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能防治作物病蟲草害,增加作物產量。到目前已開發了許多種類的農藥,然而由於抗性、毒性和安全等問題,需要不斷開發新的具有優異生物活性,對哺乳動物和環境安全,可靈活應用的農化產品。
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是日本農藥株式會社(Nihon Nohyaku Co., Ltd.)發現和開發的新穎殺菌劑,是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SDHI),被殺菌劑抗性行動委員會(FRAC)分為第7組。其具有獨特的化學結構,結構中含有3-(三氟甲基)-2-吡嗪甲醯胺基團(圖1)。
圖1 聯苯吡嗪菌胺的化學結構
聯苯吡嗪菌胺對子囊菌和擔子菌有優異的生物活性,對田間多種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活性。從2012年開始,日本植物保護協會(JPPA)進行了大田試驗評估了此物質的防效,2018年3月在日本登記。到目前上市了3個商業產品,分別為用於蔬菜的PARADE® 20FL,用於水果作物的PARADE® 15FL和用於草坪的DECIDE® FL。2018年,聯苯吡嗪菌胺在韓國登記,目前在其他國家正在開發中。
1990年,日本三菱化成株式會社(Mitsubishi Kasei Corporation)發現了BC723。此物質抑制琥珀酸脫氫酶,不僅對擔子菌,而且對子囊菌有殺菌活性,是實踐中對子囊菌引起灰黴病和白粉病等病害有活性的第1個SDHI殺菌劑。
2012年,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把農化業務轉給Nihon Nohyaku Co., Ltd.後,Nihon Nohyaku Co., Ltd.開始研究對植物病害有優異活性、環境友好的下一代SDHI殺菌劑。在先前對BC723衍生物的研究基礎上,推斷3-(三氟甲基)-2-吡嗪甲醯胺類化合物有很大的潛力,並以此為先導物(圖2)。而在新的殺蟎劑發現研究中,Kazuhiko Kikutake等人合成了新穎化合物3-(三氟甲基)-2-吡嗪羧酸,並進行了一系列取代研究,發現3-(三氟甲基)-2-吡嗪甲醯胺類化合物(3)不僅對灰黴病和褐銹病,而且對白粉病的活性要高於吡啶甲醯胺化合物(表1)。活性的增加可能是3-三氟甲基取代所致。
表1 N-(1,2,3-三甲基茚滿-4-基)吡啶或吡嗪-甲醯胺類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
據報導,一些N-(聯苯基)-2-甲醯胺類化合物對植物病害的活性,與 N-(1,1,3-三甲基茚滿)-4-甲醯胺類化合物的相似。因此,Kazuhiko Kikutake等人把殺菌活性化合物的研究範圍擴展到N-(不同取代的聯苯基-2-基)-3-(三氟甲基)吡嗪甲醯胺類化合物。這些物質的殺菌活性列於表2。它們的構效關係表明,對灰黴病的防治活性可能是4'-位取代(4、5、6)所致,而對褐銹病的活性可能受3'-位取代(7、8)影響。4'-位或3'-位的立體特異性取代影響可能是獨立的,但這兩個位置同時取代對灰黴病和褐銹病的活性(9、10、11、12)增加了。
沒有發現立體特異性取代對白粉病的防治活性有影響,但在任何位置含有氟原子的二取代化合物都具有高活性(9、11、12、13、14)。對這3個病害防治活性的構效關係研究結果表明,N-(3',4'-二氟聯苯-2-基)-3-(三氟甲基)-2-吡嗪甲醯胺,即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9)是其中最優異的殺菌劑化合物。
表2 N-(不同取代聯苯基-2-基)-3-(三氟甲基)-2-吡嗪甲醯胺類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
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的合成路線:3-(三氟甲基)-2-吡嗪甲酸甲酯(15)[3-(trifluoromethyl)-2-pyrazine carboxylic acid ester] 與 3',4'-二氟-2-苯胺(17)反應或3-(三氟甲基)-2-吡嗪甲酸(16)和3',4'-二氟-2-苯胺(17)縮合而成(圖3)。
圖3 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9)的合成
主要的中間體(15)最初是由3-氯-2-吡嗪甲酸甲酯(18)和三氟甲基化試劑合成(圖4)。
圖4 3-(三氟甲基)-2-吡嗪羧酸甲酯(15)的合成
筆者開發了新的經濟、有效的合成路線如圖5,這些路線沒有使用價高的三氟甲基化試劑。(1)乙二胺和三氟丙酮酸甲酯(19)縮合反應;(2)乙二醛和2-氨基三氟丙酸胺(21)縮合反應;(3)酮酯和乙二胺縮合反應。
聯苯吡嗪菌胺的英文通用名:pyraziflumid;試驗代號:NNF-0721;CAS註冊號:942515-63-1;化學名稱:N-(3',4'-二氟聯苯-2-基)-3-(三氟甲基)-2-吡嗪甲醯胺。分子式:C18H10F5N3O;分子量:379.28;外觀:淺黃色晶體;熔點:119℃;水中溶解度:2.32 mg/L(20℃);分配係數:logPO/W=3.51(25℃)。
表3列出了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的抗真菌活性。在PDA(馬鈴薯葡萄糖瓊脂)、YBA(酵母膏、細菌蛋白腖和乙酸鈉)和 YB(酵母膏和細菌蛋白腖)培養基的瓊脂平板生測中,聯苯吡嗪菌胺具有高的抗真菌活性。其對灰葡萄孢、瓜枝孢、山扁豆生棒孢、瀉根亞隔孢殼、蘋果雙殼、柑橘痂囊腔菌、痂囊腔菌、蘋果鏈核盤菌、葡萄假尾孢、白腐小核菌、核盤菌、蘋果黑星菌和細盾殼黴等子囊菌的EC50低於0.1 mg a.i./L。
研究也表明,此化合物對鏈格孢屬和黑脛莖點黴等不完全菌,立枯絲核菌和齊整小核菌等擔子菌也有活性。然而,聯苯吡嗪菌胺在100 mg a.i./L對刺盤孢屬、柑橘間座殼、尖鐮孢菌番茄專化型、指狀青黴、彌澤那擬盤多毛孢、福士擬莖點黴和馬鈴薯晚疫病原菌沒有活性。
註:除a、b、c、d等4種情況外,其他都是使用PDA培養基進行瓊脂平板測定。a:YBA瓊脂紙片法;b:YBA培養基;c:YB培養基;d:Rye培養基。
除了對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的影響外,聯苯吡嗪菌胺對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子囊盤的形成也有抑制活性。
為了評估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的生物特性,用核盤菌菌絲瓊脂塊的離體方法(detached-leaf test)測定了聯苯吡嗪菌胺對甘藍菌核病的活性,結果為其具有優異、穩定的預防、治療和殘留活性,且耐雨水衝刷(圖6)。
註:治療活性,應用殺菌劑1 d後接種核盤菌菌絲瓊脂塊;殘留活性,應用殺菌劑14 d後接種核盤菌菌絲瓊脂塊;治療活性,在殺菌劑應用前1 d,接種核盤菌;耐雨水衝刷性,施用殺菌劑後人工降雨(50 mm/2 h),乾燥後接種核盤菌。
圖6 聯苯吡嗪菌胺防治甘藍菌核病的生物特性(detached-leaf test)
圖7和圖 8為JPPA和 Nihon Nohyaku Co.,Ltd.所進行的大田試驗結果。由試驗可知,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對甘藍菌核病、草莓灰黴病、黃瓜白粉病和番茄葉黴病有好的防效(圖7)。聯苯吡嗪菌胺對葉菜、果菜類蔬菜、豆類和洋蔥作物的菌核病有特別高的活性。
註:橄欖菌核病,2014年在日本Gunma pref.進行,防治指數24.7,日本保護協會(JPPA)正式試驗;草莓灰黴病,2013年在日本Osaka pref.進行,防治指數55.9,Nihon Nohyaku研究中心;黃瓜白粉病,2013年在日本Ibaragi. Pref.進行,防治指數61.2,JPPA正式試驗;番茄葉黴病,2014年在日本Ibaragi pref.進行,防治指數60.9,JPPA正式試驗。
圖7 PARADE® 20FL對蔬菜作物病害的田間試驗效果
為了證實對蘋果病害的長時間作用,2010年和2013年,在Aomori Prefecture進行了田間試驗。試驗表明,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對Marssonina blotch具有優異的殘留活性(圖8)。此外,對蘋果和其他水果作物的其他病害,例如瘡痂病、褐腐病和環腐病有活性。
註:試驗1,2010年在日本Aomori pref.進行,對照處理葉被侵染和落葉率61.5%,處理日期6月10、25日和7月9日;評估時間11月4日。試驗2,2013年在日本Aomori pref.進行,對照處理葉被侵染和落葉率100%,處理日期6月18日,7月2、17日和8月1日;評估時間10月24日。
圖8 PARADE® 15FL對蘋果 marrsonnina blotch的田間試驗效果
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e)和其製劑產品具有低的急性哺乳動物毒性,對眼睛和皮膚沒有刺激作用。雖然聯苯吡嗪菌胺對皮膚有輕微的致敏作用,但不屬於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GHS)類別。致癌性、致畸形、生殖毒性和基因毒性研究表明其對人類健康沒有負面影響。
聯苯吡嗪菌胺對魚的急性毒性和水生無脊椎動物的毒性低,在生物體內的蓄積少。因此,按使用標準使用的話,聯苯吡嗪菌胺對環境安全。
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與BC723的化學結構相似,根據BC723的研究結果預測,聯苯吡嗪菌胺的作用機制為抑制線粒體複合體Ⅱ的琥珀酸脫氫酶(SDH)活性。採用二氯靛酚(DCIP)方法進行了驗證,並測定了聯苯吡嗪菌胺的抑制活性。所用病原菌為從日本田間採集的核盤菌。
經對核盤菌的24個菌株活性的測定,發現聯苯吡嗪菌胺對琥珀酸脫氫酶有抑制活性,IC50為1.1~10 nM(中值為1.8 nM)。
6.2 對其他植物病原真菌、作物和動物的琥珀酸脫氫酶的抑制活性
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也對多種植物病原真菌(表4)呈現抑制活性。聯苯吡嗪菌胺對子囊菌綱的小核盤菌、灰葡萄孢菌、小麥白粉病菌、蘋果黑心病菌和蕓薹鏈格孢菌的IC50為0.7~18.9 nM;對擔子菌綱的隱諾柄鏽菌、立枯絲核菌的IC50分別為14.4、5.9 nM;而對卵菌綱的瓜果腐黴的琥珀酸脫氫酶沒有抑制活性;對甘藍、番茄和黃瓜等作物和小鼠非靶標琥珀酸脫氫酶沒有抑制活性。這些結果表明,聯苯吡嗪菌胺對植物病原真菌和非靶標有高的選擇性。其對植物和哺乳動物毒性風險低。
表4 聯苯吡嗪菌胺對植物病原菌、作物和哺乳動物的琥珀酸脫氫酶的抑制活性
新穎的SDHI殺菌劑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是在BC723和殺蟎劑pyflubumide的研究基礎上發現的。
截至2020年5月聯苯吡嗪菌胺已在日本和韓國登記,2018年在日本商業化,產品的商品名為PARADE®。目前,Nihon Nohyaku Co.,Ltd.正在更多作物上登記該殺菌劑,用於防治更多的病害。此外,PARADE®具有優異的內吸活性,可登記用於噴淋葉菜的育苗盤,預防移栽後菌核病的侵染,可大大節約勞力,增加農業生產效率。
目前,公司準備在其他多個國家登記聯苯吡嗪菌胺,此產品有望為全球農業的穩定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