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書法用筆的秘訣:寫好四種「波」!

2020-12-21 晨之論史

筆法和結構向來是書法中最重要的兩項內容。元代大書法家趙松雪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即使對於「用筆」和結構誰更重要還有爭論,但這兩者對於書法創作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了。

書法用筆向來被說得神乎其神。唐朝張旭稱:「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詎可言其要妙?。」甚至史書上還有一個蔡邕得筆法於神人,後傳至鍾繇、衛夫人、王羲之,唐代又經由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傳至虞世南、陸柬之、陸彥遠、張旭、顏真卿等人的書法譜系。要照這樣看,書法至五代傳承斷絕,所謂的筆法就失傳了。

一 「」在隸書及楷書中的重要性

不過,從書法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其實所謂的筆法還是有規律可循的。書法史向來「漢隸」與「唐楷」並稱。王羲之所生活的魏晉,正是隸書大盛的時期。隸書的成熟,最重要的變化就是「波」勢的誕生,這一點在捺畫中最為明顯。以新莽天鳳三年(公元16年)的《萊子候刻石》(被郭沫若先生稱為"從篆到隸過渡的裡程碑")為例,其中的捺畫還是直線捺,但是到了公元185年的《曹全碑》,捺畫已經發展出了「波勢」。

這種一波三折的捺畫,仍然被保留到了楷書的平捺之中,故人們較容易理解。但是其實不僅是捺畫,橫、豎、撇等其它筆畫中其實都是有「波勢」,而且可以體現在楷書中的,這一點今人懂得的少了。但是,這在唐代卻幾乎是個常識,因為唐代的楷書就是從隸書變化而來的。

唐楷的橫豎撇捺中帶有大量的波勢,這一點幾乎是唐人的書法自覺,在書論中留有大量相關論述。唐代書法家孫過庭說:「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唐太宗《筆法訣》中說:「努(豎畫)不宜直,直則失力。」柳宗元《八法頌》中說:「勒(橫畫)常患平,努過直而力敗。」

後世能媲美晉唐的書法高手往往都懂得在書法創作中讓寫出的點畫富有波勢。這種波勢也就是清人包世臣所說的「用曲」,包世臣說:「古帖之異於後人者,在善用曲。

二、書法中的四種波勢

那麼,怎樣在書法中寫出波勢呢?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內」和「外拓」。

「內擫」和「外拓」最簡單的波勢用筆,它們在書法中又被稱為「向背」。「內擫」,就是背勢用筆,點畫內縮,字形呈方勢;「外拓」就是向勢用筆,點畫外展,字形呈圓勢。楷書四大家之中,顏真卿的字比較注重外拓,雄健;歐陽詢的字體比較注重,其勢秀逸。

王羲之的筆法則既有外拓,又有內,或方或圓,形態不一。如此用筆,既可以增加畫畫的力度,又有助於塑造好看的形態。如《蘭亭序》中的「蘭」字,既有內擫的寫法,又有外拓的寫法,令人莫測端倪,誠不愧書聖之譽也。

第二,一波三折。

楷書中平捺的書寫就是「一波三折」的特點,其實擴展來看,不僅是捺畫,楷書中的撇畫等寫是可以寫出一波三折的特點的。如此書寫,則寫出來的線條會更有意味。

以王羲之的書法為例,《蘭亭序》中的二十個「之字」就很好地展示了這種「波」的特點。而徐渭的《讀餘生子傳》中,不少撇畫的寫法則如捺畫一樣寫出了這種「一波三折」的特點。

第三,「屋漏痕」。

無論是「內擫」、「外拓」,還是「一波三折」,都更多地具有人為的痕跡,要想讓書法達到更高境界,則需要寫出自然的「波」勢。這種自然的波勢,顏真卿以「屋漏痕」來形容之,它實際上指的就是以澀筆將看似直線的點畫寫出自然的波勢。

這種「屋漏痕」的筆法,蘇東坡以「浩然聽筆所之」來稱之,書法術語中另有「蟲蝕木」等稱呼。

第四,「船搖櫓」。

「屋漏痕」與「蟲蝕木」,對于波勢的創造更強調自然天成,但是這種波勢的取得需要一定的天份。蘇東坡的《東武帖》中就有這樣的筆法出現。但是,一般人很難「人書俱老」,達到這樣的境界。那麼,能不能將這種「屋漏痕」的筆法降級為一種技巧,從人工的角度來刻意營求出來呢?有的,那就是宋人黃庭堅的書法。

黃庭堅富有創新精神,不僅在詩壇開創了宋朝赫赫有名的江西詩派,而且在書法技巧上也刻意創新,一反蘇東坡、米芾等人對於古筆法的刻意堅守,營造出了「船搖櫓」的波勢。這種筆法是黃氏晚居夔門,從船夫划槳的手法中悟出來的。簡單來說,就是運筆過程中增加提按的次數,來創造點畫振蕩之感,來營造出書法中的波勢。

黃庭堅這種營造波勢的方法,雖乏晉賢渾然天成之美,卻以大膽的創新降低了書寫的難度,適應了宋代高桌高座的新的書寫環境的變化,故而受到人們的推崇,宋徽宗的「瘦金體」就是受它的影響而出現的。

據沙孟海等人考證,晉唐人書寫時多舉腕在自己或他人舉起的硬紙上書寫。這種書寫方式書寫時書寫面不穩定,卻易形成瀟灑流動的波勢,更便於「絞轉」「捻管」等古法的使用;而宋人則開始高桌高座於桌上寫字,紙張等書寫對象由於平放於桌上極其穩定,更便於「提按」等的使用,這使得宋徽宗精巧的瘦金極姜夔工整的小楷成為可能。

三 結語

對於書法中的波勢,清人包世臣曾以山水喻之,說:「若天成之長江、大河,一望數百裡,瞭之如弦然,揚帆中流,曾不見有直波。」又說:「曲直之說至顯,而以為愚人不知,則其理正通於書……能辨曲直,則可以意求之有形質無形質之間,而窺見古人真際也。」

王羲之說「筆忌直過」,顏真卿說「每為一平畫,皆需縱橫有象」,董其昌說「作書所最忌者,位置等勻」等等。這些書論都是對於用筆直來直去,寫出的點畫缺乏波動變化現象的批判。所以,今人之用筆,要想取得王羲之的書法成就,就必須學會寫出點畫的波勢,即使是楷書也要學會摻入隸書的筆意,曲直結合,做到曲中求直,寫出波勢。這樣才能為精通晉唐筆法,寫出好的線條打下最重要的基礎。

相關焦點

  • 王羲之的書法原則:結字是基礎,筆勢是裝飾,用筆是技法
    王僧虔曾作《筆意贊》,說出了書法作為藝術的關鍵,「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什麼樣的書法叫做好的書法?當然是神採和形質俱全的!那麼,這種神採和形質是怎麼來的呢?王僧虔也說了,「剡紙易墨,心圓管直,漿深色濃,萬毫齊力。先臨《告警》,次寫《黃庭》。骨豐肉潤,入妙通靈。」
  • 書法「用筆」的訣竅,王羲之等人這麼總結,一共11句,最好背下來
    趙子昂有一句經典名言:「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向傳。」從這句話就能夠看出,書法的「用筆」,是有一個傳承規律的,並且是那些書法高手都在默默遵守的,千古不變。關於書法「用筆」,其中到底有什麼訣竅呢?古人是這麼總結的,一共11句,最好背下來。
  • 書聖王羲之書法八字真言,姿態殊異,圓轉自如
    王羲之一生酷愛書法,重點在於對書法的理解和創新,他改變漢魏以來的樸質書風,開晉後的妍美勁健之體,創楷、行、草之典範。後代之人,無不尊崇和遵循他的書法宗旨。一、王羲之學習書法的故事。在王羲之學書的漫長過程中,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老師,是他一生都沒有忘記的,那就是—白雲先生。
  • 線條是書法的靈魂,以王羲之、顏真卿字為例,如何練好書法線條?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線條是書法的靈魂,書法功底深不深,看線條質量就能一覽無遺。質量高的書法線條流暢圓潤,點畫往來錯落有致,筆法乾淨利落,這是怎麼寫出來的呢?很多寫書法的朋友知道藏鋒和露鋒,知道中鋒和側鋒,其實這只是基礎起步知識,要把書法線條練好,還有很多要學要練,以王羲之、顏真卿等人的字為例加以說明:1、切筆切筆在王羲之的行書中很多,往往在起筆轉折之處,以硬直剛健的切筆,斷金割玉,異常幹練。
  • 「書聖」王羲之的書法故事
    王羲之自幼喜歡書法,他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經過不斷練習,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很受前輩的喜愛和誇獎。十三歲那年,偶然發現父親有一本叫《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
  • 書法名家曹寶麟,寫王羲之《蘭亭序》,這麼規矩寫字的,不多了
    絕大多數書法高手都臨寫過王羲之的《蘭亭序》。這麼說吧,如果你想在行書方面有所深入,很難避過王羲之這關。特別是他的這篇《蘭亭序》,更是成了無數名家取法學習的首選。遠了點說,唐代的這些高手,比如褚遂良、虞世南等人,都在《蘭亭序》上下過不少功夫。
  • 書法故事會:王羲之的趣事
    勤學苦練王羲之大約十三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 書法界有一大傳聞,王羲之飛筆點太原,到底是怎麼回事?
    說起王羲之,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以書法馳名,尤其是經典書法大作《蘭亭序》,不僅文採斐然,書法精妙更是世間獨有。自古以來,王羲之書法都是被奉為皇家藏品而進行收藏的。據傳,關於王羲之的書法,已經到了融會貫通、爐火純青的境界了。那麼,王羲之的書法造詣到底有多高?
  • 王羲之,飛筆「點太原」是怎麼回事?為何書法界,會傳為「佳話」
    那麼,王羲之的書法造詣到底有多高?我們現在看到的《蘭亭序》,都不是王羲之真跡,這些贗品都這麼傳神,真跡就更不用說了。關於王羲之書法造詣的厲害之處,這裡有兩則小故事,今天作者與大家一起欣賞。王羲之「點睛之筆」眾所周知,王羲之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造詣也是非常了得。
  • 書法中的術語「下筆即走」和「下筆即轉」,是什麼意思?
    對於王羲之的使力方法,有書法家將其概括為「一拓直下」。這其實也就是所謂的「下筆即走」!王羲之的書法特點以快為主,掌握好下筆即走,才能夠很好地發揮這種快使力特點,創造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字體。這種使用力量的方法,與滑冰頗為相似,一定要找好發力點,學會發力借力,才能更省力且矯健地運筆如飛。
  • 顏真卿與王羲之用筆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顏體被譽為王羲之之後,最具有創新價值的字體,其個性及獨特性不言自明。那麼練顏體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它與二王筆法有什麼區別呢?第一,下筆深淺的問題。毛筆是軟筆,按筆力量大則筆尖入紙多,寫出來的點畫就粗,反之則細。關於下筆深淺,有一個通俗的說法就是——「一分筆」「二分筆」和「三分筆」的問題。一般來說,唐代書法家中褚遂良用一分筆,歐陽詢用二分筆,顏真卿用三分筆。相比較而言,顏真卿用筆最重。
  • 骨力雄健,筆法多變,風流蘊藉,書聖王羲之
    東晉時期,寫書法是一項時尚活動,文人士大夫之間都喜歡寫字遣興。這一時期出現了書法史上最著名的一位書法家,後人稱之為「書聖」。書聖王羲之的名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也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一件藝術作品被稱為天下第一,這樣的評價足以代表他的成就。
  • 書法天才王寵:是如何學習王羲之的?掌握好這3點,讓你進步如飛
    這麼說吧,書法史上最完整的用筆體系,就是從王羲之這裡傳承下來的。王羲之的書法雖好,但是呢,學習起來的難度同樣也不小。如何才能更好地取法借鑑呢?除了直接臨寫王羲之的傳世法帖之外,我們還可以借鑑一下別人的學習經驗,比如王寵。
  • 寫行書都學王羲之,但王羲之書法風格是怎麼形成的卻極少有人知道
    寫行書都學王羲之,但王羲之書法風格是怎麼形成的卻極少有人知道。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書聖之地位當之無愧, 他對書法藝術的貢獻尚無人能夠取代。他的書法造詣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吸收民間新風, 並不斷提升境界, 從而成就了楷書、行書、草書三種書體的定型, 並使之成為後世文人流派書風延續的不竭源泉。
  • 王羲之、歐陽詢和顏真卿的用筆,最主要的區別在於這個方面!
    但是對今人來說,我們因為有了現代科學的指引,可以通過物理分析的方法,更好地剖析古人的用筆之道,以受益於今天的書法練習者。這對於共享經濟時代中國傳統藝術的繁榮,是非常有必要的。從哪個方面來剖析古人的用筆之法比較好呢?其實這個方面,唐人的《撥鐙序》中就有過很好的表述。
  • 王羲之《筆法訣》透露出什麼秘密?
    王羲之《筆法訣》透露出什麼秘密?為波必磔,貴三折而遣毫。側不得平其筆。勒不得臥其筆,須筆鋒先行。努不宜直,直則失力。趯須存其筆鋒,得勢而出。策須仰策而收。掠須筆鋒左出而利。啄須臥筆而疾掩。磔須戰筆發外,得意徐乃出之。夫點要作稜角,忌於圓平,貴於通變。合策處策,「年」字是也。合勒處勒,「士」字是也。凡橫畫並仰上覆收,「土」字是也。三須解磔,上平、中仰、下覆,「春」、「主」字是也。凡三畫悉用之。合掠即掠,「戶」字是也。
  • 寫好書法的不傳之秘,這可是王羲之從他父親的枕頭裡偷偷翻出來的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字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 書法入門 初學者學行書從王羲之《蘭亭序》入手可以嗎?
    蘭亭序是王羲之最得意之作,是王羲之書法大成之後的作品。愛好書法的人都清楚,集大成者的後期書法已是人書俱老,筆法和章法都已自成一體,不太適合初學者,初學者很難領悟作者的用筆之道。其墨色氣韻,用筆技法初學者根本看不出來。看不出來還怎麼學?其實學王羲之最好的範本是《聖教序》。聖教序1900多字,蘭亭序只有324字,而且重複字很多。而且聖教序是集字,是王羲之真跡,收錄的是王羲之各個時期的作品。
  • 王羲之號稱「書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很高,他的書法好在哪裡?
    可以說,兩晉時期是中國書法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此時期的書家主動地開掘了書法的藝術價值,誕生了許多名垂青史的書法大師,出生在名門望族琅琊王氏的王羲之(303年——361年),無疑是東晉時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書家,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上,他也是出類拔萃的書法巨匠。
  • 書法挫筆運用非常廣泛,道理很簡單
    筆心直,寫出來的就是尖鋒線。筆心彎,就是側鋒線。3.1王羲之寫不寫挫筆呢?他有一個大名鼎鼎的作品《蘭亭序》。其中就有大量挫筆。先看橫向的挫筆。你看這個「帶」字。紅圈顯示的,就是橫筆尾部用了挫。這是一分筆挫,挫得很輕巧,很仔細。3.3用挫筆寫一捺再來說說捺筆,王羲之寫捺筆,也經常用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