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秦海璐的一段演講視頻,還挺燃的,演講並不長,但是每句都擲地有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我對其中一句還蠻印象深刻的,那估計是她剛出道時周圍人的議論——天賦不好,註定是人生配角。
是啊,要不是秦海璐自己提起來,我們大概忘了她曾經是最不被看好的「醜小鴨」,她的長相曾經比她的作品更被人關注。
▲二十年前憑藉《榴槤飄飄》得到金馬獎影后。
▲二十年後,第32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頒獎,秦海璐得到最佳女主角,獲獎作品《老酒館》。
現在的秦海璐早已今非昔比,所以,我們不禁好奇,這種「逆襲」是怎麼發生的呢?「天生配角臉」又是怎麼一步步成為了人生的女主角呢?
第一,「敢為」塑造人生想像力,更準確地捕捉到命運的機遇。
在年輕的時候,秦海璐的確屬於「天賦不好」的女孩。她家境小康,但是爸爸媽媽忙於做生意,她和姐姐相依為命;十歲離開家去上了戲校,一練就是十多年。
1996年,秦海璐考入中戲,進入到全國一流的表演殿堂。
其實現在想想也是蠻感慨的,人生的馬拉松不跑到終點就不能輕言成功與失敗。赫赫大名的中戲96明星班,那些曾經站到同一個起跑線上的女孩們,如今已經有了各自不同的境遇。
▲中戲1996級表演班,是最著名的「明星班」。
▲中戲96班再聚會。
像胡靜、袁泉、梅婷等人在結婚生子之後就大幅減產,很少再活躍在鏡頭裡,接到的戲也基本上都是配角;
曾黎曾被保劍鋒稱為「中戲兩百年才出一個的美女」,秦海璐也說上學時追曾黎的男生能站成一排。但陰差陽錯,美貌沒有帶來好運,也並不等於事業上的通行證,她的作品並無太多名作,也是讓人惋惜。
倒是至今活躍在一線的好像只有章子怡和秦海璐兩個人。
這不得不說又是一個「逆襲」的故事,因為當年在高手如雲的中戲,尤其是她那個美女扎堆的班裡,秦海璐的資質並不突出,甚至對她來說是短暫的「低谷」。
在採訪中,秦海璐曾經說過自己的照片被導演撕掉的往事,講這段時我們依然能直觀地感覺到她心中起伏翻滾的憤怒和委屈,「從那以後,我再也沒見過組、見過導演。」
秦海璐在中戲是個「另類」,別的學生都忙著見組、拍戲、到處找活,只有秦海璐一個人「穿著軍大衣在校園裡晃蕩,沒人知道她在想什麼。」
正巧,那時香港導演陳果正在籌備他的新作品《榴槤飄飄》,到處尋找女主角,中戲的一位編劇向他推薦了秦海璐。陳果要求看照片,被「照片事件」傷到的秦海璐說:「沒照片,要看就看本人」。
於是陳果專程跑到中戲旁的一家麵館裡,見到秦海璐,一頓飯的功夫就拍板定下了她。後來陳果回憶,秦海璐身上有一種「漂浮感」,那種頹喪且游離的氣質,幾乎就是「阿燕」本人。
他對我的第一印象是「很普通,你不會有任何想法覺得秦海璐是一個演員」,我明白他的意思,這是說我不夠漂亮,沒有做演員的外表。他當時本來就想找一個非職業演員,但就是擔心這種演員很難理解導演的意圖。但我外形像一個非職業演員,實際上又受過專業教育,他當然是十分中意的。——秦海璐採訪自述
《榴槤飄飄》裡的阿燕,身份特殊,挑戰巨大,秦海璐猶豫再三,決定出演。現在想來,這或許是秦海璐人生中第一次「敢為」。
秦海璐在電影裡飾演了一個「性工作者」,但是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在香港時,她要在三個月內要賺到最多的錢,這部分表演也是最出彩的。
阿燕仿佛戴著一副面具,永遠有著麻木的表情,重複著機械的生活,除了開工就是吃飯、睡覺,背著雙肩包穿梭在旺角的大街小巷、公寓旅館,身影很倔強。
在香港的三個月是絕對孤獨的,平時就在餐廳裡等活。
回到旅店,就在旅店裡邊吃飯邊等活。
秦海璐為了揣摩角色也花了很多功夫,她曾說自己在香港的茶餐廳觀察過她們的生活狀態,知道這群人一有時間就在吃飯,因為怕等一下客人太多來不及吃。
▲開工之前墊兩口。
秦海璐悟性高,基本上貢獻出了陳果想要的感覺,沒有任何表演痕跡,仿佛她就是在這市井勾欄裡生活過的人,也恰當地表現出了內地人與香港人之間那種微妙的感覺。
有一個鏡頭,她一邊抽著煙一邊和姐妹們探討怎樣才能減少給客人洗澡的次數,因為手和腳都被泡得褪了皮。摳腳,抽菸,眼神毫無表情,就像在討論著一日三餐。
三個月時間到期,阿燕又要回到東北。
回到東北的阿燕又展現出另一種樣子,身上有很強的矛盾感,她可以在街頭吃著廉價小吃,另一方面,又堅持化妝品要用進口的,比如資生堂、CD;身邊的所有人都不知道秦燕的過去,她只能一直生活在虛妄之中……
這部電影臺詞並不多,大部分要靠演員的肢體動作、眼神、狀態甚至很多說不清道不明的微妙的磁場來表達劇情。
所謂留白處更有韻味,無聲處更顯功力,秦海璐的確演活了阿燕身上的矛盾感,她的舉手投足都充滿了生活的真實,在香港時流露出風塵味,回到東北又變成樸素的姑娘,「阿燕」這個角色身上共生著希望與絕望。
▲電影的最後,秦燕重操舊業,在街頭表演了一段京劇《天女散花》,那是真實的秦海璐年少學戲時曾經表演過的戲目,17歲還曾出訪日本連演40場。電影與現實交相輝映,仿佛再次回到了生命的起點。
這部電影為秦海璐帶來了夢幻般的人生開頭,她同時獲得金馬獎最佳新人和最佳女主角,金紫荊獎最佳女主角。
在金馬獎頒獎現場,秦海璐很激動也很緊張,這位直爽的東北大妞帶著哭腔說:「別人都說這匹馬很重,但是不管多重,我也要把它領回家。」
當然,和榮譽相生相伴的是質疑和嘲諷,當年和她一起獲獎的同班同學劉燁,曾對記者說過無心之語:「她是我們班最醜的女生」。其實這也代表了秦海璐的困惑——
「拍完《榴槤飄飄》我很彷徨,一年半的時間我拒絕拍戲,我對自己不是很自信。都說享受孤獨,那段時間我可不是享受,是忍耐。」
也許是因為自尊,也許因為彷徨,也許因為心中深藏的倔強,貴為影后的秦海璐竟然放棄了電影,去做了普通的工作,圓自己的「白領夢」。
接受採訪時,秦海璐給出的理由是:「我就不想和他們玩兒了,但是我不想讓人說我是因為不行才轉行,得了影后,就證明我行,這樣我再轉行就很硬氣。」
秦海璐於是開始了夢寐以求的白領生活,但出乎她想像的是,這樣的工作並不是她擅長的,也沒什麼幸福感可言,開的店倒閉了一家又一家,沒享受到圓夢的喜悅,反而只有挫敗的失落。
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秦海璐開始意識到,自己最擅長的事情、自己的使命所在,或許就是表演。
就像在這次的演講中她總結的那樣——「更好的自己,通常不在你想像的地方,而是在你逃避的戰場。」
一番兜兜轉轉、心理掙扎,最終,她回歸了表演。
其實,這也是「敢為」的內涵所在:
只有經歷過,嘗試過,痛苦過,才會逐漸形成較為成熟的心智,慢慢看清楚那潛藏在表象之下,我們人生裡真正渴求的、需要去奮鬥、去達到的精髓與內核。
第二,「敢為」淬鍊自信,超越自我,遇到更好的自己。
如果說年輕的秦海璐憑著一腔熱血,去演了一部好電影,得到了意料之外的巨大榮譽,那多少有幸運的加持;
那麼秦海璐的第二次「敢為」則是一個相對艱苦而漫長的過程,她要拋卻掉曾有的榮譽和光環,靜心去打磨一個更篤定、堅強而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自己。這個過程是孤獨且內化的,要經歷過激烈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在演講中,她提到了話劇《紅玫瑰與白玫瑰》,那是她在生命中的一次關鍵的蛻變。2007年,秦海璐馬上迎來自己的30歲,可現實中的她正處於內外交困的「中年危機」之中。
▲《紅玫瑰與白玫瑰》演出期間的秦海璐。圖源@攝影師尹超
一方面,秦海璐和李厚霖的戀情鬧得滿城風雨,本來已經順利進行到談婚論嫁的階段,卻毫無徵兆地被分手,而且又是如此被坊間品頭論足,這對秦海璐來說是一次巨大的傷害,姐姐透露,「妹妹每天哭成淚人」。
多年以後,秦海璐曾經在金星的節目上說起過這段往事,承認「傷著了」。
在訪談中,秦海璐並沒有過多地回顧這段感情,看起來如今也是雲淡風輕的樣子,但是她曾經把愛情比喻成死亡,就足可見當時用情之深,而傷害之大。
在感情中受挫,同時在事業中也面臨瓶頸。
拍《紅玫瑰與白玫瑰》時,秦海璐已經7年沒有演過話劇,而一直空洞地頂著「影后」的頭銜,並沒有接到什麼太好的劇。
到底還具不具備實力女演員的資質?到底還配不配得上「影后」的水準?到底自己是否被觀眾和導演、市場認可?秦海璐心裡是沒底的。
在這種「沒底」的情況下,她碰到了田沁鑫的《紅玫瑰與白玫瑰》,迎來的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否定和打碎。
秦海璐本意要演白玫瑰,可導演認為她更適合紅玫瑰,可秦海璐始終找不到紅玫瑰的感覺,演啥啥不對,導演一遍又一遍地不滿意,對於那次痛苦的經歷,秦海璐形容為「就像剝了一層皮。」
推倒、重來、再推倒、再重來,秦海璐好不容易找到一點感覺,田沁鑫說「這是12歲的紅玫瑰」,再繼續找,很久之後,則變成了「這是16歲的紅玫瑰」。
所以秦海璐曾經對記者說過:「我做的功課比其他演員都要多。」
情感上受挫,事業上迷茫,自信心全無,我們幾乎想像不到那時的秦海璐經歷了怎樣的煎熬,她幾乎是一個要破碎掉的人。她曾經對導演發狠「有本事把我拆了重蓋!」
更多的是無力感和絕望感。
一個細節,秦海璐說過自己邊開車聽歌就開始情緒崩潰的事。那時車裡放著林夕寫給她的歌,兩句歌詞一下子戳到心窩子上:「為了職業的理由,記住逝去的溫柔。」
聽罷此句,秦海璐崩潰大哭。
好笑的是,哭完了還發現警察在車窗邊已經看了好一會兒……
當然,淬鍊是一個必經的過程,結果是,這部話劇非常成功,它是當年國內話劇票房紀錄。
而秦海璐用實力徵服了導演,田沁鑫和她達成了默契長久的合作,此後的《青蛇》《四世同堂》,秦海璐都是頂梁柱的女演員。
這部話劇現在依然在B站有很高的熱度,很多話劇迷喜歡把秦海璐的話劇串在一起看,看完《青蛇》來看《紅白》,彈幕一打開感覺都是熟人。
▲也推薦大家有空去B站看一下這部話劇,特別好看,編排與臺詞都堪稱經典,不由得也是敬佩導演田沁鑫的腦洞還是蠻大的。
它有著很強烈很豐滿的表現形式和巧妙的結構,非常考驗演技,也非常考驗話劇演員的控場能力。因為劇中每一個人物都有現實與內心兩個層次,由兩個人表演,而秦海璐飾演紅玫瑰的內心。
▲什麼叫韻味,什麼叫媚眼如絲,秦海璐一個拿煙的動作行雲流水,太精彩了……
▲飾演佟振保的兩個人是辛柏青和高虎,這兩位演員也演得很棒。
雖然有陳衝的「王嬌蕊」珠玉在前,可是秦海璐似乎沒有被電影版的陰影困住,話劇版的王嬌蕊是一個健康、奔放、似火的女子,用張愛玲的原話叫「愛匠」。
她少了一些魅惑性感,多了幾分熱辣辣的原始的可愛,這也是為什麼觀眾們幾乎不會把兩者對比,因為二者的氣質與內核根本不是一種路數,真正是「各有千秋」。
秦海璐喜歡在話劇舞臺上磨鍊自己,專注地提升自己的演技,而她也成為了少有的可以駕馭多種類型角色的女演員,並且在話劇舞臺上如魚得水。
她既可以演潑辣濃烈的「大赤包」,又可以演嬌俏嫵媚的青蛇,既可以性感也可以冷豔,回頭看看,秦海璐的角色很少有重複的類型。
在訪談中,金星問她,坊間都說你是戲霸,你承認嗎?秦海璐說「我承認,因為我專業夠強。」
當演技已經爐火純青時,秦海璐還在不斷地挑戰自我。
2010年的《鋼的琴》,這是一部被市場低估了的電影,但事實證明,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片子不怕沒人看。
到現在這部電影依然享受著高口碑,很多電影院校都把它列入經典分析案例,而電影上滿滿的彈幕很多都來自於影視表演專業的學生:「為交作業而來」、「要上影視分析課」。
其中,秦海璐與王千源的表演相映生輝。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部片子命運多舛,導演張猛籌不到錢,最窮的時候帳面上只有47塊,秦海璐愛才,也有著對電影藝術的欣賞與直覺,她不僅沒要片酬,還自掏腰包補齊了錢。
曹可凡形容秦海璐是《鋼的琴》的「俠客」,其實非常準確,秦海璐骨子裡的執拗讓她對於認定的事情毫不退縮和畏懼,一幅飛蛾撲火的姿態投身其中。
投資方為了票房考慮,想改名為更商業的《瘋狂鋼琴》,導演不同意,秦海璐也不同意,說改名就退出宣傳;
文藝片本就是不太商業,片子上映後市場反應冷淡,秦海璐又寫下千字長文,行文充滿著「不管別人怎麼看,我就是認定了它」的驕傲感。
有些東西是我們無法抗拒和扭轉的,因為有些東西也是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追求的,我們只是一群傻孩子在做自己的夢而已,這個夢因為樸實無華,這個夢因為簡單真摯,所以這個夢無人來盜。但就因如此我們的夢做得圓滿美好,我們的夢也無人打擾,酣暢淋漓且自娛自樂不想醒來!
到現在,秦海璐依然侃侃而談《鋼的琴》是多麼優秀,仿佛那就是她心愛的孩子一樣。
同樣是文藝片,2011年的小成本電影《到阜陽六百裡》,拍攝周期只有18天,但是卻大放異彩。
秦海璐在其中飾演女主角,依然是描寫底層女性,刻畫著小人物的悲歡命運,對此,秦海璐早已經駕輕就熟。
但特別的是,秦海璐竟然是這部戲的編劇。她把自己對於人生百味、悲歡交集的理解寫進了劇情裡。
而更厲害的是,這部電影讓她再次得到了金馬獎,但這次不是影后,而是最佳原創劇本獎。
▲《到阜陽六百裡》在金馬獎上奪得兩項大獎,一是由唐群獲得最佳女配角,二是由秦海璐和其他四位編劇一起獲得最佳原創劇本獎。
這很有趣吧,一個當初志在嫁人生子、做白領做秘書的女孩,竟然一步步走上了難以想像的人生大舞臺,成為了影后,後又成為製片,還能做編劇,並且每一個工作都做得很好,得到了極高認可。
▲金馬獎50歲生日時,秦海璐受邀出席。
二十年來永遠能「向上走」,這背後到底是什麼?
也許正像她說的:
我才終於明白自己真正的天賦,是對表演的執拗。因為執拗,我花了10年成為編劇,花了15年成為監製,花了17年成為導演。我可以驕傲地說: 我對得起「敢為」二字。
「逆襲」並沒什麼奧妙之處,它永遠蘊含著那些樸素而堅定的人生信念,那就是敢想、敢為,用態度、用執著、用勇氣,來把握住人生每一次細小的機遇,來堅守住在低谷時的每一份初心。
逆襲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達成的,可一旦跨過那道坎兒,也許,更壯闊的人生畫卷才會徐徐展開。
這樣的「敢為」,過程艱難,也很孤獨,可它卻是通向更好人生的必經之路。
如果你也像秦海璐一樣,有一個平凡無奇的人生開端,也經受過別人的質疑與嘲諷,也嚮往著更好、更精彩的自己,那麼,我希望你能看一看她的這段演講。
然後,傾注全身心的熱情和堅韌去迎接人生每一次挑戰,不怯場,不猶疑,敢想敢做。這份孤勇的「敢」,一定會慢慢地把「普通」擦拭出奪目的光彩。
我很喜歡作家、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說的一段話:
找到人生方向,通常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僅僅依靠投機取巧或頭腦中的靈光閃現,很難達到目標。真正的自製自覺,總是緩慢而漸進的過程。
是的,演講很燃,但人生並沒有那麼燃。也許你做了很久的一件事還是沒有得到預想中的收穫,也許總是有人嘲諷你並無什麼聰明和優秀的潛質,也許你內心一直有一個退縮的聲音在迴響,且不管他們,不聽他們,就去做吧——
當有一天成為了更好的自己,這一切早已無關緊要。
推薦:扯白||成都這麼一座內陸城市怎麼就成了中國新時尚之都了?上文:憶舊||影后與女作家都愛大導演,這段三角戀情的代價有點大……
作者/ 編輯:伊莎貝拉
文字原創,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