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法和結構向來是書法中最重要的兩項內容。元代大書法家趙松雪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即使對於「用筆」和結構誰更重要還有爭論,但這兩者對於書法創作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了。
書法用筆向來被說得神乎其神。唐朝張旭稱:「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詎可言其要妙?。」甚至史書上還有一個蔡邕得筆法於神人,後傳至鍾繇、衛夫人、王羲之,唐代又經由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傳至虞世南、陸柬之、陸彥遠、張旭、顏真卿等人的書法譜系。要照這樣看,書法至五代傳承斷絕,所謂的筆法就失傳了。
一 「」在隸書及楷書中的重要性
不過,從書法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其實所謂的筆法還是有規律可循的。書法史向來「漢隸」與「唐楷」並稱。王羲之所生活的魏晉,正是隸書大盛的時期。隸書的成熟,最重要的變化就是「波」勢的誕生,這一點在捺畫中最為明顯。以新莽天鳳三年(公元16年)的《萊子候刻石》(被郭沫若先生稱為"從篆到隸過渡的裡程碑")為例,其中的捺畫還是直線捺,但是到了公元185年的《曹全碑》,捺畫已經發展出了「波勢」。
這種一波三折的捺畫,仍然被保留到了楷書的平捺之中,故人們較容易理解。但是其實不僅是捺畫,橫、豎、撇等其它筆畫中其實都是有「波勢」,而且可以體現在楷書中的,這一點今人懂得的少了。但是,這在唐代卻幾乎是個常識,因為唐代的楷書就是從隸書變化而來的。
唐楷的橫豎撇捺中帶有大量的波勢,這一點幾乎是唐人的書法自覺,在書論中留有大量相關論述。唐代書法家孫過庭說:「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唐太宗《筆法訣》中說:「努(豎畫)不宜直,直則失力。」柳宗元《八法頌》中說:「勒(橫畫)常患平,努過直而力敗。」
後世能媲美晉唐的書法高手往往都懂得在書法創作中讓寫出的點畫富有波勢。這種波勢也就是清人包世臣所說的「用曲」,包世臣說:「古帖之異於後人者,在善用曲。
二、書法中的四種波勢
那麼,怎樣在書法中寫出波勢呢?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內」和「外拓」。
「內擫」和「外拓」最簡單的波勢用筆,它們在書法中又被稱為「向背」。「內擫」,就是背勢用筆,點畫內縮,字形呈方勢;「外拓」就是向勢用筆,點畫外展,字形呈圓勢。楷書四大家之中,顏真卿的字比較注重外拓,雄健;歐陽詢的字體比較注重,其勢秀逸。
王羲之的筆法則既有外拓,又有內,或方或圓,形態不一。如此用筆,既可以增加畫畫的力度,又有助於塑造好看的形態。如《蘭亭序》中的「蘭」字,既有內擫的寫法,又有外拓的寫法,令人莫測端倪,誠不愧書聖之譽也。
第二,一波三折。
楷書中平捺的書寫就是「一波三折」的特點,其實擴展來看,不僅是捺畫,楷書中的撇畫等寫是可以寫出一波三折的特點的。如此書寫,則寫出來的線條會更有意味。
以王羲之的書法為例,《蘭亭序》中的二十個「之字」就很好地展示了這種「波」的特點。而徐渭的《讀餘生子傳》中,不少撇畫的寫法則如捺畫一樣寫出了這種「一波三折」的特點。
第三,「屋漏痕」。
無論是「內擫」、「外拓」,還是「一波三折」,都更多地具有人為的痕跡,要想讓書法達到更高境界,則需要寫出自然的「波」勢。這種自然的波勢,顏真卿以「屋漏痕」來形容之,它實際上指的就是以澀筆將看似直線的點畫寫出自然的波勢。
這種「屋漏痕」的筆法,蘇東坡以「浩然聽筆所之」來稱之,書法術語中另有「蟲蝕木」等稱呼。
第四,「船搖櫓」。
「屋漏痕」與「蟲蝕木」,對于波勢的創造更強調自然天成,但是這種波勢的取得需要一定的天份。蘇東坡的《東武帖》中就有這樣的筆法出現。但是,一般人很難「人書俱老」,達到這樣的境界。那麼,能不能將這種「屋漏痕」的筆法降級為一種技巧,從人工的角度來刻意營求出來呢?有的,那就是宋人黃庭堅的書法。
黃庭堅富有創新精神,不僅在詩壇開創了宋朝赫赫有名的江西詩派,而且在書法技巧上也刻意創新,一反蘇東坡、米芾等人對於古筆法的刻意堅守,營造出了「船搖櫓」的波勢。這種筆法是黃氏晚居夔門,從船夫划槳的手法中悟出來的。簡單來說,就是運筆過程中增加提按的次數,來創造點畫振蕩之感,來營造出書法中的波勢。
黃庭堅這種營造波勢的方法,雖乏晉賢渾然天成之美,卻以大膽的創新降低了書寫的難度,適應了宋代高桌高座的新的書寫環境的變化,故而受到人們的推崇,宋徽宗的「瘦金體」就是受它的影響而出現的。
據沙孟海等人考證,晉唐人書寫時多舉腕在自己或他人舉起的硬紙上書寫。這種書寫方式書寫時書寫面不穩定,卻易形成瀟灑流動的波勢,更便於「絞轉」「捻管」等古法的使用;而宋人則開始高桌高座於桌上寫字,紙張等書寫對象由於平放於桌上極其穩定,更便於「提按」等的使用,這使得宋徽宗精巧的瘦金極姜夔工整的小楷成為可能。
三 結語
對於書法中的波勢,清人包世臣曾以山水喻之,說:「若天成之長江、大河,一望數百裡,瞭之如弦然,揚帆中流,曾不見有直波。」又說:「曲直之說至顯,而以為愚人不知,則其理正通於書……能辨曲直,則可以意求之有形質無形質之間,而窺見古人真際也。」
王羲之說「筆忌直過」,顏真卿說「每為一平畫,皆需縱橫有象」,董其昌說「作書所最忌者,位置等勻」等等。這些書論都是對於用筆直來直去,寫出的點畫缺乏波動變化現象的批判。所以,今人之用筆,要想取得王羲之的書法成就,就必須學會寫出點畫的波勢,即使是楷書也要學會摻入隸書的筆意,曲直結合,做到曲中求直,寫出波勢。這樣才能為精通晉唐筆法,寫出好的線條打下最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