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進入正題。
央視之所以能夠成為國內電視媒體的頂梁柱,除了籤約主持人的出色能力之外,和其製作的節目質量也有一定關係,《曲苑雜壇》《中國詩詞大會》以及春晚等等膾炙人口的電視作品,其製作方無一不是央視,這也是確定央視市場地位的必要條件。
在央視所製作被觀眾熟知的電視節目中,《等著我》憑藉其真誠、共情等特色得到觀眾認可,擁有很大一批忠實觀眾。
《等著我》自2014年開播,以公益尋人的形式幫助人們找回失散已久的親人,且不談該作品的社會影響,就節目製作方而言,收視率才是將這檔節目延續的保障,然而隨著倪萍的離開,《等著我》的收視率卻出現直線下滑。
《等著我》收視率直線下滑的始末
從時間軸進行分析的話,《等著我》收視率出現下滑是在倪萍離開之後,作為該節目的主心骨之一,倪萍的離開無疑讓不少觀眾選擇「放棄」這檔節目。
作為央視主持人的代表之一,倪萍曾在央視舞臺上為觀眾留下不少經典的電視作品,她在觀眾心目中的印象也隨著這些節目的播出不斷深刻,然而新人的出現還是讓倪萍選擇逐漸淡出觀眾視野,她也成為觀眾記憶中的主持人代表。
《等著我》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倪萍的「復出」之作,就該節目主持人的定位而言,顯然沒有人比倪萍更加合適。
足夠的經歷以及歷練讓倪萍更加能夠明白尋人者的內心情感,多年的主持能力與採訪技巧讓倪萍能夠挖掘出嘉賓內心更多的掙扎,對於觀眾而言,觀看體驗自然大大提升,對於節目而言,收視率自然大大提升。
倪萍和《等著我》節目四季的合作關係讓觀眾無形間將兩者劃上等號,這也是倪萍離開之後,《等著我》收視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儘管製作團隊沒變、製作方式沒變、甚至尋人團團長也沒變,但缺少了倪萍這位靈魂人物,《等著我》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就已經出現了變化。
只能說倪萍之於《等著我》節目的重要性沒有其他主持人能夠替代,在這一點上,即便換成央視門面主持人,依然無法滿足觀眾,更何況現實是選擇相對年輕的主持人替代倪萍。
李七月、舒冬撐不起門面
從觀眾的角度出發,李七月、舒冬在《等著我》的主持效果確實不如倪萍,倒不是兩位年輕主持人能力不足,而是閱歷的相對淺薄,讓兩人很難撐起這一檔以溫情作為主線的綜藝節目的門面。
主持方面的不足導致《等著我》收視率下滑,在類似央視節目的收視率排名中,甚至要低於《正大綜藝》《環球綜藝秀》等節目。
當然《等著我》收視率降低還有一點原因是播出方式的改變,當從每周播出一集改變為每周兩集播出之後,無疑證明觀眾對於該節目有了更多選擇權,沒有必要非要守在一天觀看該節目,最終導致收視率出現下滑。
主持人的改變、播出方式的改變都是導致節目收視率下滑的原因,不過究其根本,影響最大的因素還是倪萍這位靈魂人物的離開,所以現在的觀眾也開始想念當初倪萍的主持。
李七月、舒冬需要展現出更能讓觀眾共情的採訪能力,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與肯定。
可以想像李七月、舒冬兩人將《等著我》收視率提升這件事的困難程度,這條路任重而道遠,不過對於兩位年輕主持人也將是一次難得的歷練機會。
文/希希
校對/王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