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da已經成為一個「機構」,而不只是一個品牌。這樣的角色也讓Prada更積極地進行公共參與
作者 | Drizzie
毫無疑問,可持續時尚在今年迎來了集中爆發,幾乎所有第一梯隊奢侈品牌都對這一宏觀趨勢做出了回應。隨著共識的達成,如何具體實現目標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點。
今年5月,Prada宣布加入零皮草陣營,表示從2020年春夏系列開始,已生產的皮草產品仍將繼續銷售,直到售完為止。不過,如果說此前人們對可持續時尚的理解還體現在「不去做什麼」,例如Prada放棄使用皮草,Prada最新的「再生尼龍」項目則體現了品牌主動實現可持續時尚的努力。
6月24日,Prada正式啟動「再生尼龍」項目,項目聚焦服裝行業常常被忽視的原材料和供應鏈。該項目先是推出可持續產品線,以其特有的再生尼龍ECONYL新材料打造六款經典產品,包括男士和女士系列:腰包、單肩包、手提包、行李包及兩款背包,全系列產品均由環保材料打造。強調品牌傳統的Prada三角形徽標也進行了獨特處理,寓意回收利用。
不過,不同於以往品牌推出環保材質製作的膠囊系列以示對可持續時尚的投入,再生尼龍項目的格局遠大於一個獨立的可持續產品線,體現出結合可持續目標和品牌自身的系統思考。
其終極目標,是2021年前完成純尼龍到ECONYL再生尼龍徹底轉化。這顯然是實現完全可持續性的一次大膽舉動。最重要的是,這種生產方式打破了服裝行業多年來陳舊的生產習慣,實現了一種無消耗的時尚創作過程。
ECONYL再生尼龍是由Prada和紡紗生產商Aquafil共同合作,通過收集海洋中的廢舊塑料、漁網和紡織纖維廢料並提純生產製成。ECONYL再生尼龍可通過解聚和再聚合工藝無限回收,且不影響產品質量。每生產1萬噸ECONYL再生尼龍,相當於節省7萬桶石油,減少57,100噸二氧化碳排放。ECONYL再生尼龍能夠將以石油為原料的尼龍生產對全球變暖的影響降低80%。
與其他品牌不同,這種再生尼龍材質對Prada而言意義非常,是品牌對其經典的一次創新。1984年,Miuccia Prada首次推出尼龍材質雙肩包,用看似廉價平凡的尼龍材質對抗「奢侈品」的傳統定義。在奢侈品語境中引入尼龍反映了後現代主義對時尚的影響,也改寫了現代奢侈品的定義,即挑戰傳統,將實用材料用於時尚,製造了如杜尚小便池一樣驚世駭俗的效果。
Prada去年發布《尼龍牧場》短片,將80年代Miuccia Prada推出的尼龍材質進一步復興
此後,尼龍成為Prada品牌的象徵,也是Prada的經典元素和Prada塑造當代時尚的標誌。Miuccia Prada也在媒體採訪中曾表示,她的朋克態度並非體現在表面,而是旨在通過改變事物從而顛覆體系。2017年Prada發布《尼龍牧場》短片,標誌著尼龍材質在Prada的復興。此後,尼龍在Prada產品體系中佔比顯著提升。
針對「再生尼龍」項目,Prada近日與品牌宣傳合作夥伴《國家地理》製作了一個名為「What We Carry」的系列短視頻,揭示再生尼龍背後的工藝。這既展示了Prada進行可持續努力的透明度,也體現了品牌對消費者進行教育的責任。
該系列短片帶領觀眾穿越各個大陸,從非洲到美洲、亞洲、大洋洲和歐洲,對Prada再生尼龍項目的初衷及現狀進行了更詳細的展示,展示了往往不被消費端所知道的、顛覆傳統生產概念的新一代環形供應鏈。短片共分為5集,介紹了ECONYL尼龍紗原材料的不同回收途徑。
Prada與《國家地理》合作拍攝的《What We Carry》系列短片第一部
在第一集中,Prada邀請女演員、Prada的記者Bonnie Wright和《國家地理》調查員、自然保護者Asher Jay來到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展示了ECONYL 再生尼龍的原料之一——丟棄的地毯。據了解,美國每年被丟掉的地毯重達160萬噸,而回收率不足3%。而她們拜訪的這個回收措施年回收量高達16,000立方米。
Prada與《國家地理》合作拍攝的《What We Carry》系列短片第二部
第二部影片揭示了除廢棄地毯外另一種再生尼龍的原材料——廢棄漁網。中,南蘇丹裔澳大利亞籍模特、Prada記者Adut Akech Bior及《國家地理》探險家、淡水資源保護者Joe Cutler走訪了喀麥隆的奧薩湖。奧薩湖是喀麥隆最大的湖泊之一,面積超過4000公頃,是眾多物種的自然棲息地,佔據1968年建立的野生動物保護區的90%面積。它還是周邊社區的重要生計來源。然而正因如此,數十年來,幾百張廢舊漁網被丟棄在奧薩湖中,破壞水域的生態系統,並可能對植物和野生動物造成致命傷害。
為了扭轉這一現狀,當地社區現與由倫敦動物學會支持的項目「Net-Works」合作,從奧薩湖中取出漁網。到目前為止,人們已經從湖中打撈出超過六噸漁網,這些漁網將被再次出售,為當地經濟創造寶貴的收入新來源,居民不再需要捕魚就能保證生計。這些漁網將與其他廢棄物一起被Aquafil回收、解聚、轉化為全新ECONYL再生尼龍。
Prada與《國家地理》合作拍攝的《What We Carry》系列短片第三部
第三部短片走向更廣袤的海洋,那裡也存在大量危害海洋生態環境的廢棄漁網。新西澳大利亞演員、Prada記者Alex Fitzalan,攜手《國家地理》探險家、斯裡蘭卡海洋生物學家、海洋教育工作者、北印度洋藍鯨研究先鋒Asha de Vos,跟隨Ghost Fishing New Zealand項目聯合創始人Rob Wilson及眾多志願者,探訪了蘭沿海馬哈納灣(Mahana Bay)的深海區域。
每年約有64萬噸漁網被排入海洋,令野生動物深受其害,同時對海底生態環境造成毀滅性的影響。遺失或丟棄在海洋中的幽靈漁網問題成為嚴重的海洋問題。短片中一行人前往搜尋幽靈漁網,支持「健康海洋」(Healthy Seas)計劃。「健康海洋」是致力於清除海洋垃圾的全球性非政府組織。全球海洋塑料垃圾的10%來自幽靈漁具,2013年以來,「健康海洋」及其合作夥伴已為全球海洋清除500噸幽靈網,這些漁網同樣被運往Aquafil工廠。
Prada與《國家地理》合作拍攝的《What We Carry》系列短片第四部
值得關注的是,第四部影片中,Prada來到了中國。中國既是最大的服飾製造地,也是百年來以紡織品而聞名的國度。菲律賓紀錄片攝影師Hannah Reyes Morales與中國演員、Prada記者魏大勳參觀了位於中國東南部江西省贛州市的金澤製衣廠,這家工廠共有約300名工人,他們從事從裁剪到縫紉、整理等服裝生產的各個環節工作。
鮮為人知的是,衣服在還沒有出廠的生產環節,就已經產生了浪費。因此短片聚焦時裝行業自身製造的廢棄物。在與Aquafil開展合作後,金澤製衣廠開始回收廢棄的邊角料,他們將邊角料按材質分類,並定期運往Aquafil在上海的生產基地。金澤製衣廠是第一家與Aquafil合作回收廢棄布料的工廠,為其他工廠開闢了一條全新道路。
綜合看來,再生尼龍主要以回收地毯和漁網作為原材料,不僅減少了需要上百年化解的填埋垃圾,也保護了海洋和湖區的生態環境,回收過程又為部分居民提供了新的收入來源。而Prada身處時尚行業一直以來因嚴重的庫存問題和汙染問題受到詬病,此次Prada從中國工廠回收邊角料,也為時尚行業提供了可以複製推廣的解決方案,將引發更多品牌效仿。
在服飾製造的產業鏈中,再生尼龍主要解決的是上遊原材料的問題。由於材料與設計息息相關,新的材質也密切影響著創意的形式。因此,與先汙染再治理相比,在設計和生產開始,創造一個完整的可持續閉環,是以最理想的形式對創意和環境責任進行平衡。
為了更透明地向公眾展示時尚行業供應鏈的可持續改造,10月17日,Prada榮宅將在上海時裝周期間主辦一場題為「構想可持續世界」的論壇,展映第四部影片。在10月18日至20日期間,Prada榮宅還將對公眾開放,展映系列影片,並特別呈現再生尼龍系列產品。論壇還將於近期在紐約百老匯Epicenter旗艦店舉行。
據悉,Prada會將部分再生尼龍系列銷售收入捐獻給環境可持續性項目。Prada還正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開展教育活動,以塑料和循環經濟為課題為來自多個國家的學生授課。該教育項目旨在通過學習和行動兩個板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人們心知肚明的是,奢侈品行業的當下與未來息息相關。從Prada的反應來看,品牌對當下社會趨勢的捕捉頗有遠見。除了「再生尼龍」項目和放棄皮草外,今年2月,Prada宣布正式成立多元文化和包容性諮詢委員會,旨在提升公司和時裝行業的文化多樣性。
去年,Prada揭幕了位於義大利阿雷佐省 Valvigna的新工業總部,該總部於2017年竣工,也被稱為「花園工廠」。工廠內部包含大片的綠地,開闊的水域,並強調了儲物功能。該項目由建築師Guido Canali設計,他同時設計了Prada在蒙特瓦爾基和蒙特格蘭納羅的工廠,以及目前正在Levanella 建造的物流中心。
Guido Canali的設計一直探索如何恢復退化的土地並降低規劃建設造成的景觀影響,除此之外,「花園工廠」強調的另外兩個目的則是員工幸福感的提升,以及對「質量零妥協」的追求,後者延續了Prada作為義大利工藝品牌的傳統。目前,Prada在義大利分布有18家工廠,有力地促進了當地就業率。被很多人忽略的是,員工福祉與幸福度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Miuccia Prada在政治、文化和當代藝術領域的長期積累,她對當下社會發生的變化具有極高的敏感度。她曾表示,「我們的生意越大,就需要做更正確的事。如果你是一個大品牌,你就會更加在意道德,但這也會讓你變得越來越保守。」 這也是很多行業人士的擔憂。人們認為過度強調「正確」和價值觀或將束縛創意,從而令時尚行業呈現同質化,傷害藝術和時尚的根基。
不過,從各個方面來看,Prada對人文各方面關懷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這正在成為品牌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此次Prada「再生尼龍」項目也是基於品牌DNA和從創意出發的典型。
這對行業的啟示在於,當品牌選擇對可持續發展做出回應時,出發點是基於品牌個性進行創新,從而創造美好,而創造美好向來都是時尚的本質。可持續時尚或許會鉗制創意,但是總有一種解決方式能夠以更加公平可持續的方式激發創意,創意的活力本來就是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將視角收窄,當我們從Prada自身的品牌發展脈絡來看,「再生尼龍」項目也是品牌競爭力的崛起一個標誌。今年以來,Prada明顯已經走出「矛盾期」,決心擁抱變化,這對市場而言自然是積極信號。
一方面,Prada不斷將其在藝術領域的積累化為品牌的護城河。與許多藉助藝術提升自身定位的品牌不同,Prada已經潛入藝術的核心戰場,成為一名駕輕就熟的玩家,近年來接連推出Prada Mode、Prada Invites、Prada榮宅等文化項目,與藝術家和知名導演進行合作也已經成為品牌常態。
諸如此類的項目不斷拓展了Prada的外延,從某種程度上看,Prada已經成為一個「機構」,而不只是一個品牌。這樣的角色也讓Prada更積極地進行公共參與,承擔更多社會責任。此次「再生尼龍」項目,不僅是一次品牌內部優化,也同時對全行業和社會也產生了影響力。早前已經成功建立起品牌與本土文化勾連的Prada榮宅此次對「再生尼龍」項目短片進行公開展映,將進一步強化了消費者對Prada的美譽度。
消費者對Prada價值觀的偏愛,體現在該品牌成衣銷售持續上漲。在截至6月30日的6個月內,Prada集團銷售額同比增長2%至15.7億歐元,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大漲31.2%至4.91億歐元,淨利潤大漲57%至1.5億歐元。核心的皮具和鞋履部門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成衣業務受女裝及男裝系列的推動,銷售額大漲8%。
奢侈品牌通常藉助高級成衣塑造品牌形象,但是通過利潤率更高的手袋和美妝香水品類賺取利潤。以愛馬仕為例,核心手袋品類貢獻了超過50%的銷售額。而高級時裝起家的Chanel的美妝業務佔據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一。經濟愈不景氣,消費者越傾向於投資易於保值的奢侈品,手袋產品相較於時裝成衣,保值度顯然更高,這也是很多奢侈品牌手袋斷貨而成衣滯銷的原因。與其他奢侈品牌不同,Prada成衣品類表現突出,這是消費者認同Miuccia Prada獨樹一幟價值觀的一種體現。
另一方面,Prada也正在運用自己的品牌精神做出更多創新。今年上半年,Prada在數位化和中國市場方面進行布局的節奏愈發緊湊。
6月初,Prada在短短一周內先後作出多個舉措,不僅在上海舉辦2020春夏男裝上海大秀,還發布了由藝術家曹斐執導、中國新生代偶像明星蔡徐坤KUN主演的2019秋冬男裝系列廣告大片《人類幾乎》。緊接著,Prada宣布與京東達成合作,旗下三大品牌Prada、Miu Miu和Car Shoe計劃於京東618期間官方入駐,同步上線的還有其2019秋冬新品。
儘管Prada宣布蔡徐坤新晉加入品牌代言人陣容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爭議,但是對於當今的奢侈品牌而言,爭議或並非壞事。而Prada以品牌標誌性的藝術手段詮釋偶像文化,實際上在品牌精神與社會現象之間取得了平衡。
品牌是時代的產物,對於任何一個著眼當代的奢侈品牌而言,它已沒有理由繞開任何包括可持續發展、偶像文化在內的社會議題,更何況是最擅長詮釋當代的Pr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