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SDHI類殺菌劑——聯苯吡嗪菌胺的研究與開發

2022-02-01 現代農藥

農藥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能防治作物病蟲草害,增加作物產量。到目前已開發了許多種類的農藥,然而由於抗性、毒性和安全等問題,需要不斷開發新的具有優異生物活性,對哺乳動物和環境安全,可靈活應用的農化產品。

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是日本農藥株式會社(Nihon Nohyaku Co., Ltd.)發現和開發的新穎殺菌劑,是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SDHI),被殺菌劑抗性行動委員會(FRAC)分為第7組。其具有獨特的化學結構,結構中含有3-(三氟甲基)-2-吡嗪甲醯胺基團(圖1)。

圖1 聯苯吡嗪菌胺的化學結構

聯苯吡嗪菌胺對子囊菌和擔子菌有優異的生物活性,對田間多種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活性。從2012年開始,日本植物保護協會(JPPA)進行了大田試驗評估了此物質的防效,2018年3月在日本登記。到目前上市了3個商業產品,分別為用於蔬菜的PARADE® 20FL,用於水果作物的PARADE® 15FL和用於草坪的DECIDE® FL。2018年,聯苯吡嗪菌胺在韓國登記,目前在其他國家正在開發中。

1990年,日本三菱化成株式會社(Mitsubishi Kasei Corporation)發現了BC723。此物質抑制琥珀酸脫氫酶,不僅對擔子菌,而且對子囊菌有殺菌活性,是實踐中對子囊菌引起灰黴病和白粉病等病害有活性的第1個SDHI殺菌劑。

2012年,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把農化業務轉給Nihon Nohyaku Co., Ltd.後,Nihon Nohyaku Co., Ltd.開始研究對植物病害有優異活性、環境友好的下一代SDHI殺菌劑。在先前對BC723衍生物的研究基礎上,推斷3-(三氟甲基)-2-吡嗪甲醯胺類化合物有很大的潛力,並以此為先導物(圖2)。而在新的殺蟎劑發現研究中,Kazuhiko Kikutake等人合成了新穎化合物3-(三氟甲基)-2-吡嗪羧酸,並進行了一系列取代研究,發現3-(三氟甲基)-2-吡嗪甲醯胺類化合物(3)不僅對灰黴病和褐銹病,而且對白粉病的活性要高於吡啶甲醯胺化合物(表1)。活性的增加可能是3-三氟甲基取代所致。

表1  N-(1,2,3-三甲基茚滿-4-基)吡啶或吡嗪-甲醯胺類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

據報導,一些N-(聯苯基)-2-甲醯胺類化合物對植物病害的活性,與 N-(1,1,3-三甲基茚滿)-4-甲醯胺類化合物的相似。因此,Kazuhiko Kikutake等人把殺菌活性化合物的研究範圍擴展到N-(不同取代的聯苯基-2-基)-3-(三氟甲基)吡嗪甲醯胺類化合物。這些物質的殺菌活性列於表2。它們的構效關係表明,對灰黴病的防治活性可能是4'-位取代(4、5、6)所致,而對褐銹病的活性可能受3'-位取代(7、8)影響。4'-位或3'-位的立體特異性取代影響可能是獨立的,但這兩個位置同時取代對灰黴病和褐銹病的活性(9、10、11、12)增加了。

沒有發現立體特異性取代對白粉病的防治活性有影響,但在任何位置含有氟原子的二取代化合物都具有高活性(9、11、12、13、14)。對這3個病害防治活性的構效關係研究結果表明,N-(3',4'-二氟聯苯-2-基)-3-(三氟甲基)-2-吡嗪甲醯胺,即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9)是其中最優異的殺菌劑化合物。

表2  N-(不同取代聯苯基-2-基)-3-(三氟甲基)-2-吡嗪甲醯胺類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

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的合成路線:3-(三氟甲基)-2-吡嗪甲酸甲酯(15)[3-(trifluoromethyl)-2-pyrazine carboxylic acid ester] 與 3',4'-二氟-2-苯胺(17)反應或3-(三氟甲基)-2-吡嗪甲酸(16)和3',4'-二氟-2-苯胺(17)縮合而成(圖3)。

圖3 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9)的合成

主要的中間體(15)最初是由3-氯-2-吡嗪甲酸甲酯(18)和三氟甲基化試劑合成(圖4)。

圖4  3-(三氟甲基)-2-吡嗪羧酸甲酯(15)的合成

筆者開發了新的經濟、有效的合成路線如圖5,這些路線沒有使用價高的三氟甲基化試劑。(1)乙二胺和三氟丙酮酸甲酯(19)縮合反應;(2)乙二醛和2-氨基三氟丙酸胺(21)縮合反應;(3)酮酯和乙二胺縮合反應。

聯苯吡嗪菌胺的英文通用名:pyraziflumid;試驗代號:NNF-0721;CAS註冊號:942515-63-1;化學名稱:N-(3',4'-二氟聯苯-2-基)-3-(三氟甲基)-2-吡嗪甲醯胺。分子式:C18H10F5N3O;分子量:379.28;外觀:淺黃色晶體;熔點:119℃;水中溶解度:2.32 mg/L(20℃);分配係數:logPO/W=3.51(25℃)。

表3列出了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的抗真菌活性。在PDA(馬鈴薯葡萄糖瓊脂)、YBA(酵母膏、細菌蛋白腖和乙酸鈉)和 YB(酵母膏和細菌蛋白腖)培養基的瓊脂平板生測中,聯苯吡嗪菌胺具有高的抗真菌活性。其對灰葡萄孢、瓜枝孢、山扁豆生棒孢、瀉根亞隔孢殼、蘋果雙殼、柑橘痂囊腔菌、痂囊腔菌、蘋果鏈核盤菌、葡萄假尾孢、白腐小核菌、核盤菌、蘋果黑星菌和細盾殼黴等子囊菌的EC50低於0.1 mg a.i./L。

研究也表明,此化合物對鏈格孢屬和黑脛莖點黴等不完全菌,立枯絲核菌和齊整小核菌等擔子菌也有活性。然而,聯苯吡嗪菌胺在100 mg a.i./L對刺盤孢屬、柑橘間座殼、尖鐮孢菌番茄專化型、指狀青黴、彌澤那擬盤多毛孢、福士擬莖點黴和馬鈴薯晚疫病原菌沒有活性。

註:除a、b、c、d等4種情況外,其他都是使用PDA培養基進行瓊脂平板測定。a:YBA瓊脂紙片法;b:YBA培養基;c:YB培養基;d:Rye培養基。

除了對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的影響外,聯苯吡嗪菌胺對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子囊盤的形成也有抑制活性。

為了評估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的生物特性,用核盤菌菌絲瓊脂塊的離體方法(detached-leaf test)測定了聯苯吡嗪菌胺對甘藍菌核病的活性,結果為其具有優異、穩定的預防、治療和殘留活性,且耐雨水衝刷(圖6)。

註:治療活性,應用殺菌劑1 d後接種核盤菌菌絲瓊脂塊;殘留活性,應用殺菌劑14 d後接種核盤菌菌絲瓊脂塊;治療活性,在殺菌劑應用前1 d,接種核盤菌;耐雨水衝刷性,施用殺菌劑後人工降雨(50 mm/2 h),乾燥後接種核盤菌。

圖6 聯苯吡嗪菌胺防治甘藍菌核病的生物特性(detached-leaf test)

圖7和圖 8為JPPA和 Nihon Nohyaku Co.,Ltd.所進行的大田試驗結果。由試驗可知,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對甘藍菌核病、草莓灰黴病、黃瓜白粉病和番茄葉黴病有好的防效(圖7)。聯苯吡嗪菌胺對葉菜、果菜類蔬菜、豆類和洋蔥作物的菌核病有特別高的活性。

註:橄欖菌核病,2014年在日本Gunma pref.進行,防治指數24.7,日本保護協會(JPPA)正式試驗;草莓灰黴病,2013年在日本Osaka pref.進行,防治指數55.9,Nihon Nohyaku研究中心;黃瓜白粉病,2013年在日本Ibaragi. Pref.進行,防治指數61.2,JPPA正式試驗;番茄葉黴病,2014年在日本Ibaragi pref.進行,防治指數60.9,JPPA正式試驗。

圖7  PARADE® 20FL對蔬菜作物病害的田間試驗效果

       

為了證實對蘋果病害的長時間作用,2010年和2013年,在Aomori Prefecture進行了田間試驗。試驗表明,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對Marssonina blotch具有優異的殘留活性(圖8)。此外,對蘋果和其他水果作物的其他病害,例如瘡痂病、褐腐病和環腐病有活性。

註:試驗1,2010年在日本Aomori pref.進行,對照處理葉被侵染和落葉率61.5%,處理日期6月10、25日和7月9日;評估時間11月4日。試驗2,2013年在日本Aomori pref.進行,對照處理葉被侵染和落葉率100%,處理日期6月18日,7月2、17日和8月1日;評估時間10月24日。

圖8  PARADE® 15FL對蘋果 marrsonnina blotch的田間試驗效果

 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e)和其製劑產品具有低的急性哺乳動物毒性,對眼睛和皮膚沒有刺激作用。雖然聯苯吡嗪菌胺對皮膚有輕微的致敏作用,但不屬於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GHS)類別。致癌性、致畸形、生殖毒性和基因毒性研究表明其對人類健康沒有負面影響。

聯苯吡嗪菌胺對魚的急性毒性和水生無脊椎動物的毒性低,在生物體內的蓄積少。因此,按使用標準使用的話,聯苯吡嗪菌胺對環境安全。

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與BC723的化學結構相似,根據BC723的研究結果預測,聯苯吡嗪菌胺的作用機制為抑制線粒體複合體Ⅱ的琥珀酸脫氫酶(SDH)活性。採用二氯靛酚(DCIP)方法進行了驗證,並測定了聯苯吡嗪菌胺的抑制活性。所用病原菌為從日本田間採集的核盤菌。

經對核盤菌的24個菌株活性的測定,發現聯苯吡嗪菌胺對琥珀酸脫氫酶有抑制活性,IC50為1.1~10 nM(中值為1.8 nM)。

6.2 對其他植物病原真菌、作物和動物的琥珀酸脫氫酶的抑制活性

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也對多種植物病原真菌(表4)呈現抑制活性。聯苯吡嗪菌胺對子囊菌綱的小核盤菌、灰葡萄孢菌、小麥白粉病菌、蘋果黑心病菌和蕓薹鏈格孢菌的IC50為0.7~18.9 nM;對擔子菌綱的隱諾柄鏽菌、立枯絲核菌的IC50分別為14.4、5.9 nM;而對卵菌綱的瓜果腐黴的琥珀酸脫氫酶沒有抑制活性;對甘藍、番茄和黃瓜等作物和小鼠非靶標琥珀酸脫氫酶沒有抑制活性。這些結果表明,聯苯吡嗪菌胺對植物病原真菌和非靶標有高的選擇性。其對植物和哺乳動物毒性風險低。

表4  聯苯吡嗪菌胺對植物病原菌、作物和哺乳動物的琥珀酸脫氫酶的抑制活性

新穎的SDHI殺菌劑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是在BC723和殺蟎劑pyflubumide的研究基礎上發現的。

截至2020年5月聯苯吡嗪菌胺已在日本和韓國登記,2018年在日本商業化,產品的商品名為PARADE®。目前,Nihon Nohyaku Co.,Ltd.正在更多作物上登記該殺菌劑,用於防治更多的病害。此外,PARADE®具有優異的內吸活性,可登記用於噴淋葉菜的育苗盤,預防移栽後菌核病的侵染,可大大節約勞力,增加農業生產效率。

目前,公司準備在其他多個國家登記聯苯吡嗪菌胺,此產品有望為全球農業的穩定發展做出貢獻。

相關焦點

  • Agform將與蘇塞克斯大學合作研究穀物殺菌劑新型抗性抑制劑
    英國農化公司Agform將與蘇塞克斯大學合作開發用於穀物殺菌劑的新型抗性抑制劑化合物。該項研究將主要圍繞對全球主要穀類作物造成影響的真菌的呼吸作用展開,真菌病原體通過替代氧化酶(AOX)產生抗性,由薩塞克斯大學的Tony Moore教授研究的新化合物能夠阻止這種酶發揮功能。
  • 藥物發現 | 吡嗪類化合物與蛋白質的分子間相互作用
    從DrugBank資料庫(2019年11月20日訪問)檢索到有12種已批准藥物和22種在研藥物中含有吡嗪環,有137種已批准藥物和316種在研藥物中含有吡啶環。含吡啶與含吡嗪的藥物之比(已獲批准和在研的)約為10:1。這一比例間接說明了在藥物化學領域,吡嗪片段的研究不足。
  • 「跨界者」----吡嗪
    1888年,吡嗪被首次合成。1928年,Reichstein & Slauetingar從咖啡中發現了吡嗪、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以後,吡嗪類化合物就開始「跨界」食用調香領域,目前,此類化合物已成為食品香料家族成員最多的一類雜環類合成香料[2]。然而吡嗪最初是以在醫藥領域的應用,如抗結核、驅蛀蟲、抗驚厥和抗菌劑[3]等進入人們的視野的。
  • 新研究有望幫助開發新型個體化抗癌療法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Oncogene和Oncotarget上的兩篇研究報告中,來自費城兒童醫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對常見的兒童腦瘤—小兒輕度神經膠質瘤(PLGG)進行研究發現,在突變基因與其它基因相結合的過程中或許存在關鍵的生物學差異能夠驅動兒童癌症的發生,相關研究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有效的抗癌療法來精準靶向作用患者機體的腫瘤。
  • 一批殺蟲劑、殺菌劑需求大爆發:專克今年重發病蟲害
    國內自主研發的新有效成分有吡唑類的乙唑蟎腈防治葉蟎和紅蜘蛛、新菸鹼類的環氧蟲啉防治蚜蟲、新型硝基縮氨基胍類的戊吡蟲胍防治蚜蟲等。 有研究人員表示,毒死蜱無內吸作用,只要掌握好用藥技術和安全間隔期,就可以有效控制其殘留量。短時期內,毒死蜱在國內還將繼續保持穩定的市場需求。
  • 研究開發新型材料,以汗水助力可穿戴
    研究開發新型材料,以汗水助力可穿戴 2021-01-06 13: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格列吡嗪控釋片
    糖尿病治療中,格列吡嗪控釋片和其他降糖藥均無固定的劑量。通常,本品應和早餐同時服用。推薦劑量:常用的起始劑量為每天5mg。與早餐同時服用。對降糖藥比較敏感的患者可有更低的劑量起始。少數病人可出現輕度噁心,頭暈。個別病例有低血糖。噁心、嘔吐、腹瀉、腹痛、頭痛等,其發生率為1%~2%,但繼續治療其症狀會消失。
  • 市場對新型殺蟎劑需求迫切 日本公司在新品開發領域獨佔鰲頭
    但是目前新開發的殺蟎劑種類非常少,在綠色、有機作物方面,對安全高效的生物殺蟎劑新產品的需求更加顯得迫切。日本公司在新型殺蟎劑的開發領域獨佔鰲頭。下面為大家盤點近些年來日本公司在開發新型殺蟎劑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績,以及分析我國殺蟎劑開發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 上海:「聖淨露」新型殺菌劑 解決「口罩荒」大顯身手
    2019新型冠狀病毒,即「2019-nCoV」,因2019年武漢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發現,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新型冠狀病毒傳染主要傳播方式是經飛沫傳播、接觸傳播。以及不同大小的呼吸道氣溶膠近距離傳播。
  • 法國依雲礦泉水在瑞士被檢測出殺菌劑殘留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法國依雲礦泉水在瑞士被檢測出殺菌劑殘留法國知名礦泉水品牌依雲日前在瑞士被檢測出殺菌劑殘留。據瑞士《20分鐘報》12日報導,瑞士聯邦水質科學技術研究所(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Aqua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在依雲礦泉水中發現一種被禁用的殺菌劑——百菌清(chlorothalonil)的殘留物,濃度約為每升6納克。
  • 關注|河北微生物殺菌劑創製及產業化走在全國前列
    河北日報通訊員趙衛松攝李震所說的微生物藥劑,是省農科院植保所獨立完成,具有創新性的科研成果(防治果蔬白粉病和灰黴病的微生物殺菌劑創製及產業化)的產物,這一成果今年4月獲得2019年度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微生物殺菌劑創製及產業化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 綜述|開發新型E3連接酶配體
    科學家基於E3連接酶非肽類小分子配體能設計出具有高選擇性和成藥性的PROTAC分子。目前PROTAC藥物正在癌症領域進行臨床試驗,科學家正通過化學方法靶向更多E3連接酶以推動靶向蛋白降解領域快速發展。本綜述首先回顧了部分E3連接酶配體的發現過程,然後介紹了最近用於開發新型E3連接酶配體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DNA編碼化合物庫(DEL)、環肽技術、分子膠降解劑和共價配體等。
  • 依雲礦泉水被檢測出殺菌劑殘留,依雲中國:遠低於限量值
    來源:藍鯨財經7月14日,據媒體報導,法國知名品牌依雲礦泉水日前被檢測出殺菌劑殘留。瑞士聯邦水質科學技術研究所(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Aqua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在依雲礦泉水中發現一種被禁用的殺菌劑——百菌清(chlorothalonil)的殘留物,濃度約為每升6納克。
  • 日本米糠油中毒事件,背後兇手是多氯聯苯,它在生活中很常見
    多氯聯苯被人畜食用後,多積蓄在肝臟等多脂肪的組織中,損害皮膚和肝臟,引起中毒。初期症狀為眼皮腫脹,手掌出汗,全身起紅疹,其後症狀轉為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重者發生急性肝壞死、肝昏迷等,以至死亡。專家從病症的家族多發性了解到食用油的使用情況,懷疑與米糠油有關。
  • ...小麥赤黴病殺菌劑Miravis ®Flowable(氟唑菌醯羥胺)在日本獲登
    世界農化網中文網報導: 近日,先正達日本宣布旗下新款小麥殺菌劑Miravis ?Flowable在日本獲得登記。Miravis ? Flowable為SDHI類殺菌劑,含有新型活性成分氟唑菌醯羥胺(Pydiflumetofen;商品名:Adepidyn?)。該殺菌劑對赤黴病具有極佳的防效,且能減少由鐮刀菌導致的嘔吐毒素(DON)的產生。
  • 三唑類殺菌劑「新貴族」~丙環唑(建議收藏)
    丙環唑具有殺菌譜廣泛、活性高、殺菌速度快、持效期長、內吸傳導性強等特點,已經成為世界上大噸位的三唑類新興廣譜性殺菌劑代表品種。所以我戲稱丙環唑為三唑類殺菌劑中的「新貴族」。丙環唑是屬於甾醇抑制劑中的三唑類殺菌劑,其作用機理是影響甾醇的生物合成,使病原菌的細胞膜功能受到破壞,最終導致細胞死亡,從而起到殺菌、防病和治病的功效。
  • Nat Chem Biol:新型滷化酶可加速新型藥物分子的開發
    長期以來存在於化學界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通過用C-X鍵替代sp3C-H鍵來實現將滷素原子插入到天然產物中開發新型藥物分子,截止到目前研究人員並沒有可行的方法;然而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可以解決上述難題的新型酶類。
  •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腸癌模型 或有望揭示癌細胞如何對免疫療法藥物...
    2020年11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英國倫敦癌症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複雜的模型系統,其或能模擬最常見的腸癌,並能揭示腸癌是如何躲避免疫療法攻擊的;2020年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虛擬展示會上所展示的一項正在進行的研究的初步研究結果對科學家們闡明腸癌如何對藥物cibisatamab產生耐藥性提供了新的見解,該藥物是由羅氏製藥公司開發的一種新型的免疫療法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