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給小朋友們準備一節財商課,想讓他們了解下日常生活中的錢,挖掘、梳理了下,卻發現了之前好多未注意的細節。
貨幣的概念
錢是貨幣通俗化的說法,本質上是一般等價物。「貨幣」這兩個字其實也大有淵源:
「貨」上下結構,化貝也,就是可以轉化成貝的財物,遠古以貝為錢,現在很多與錢有關的字都帶貝字旁,如貴、貸、資、貢、貿、賠…….「幣」,古代指布帛,古代布很珍貴,一段時期也作為易貨的中間品也就是錢來使用。在戰國時期,也有錢直接就叫布幣,這個後面還有介紹。
貨幣的歷史
貨幣大致的演化過程是——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質貨幣、電子貨幣、數字貨幣。
《說文解字》中提到「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 。這把實物貨幣到金屬貨幣的大致過程說清了。商朝時及更早,原始社會人們用貝殼、龜殼這類堅硬的東西來當錢用,簡化了以物換物。周朝時已經開始使用金屬貨幣,稱泉幣,《周禮·地官·泉府》載:「泉府掌以市之徵布、斂市之不售、貨之滯於民用者」 。周朝時掌管布帛、貨物的官方機關就叫泉府,這也就是泉幣、布幣名稱的起源。到了秦朝,才統一貨幣,廢除貝幣。
秦始皇統一全國,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也統一了錢幣,的確是千古一帝。當時各國的貨幣形狀都很有特色,韓國、趙國的為布幣,像一個鏟子,也叫鏟幣;齊國、燕國的貨幣像刀,稱為刀幣;楚國的貨幣稱為貝幣,像貝殼;魏國的貨幣稱為圜錢,圜通環,外邊大圓裡面小圓;最後統一為秦國的秦半兩,外圓內方,也體現了古代的天圓地方的說法。
這段風雲歷史很有意思,英雄人物輩出,當時各國的都城到現在也是人傑地靈。燕國的都城是現在的北京,趙國的都城是現在的河北邯鄲,魏國的都城是河南開封,韓國的都城是河南鄭州,齊國的都城是山東淄博,楚國的都城是湖北荊州,秦國的都城是陝西西安。
到北宋時出現中國最早的紙幣——「交子」。後代再逐漸演化成現代的貨幣、銀行卡、二維碼,再到今天推行的數字貨幣,越來越輕便、安全。
貨幣的樣子
我國現在使用的紙幣上就有五種文字,分別是漢文、蒙文、藏文、維文和壯文,也包含了統一與多元的含義。漢族目前約12億,壯族約1700萬,維吾爾族約1000萬,藏族、蒙族均約500-600萬人。
人民幣上的圖案也是很有講究的,包含民族情誼、花團錦簇和大好河山:
一角紙幣是高山族和滿族男子頭像;兩角紙幣是土家族和朝鮮族姑娘頭像;五角紙幣是苗族和壯族女士頭像。一元紙幣正面有蘭花,背面是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五元紙幣正面有水仙,背面是東嶽泰山的五嶽獨尊;十元紙幣正面有月季,背面是長江三峽的瞿塘峽口;二十元正面有荷花,背面紙幣是桂林山水的陽朔灕江;五十元紙幣正面有菊花,背面是藏地神殿布達拉宮;一百元紙幣正面有梅花,背面是京城的人民大會堂。硬幣上是梅蘭竹菊四君子中的花中三君子:一角是蘭花,空谷幽蘭;五角是梅花,傲雪臘梅;一元是菊花,淡雅清幽。
貨幣是文化的象徵與傳承,像清泉一樣源源不斷地湧出、沉浮、流轉,走過千山萬水,連接萬千紅塵。大道無形,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水滴石穿,水到渠成,大浪淘沙始見金。每個人手中那薄薄的一張錢,是千古文化的積澱,時刻提醒我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