王之子與太子伴讀之死結合在一起。
囿於小說懸疑本來就一般,劇版的推理也不出彩,不過編導倒也延續了小說用人物關係與人物張力來豐富案件的手法,補缺了推理單薄的缺陷,讓案件顯得複雜起來。
對於非腐女觀眾來說,這樣的破案雖顯得簡單,但一個案件背後各方勢力錯綜複雜(「宮鬥」),也是有看頭的,不至於勸退觀眾。
總體來說,可以理解書粉對於劇版改編的不滿,比如唐泛人設改動,比如增加了所謂的「女主」,以及很基本的歷史錯誤。像下圖,明朝東廠是明成祖朱棣成立的,而非明太祖朱元璋。
但有一說一,從劇集本身來看,《成化十四年》整體還是及格線上的。
非書粉的腐女觀眾,可以試著一嗑,如果後續BG線繼續煩人,再棄劇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