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AI算法登上《自然》!識別準確率達92%,要搶醫生飯碗?

2020-12-21 中國科學技術館

人類善於通過觀察細胞的模式來發現癌症。但一種新的人工智慧工具——ReceptorNet,則可以通過識別這些模式的細微差異來補充醫生的「漏診」,從而提供更好的治療決策。

Salesforce最新推出的這款機器學習系統——ReceptorNet,可以確定激素受體的狀態——這是臨床醫生在為乳腺癌患者決定合適的治療路徑時的一個重要的生物標記。

該系統由Salesforce公司的研究人員與南加州大學Lawrence J. Ellison研究所的臨床醫生合作開發。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該系統的準確率達到了92%。

報導稱,該系統可以為腫瘤學家確定對乳腺癌患者進行適當治療的關鍵生物標誌物。「我們根據年齡、種族和地點等數據進行了分割分析,從統計學上看,算法的性能沒有差異。」

全世界每年有200多萬女性患乳腺癌,美國每8名女性中就有1人在一生中罹患乳腺癌。2018年,美國男性乳腺癌新發病例為2550例。令人擔憂的是,全球幾乎每個地區的乳腺癌發病率都在上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Salesforce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算法,即前面提到的ReceptorNet,它可以通過廉價且無所不在的組織圖像來預測激素受體的狀態。

雖然利用人工智慧來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預後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迄今為止,諸如谷歌的人工智慧乳腺癌篩查工具等的努力主要集中在癌症診斷上。

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專注於改善為乳腺癌患者做出治療決定的方式。具體地說,ReceptorNet可以預測激素受體狀態從廉價和無處不在的組織圖像。這與目前的醫療標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目前的醫療標準既需要一種更昂貴、更不容易獲得的組織圖像,又需要一名訓練有素的病理學家來檢查這些圖像。

通常,醫生或研究人員會對那些在活檢或手術中提取的乳腺癌細胞進行檢測,看它們是否含有充當雌激素或黃體酮受體的蛋白質。(當雌激素和孕激素附著在這些受體上時,它們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

至關重要的是,比起通常使用的系統,它能夠以更便宜、更快的方式確定受體狀態。在今天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它有可能幫助使乳腺癌治療更容易獲得高質量的決策,允許病人在全球範圍內接受最好的治療路徑,無論專業知識可以在他們的醫療保健系統。

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ReceptorNet可以使治療更便宜和更容易獲得。

人工診斷的差漏

就臨床醫生以往通常會選擇的免疫組織化學(IHC)染色分析過程而言,不僅需要顯微鏡,整個流程操作下來也是花費高昂。但IHC染色的問題是——它昂貴、耗時,而且在世界許多地方,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不容易獲得。

Salesforce的研究人員利用數千張H&E圖像幻燈片,對ReceptorNet系統進行了深度訓練,這些圖片來自世界各地「幾十家」醫院的癌症患者。

ReceptorNet已經學會了通過使用一種更便宜和更簡單的成像方法來確定激素受體的狀態——蘇木精和伊紅染色(H&E),它可以分析細胞的形狀、大小和結構。

之後可以使用含有細胞結構信息的H&E圖像來訓練AI,同時使用從IHC圖像中提取的標籤,IHC圖像中含有關於激素受體存在的信息。

訓練後,該算法可以直接從H&E預測激素受體的存在,而不需要獲取昂貴的IHC圖像。「該算法能夠觀察單個像素,並確定人眼無法察覺的微妙模式。」

部分算法的「偏見」

研究表明,許多用於訓練診斷疾病的算法的數據,可能會使結果上的「不平等」持續下去。

最近,一組英國科學家發現,幾乎所有眼病數據集都來自北美、歐洲和中國的患者,這意味著眼病診斷算法對來自代表性不足國家的種族群體的效果,可能並不那麼太確定。

在另一項研究中,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發現,涉及人工智慧醫療用途的研究的大部分美國數據,則是僅限於來源加利福尼亞州、紐約州和麻薩諸塞州。

但Salesforce表示,當分析了ReceptorNet在年齡、種族和地理因素方面的偏見跡象時,它發現它的表現沒有任何靜態差異。他們還表示,無論所分析的組織樣本的製備方法有何不同,它都能做出準確的預測。

Salesforce相信,像ReceptorNet這樣的系統,如果應用於臨床,可以幫助降低護理成本和開始乳腺癌治療所需的時間,同時提高準確性,為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結果。在短期內,ReceptorNet為未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相比那些有/無這種人工智慧的病理學家的臨床工作流程,可能有助於更好地揭示其潛力。

除了Salesforce之外,許多科技巨頭也投資了人工智慧,但也因此受到了批評。人工智慧表面上可以像腫瘤學家那樣可靠地診斷癌症。

今年1月,谷歌的分支機構谷歌Health發布了一種人工智慧模型,該模型通過對9萬多張X光片的訓練,取得了比人體放射科醫生更好的效果。

Google Health專注於健康相關研究、臨床工具和醫療服務合作夥伴。谷歌聲稱,與之前的工作相比,該算法可以識別出更多的假陰性——那些看起來正常但含有乳腺癌的圖像,但一些臨床醫生、數據科學家和工程師對這一說法提出了異議。在反駁中,合著者說谷歌的研究缺乏詳細的方法和代碼「破壞了它的科學價值」。

瘤學家和醫學和工程學教授David Agus解釋說,長期以來,癌症醫生們一直相信,腫瘤細胞包含著人類大腦無法提取的有關癌症的關鍵信息。

「人類的大腦很擅長通過觀察細胞的模式來確定是否有癌症,但它不能確定這些模式中與癌癥結果相關的細微差別。」換句話說,就是分子開關是什麼。

這意味著,患者可能被診斷為癌症,但隨後必須等待數周得出分子研究結果,以確定他們應該接受何種治療。

相關焦點

  • 取代醫生?這個AI系統識別乳腺癌症狀準確率高達92%
    這個AI系統識別乳腺癌症狀準確率高達92% 站長之家(ChinaZ.com) 12月11日 消息:如今,包括谷歌、IBM等越來越多科技公司研究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乳腺癌篩查,並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
  • 「AI 大毒瘤」Deepfake 識別賽排名出爐!3.5 萬種算法準確率最高...
    最近,Deepfake 檢測挑戰賽首個結果新鮮出爐,識別準確率最高可達 82.56%,黑盒測試準確率最高為 65.18%。可見,Deepfake 有著極其惡劣的影響,指不定哪天登上奇奇怪怪的網站連自己都不知道,真是細思極恐。
  • 美國國土安全部測試面部識別技術,系統的最高準確率達96%
    打開APP 美國國土安全部測試面部識別技術,系統的最高準確率達96% 機器之能 發表於 2021-01-07 16:33:39
  • Jeff Dean親筆盤點谷歌AI 2019:日均2篇論文,縱橫16大方向
    博客地址:https://www.isca-speech.org/archive/Interspeech_2019/abstracts/1916.html自然語言理解在過去幾年裡,自然語言理解、翻譯、自然對話、語音識別和相關任務的模型取得了顯著進展。
  • 谷歌推出基於AI的開源手勢識別算法,可識別單手21個骨骼點
    而為了訓練識別手勢的機器學習算法,谷歌採用了一個由3個模型組成的框架,包括:手掌識別模型BlazePalm(用於識別手的整體框架和方向)、Landmark模型(識別立體手部節點)、手勢識別模型(將識別到的節點分類成一系列手勢)。其中BlazePalm可為Landmark模型提供準確建材的手掌圖像,這大大降低了對旋轉、轉化和縮放等數據增強方式的依賴,讓算法將更多計算能力用在提高預測準確性上。
  • 全民戴口罩,人臉識別算法抓瞎:多種算法出錯,最高錯誤率達50%
    而且,黑色口罩比藍色口罩更容易出錯,口罩遮住口鼻的範圍越大,算法就越難識別人臉。一些算法錯誤率高達50%NIST 計算機科學家、該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 Mei Ngan 說:「隨著新冠疫情的到來,我們想要了解人臉識別技術是如何處理帶口罩的面孔。我們首先關注的是,在疫情大流行之前開發的算法可能會因識別對象戴口罩而受到影響。
  • AI圖像識別:人類看的是形狀,算法看的是紋理
    編者按:圖片中的動物輪廓是貓,但是貓披著大象皮膚紋理,將圖片交給人識別,人會說是貓,如果給計算機視覺算法處理,它會說是大象。德國研究人員認為:人看的是形狀,計算機看的是紋理。這一發現相當有趣,但它證明計算機算法離人類視覺還有很遠距離。
  • 口音識別難倒AI:「人機互動」的未來還有多遠?
    2018年,《華盛頓郵報》曾與Globalme、Pulse Labs兩家語言研究公司合作,研究智能音箱的口音識別問題,結果顯示,谷歌智能音箱Google Home更容易「聽懂」美國西岸口音,對南部口音的識別準確率則要低3%;而亞馬遜Echo搭載的語音助手Alexa,識別東岸口音的準確率要比中西部口音高2%。更大的問題還在於對非本土口音的識別。
  • 夏日專刊AI產品上新升級集錦,50餘項軟硬能力加速場景落地
    &hmsr=aibanner&hmpl=8.18 智能招聘方案新增簡歷畫像功能,開放邀測依託百度 TIC 團隊在招聘方向的深耕,同時結合百度自然語言處理、百度文字識別的 AI 能力,提供多項招聘功能。
  • 美國研究:佩戴口罩嚴重影響人臉識別準確率,黑口罩尤其嚴重
    佩戴口罩會嚴重影響人臉識別算法的準確率。當地時間7月27日,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發布的一項初步研究結果得出上述結論。
  • AI分析人們說話能檢測「孤獨指數」,準確率達94%!
    準確率高達94%。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人工智慧(AI)能夠從一個人的講話中檢測出孤獨,準確率達到94%,美國研究人員使用IBM沃森在內的多個AI工具,分析了接受採訪老年人的孤獨感。
  • AI 分析人們說話能檢測 「孤獨指數」,準確率達 94%
    北京時間 9 月 29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人工智慧(AI)能夠從一個人的講話中檢測出孤獨,準確率達到 94%,美國研究人員使用 IBM 沃森在內的多個 AI 工具,分析了接受採訪老年人的孤獨感。
  • 一周AI大事盤點:AI幫助機器人識別透明物體,工信部:加強AI應用
    谷歌研發全新AI系統,可幫助機器人更好識別透明物體  2月13日消息,谷歌的研究人員與哥倫比亞大學和Synthesis AI(一種用於計算機視覺的數據生成平臺)合作開發了ClearGrasp。這是一種能夠從RGB圖像估算透明物體的準確3D數據的算法,重要的是,該算法可與任何標準RGB相機的輸入配合使用,使用人工智慧重構透明物體的深度,並將其推廣到訓練看不到的物體。
  • 眼科AI預測疾病的未來,準確率高達90%
    我先請各位臨時充當一下剛剛提到的「機器」,大家現在看這幾張圖片可能不知道這是要幹啥,別急,那是因為還沒有教會大家怎樣像眼科醫生一樣來看病。 這個軟體已經經過很多的驗證,3年內預測的準確率在90%以上,10年內的準確率也有80%以上。 這一科研成果也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一個很老牌的國際期刊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 前瞻機器人產業全球周報第57期:準確率達96%!阿里AI診斷機器人20秒...
    阿里達摩院AI診斷機器人20秒內判讀新冠肺炎CT影像,準確率達96%阿里巴巴達摩院日前聯合阿里雲針對新冠肺炎臨床診斷研發了一套全新AI診斷技術。AI可以在 20 秒內準確地對CT影像做出判讀,分析結果準確率達到96%。據了解,2月16日啟用的河南鄭州小湯山已經引入該算法輔助臨床診斷。
  • 阿斯利康發布十大AI+醫療應用場景,聚焦多個中國主要疾病
    此次發布的十大場景聚焦聚焦呼吸,腫瘤,心血管,腎臟,代謝以及消化等多個中國主要疾病領域,涵蓋了疾病預測、篩查早診、診斷和檢測以及患者管理等重要環節,旨在藉助機器視覺,預測算法,自然語言理解等先進技術,賦能篩查、診斷、治療、患者隨訪等診療全流程。 AI在疾病早期篩查和診斷階段的應用將極大地提高醫生工作效率及診斷準確率,同時有助於提升基層醫院及醫療資源欠缺地區的診斷效率。
  • 「唇語識別」,AI 領域的下一個萬億市場?
    從技術路徑上,唇語識別是一項集機器視覺與自然語言處理於一體的複合型技術:系統通過機器視覺從圖像中連續識別出人臉,提取口型的連續變化特徵,隨即將連續變化的特徵輸入到識別模型中,識別出講話人口型對應的發音,從而計算出可能性最大的表達語句。
  • 皮膚病診斷進入人工智慧時代 拍圖識紅斑狼瘡準確率超85%
    記者獲悉,目前已建立紅斑狼瘡及相似皮膚病的輔助診斷模型,準確率超85%。未來這一技術還將擴展至更多皮膚病病種,以輔助常見、多發皮膚病的臨床診斷。在為醫生提供診斷參考的同時,也為患者就診提供科學引導。據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皮膚疾病病種繁多、僅記載在冊的皮膚疾病就達二千多種,且皮膚損害形態多種多樣。而有些皮膚病皮損又極其相似,這給皮膚科醫生臨床診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 人臉識別算法分析原理
    人臉識別算法的原理:系統輸入一般是一張或者一系列含有未確定身份的人臉圖像,以及人臉資料庫中的若干已知身份的人臉圖象或者相應的編碼,而其輸出則是一系列相似度得分,表明待識別的人臉的身份。人臉識別算法分析1.
  • 別錯過這張AI商用清單:你的生產難題可能被一個應用解決
    一邊是大把人擔心AI搶走自己的飯碗,另一邊又是人工智障事故頻出、難在業界落地。AI在業界的應用程度到底如何,恐怕還得從已有的商用AI看起。今天,文摘菌就來盤點一下已實現產品化的商用AI,看看它們在業界都能搞出些什麼名堂。如果你真怕被AI搶走飯碗,所謂知己知彼,趕緊要來了解AI在業界的具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