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黃地青花鳳紋小盤,外壁繪一周纏枝花;內壁圖案滿部,構圖布置十分典型,盤口處花葉纏連,線條優美,盤心繪鳳鳥穿花翔舞,飛花如雨,鳳舞九天,筆觸纖細流暢,生動勾勒出鳳凰飛旋之態。黃釉嬌豔欲滴,青花發色純正,鮮明如寶石,兩相映襯倍覺光彩照人,華貴無比。
明嘉靖 黃地青花鳳紋小盤
「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 楷書款
嘉靖本朝
D 14.3 cm
明代黃釉瓷器為皇家專享,民間禁用,且開國時即列為宮廷祭器,《大明會典》記載,洪武九年「定四壇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行江西饒州府如式燒造。」宣德時御窯燒造的黃釉瓷器已很精美,釉面肥厚色澤嬌豔,弘治朝所制更佳,嬌嫩如新葵,有「嬌黃」之譽。在優美高貴的黃釉基礎上,衍生出了黃地紅彩、黃地綠彩和黃地青花等品類。其中黃地青花尤其精彩可愛,大約創燒於宣德年間,工藝較為複雜,需二次燒造,在青花圖案製成後,在圖案外的白釉上復掛黃釉,再經低溫燒成。幽玄凝重的青花與嬌嫩清麗的黃釉相互映襯,倍添明豔。《南窯筆記》稱「宣德有青花填黃地者」,自是一名品。另外古人認為黃色是大地之色, 青(玄)為天空之色,《易經·坤》曰「夫玄黃者,天地之雜色也,天玄而地黃」 天地交泰而萬物發生,以黃釉配青花,不僅取其嬌豔悅目,尚應有深意在焉。
嘉靖皇帝
這對黑地綠彩盤出自雍正御窯,工藝精湛成熟,圖案精美秀雅,品相絕佳,成雙成對更是難得。盤面的黑彩地烏黑如墨,光亮如漆,細觀之下隱約有寶光瑩然,圖案上的綠彩也鮮明悅目,如翡翠鑲成。所謂「繪事後素」,完美的地子才能襯託出美妙的圖案。
清雍正 墨地綠彩花卉草蟲紋盤一對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 楷書款
雍正本朝
D 19.5 cm
盤內壁繪牡丹蟲草,玲瓏剔透的湖石旁,兩枝牡丹花嫣然盛開,富貴榮華,一俯一仰變化生姿。左側草葉尖梢處有一隻紡織娘,此蟲聲如機杼,故而得名,又稱「絡緯」,李白詩云:「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色寒。」紡織娘也是螽斯的一種,被視為多子之兆,《詩經·螽斯》云:「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右側的莠草上,則停著一隻蟬,古人認為蟬吸風飲露,十分高潔,唐代虞世南詠蟬詩曰:「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一幅繪於盤上的牡丹蟲草圖,寓意吉祥高雅,位置得宜,畫工精湛,線條纖如髮絲而勾勒有力,以細如針尖的小點表現色之濃淡、光之向背,栩栩如生,或有高手畫師為之捉刀,細玩之下頗有蔣廷錫、鄒一桂筆底風味。盤外壁為纏枝寶相花圖案,花團錦簇,連綿不絕,一派尊榮祥和,但沉著的配色又顯得靜謐高雅。
清 鄒一桂 牡丹蘭蕙圖
紙本設色 立軸
83.4×44 cm
故宮博物院藏
黑地綠彩是清代康熙年間創燒的釉上彩瓷品種。其工藝較為複雜,先在高溫燒好的素瓷上用「珠明料」描繪紋樣,並填滿紋樣空白處,然後在整個畫面上覆蓋一層水綠色料,待幹後入窯二次低溫烘燒。所謂「珠明料」,是青花料的一種,產於雲南宣威、會澤、宜良等地,明嘉靖以後用於燒造青花瓷器。雲南所產上等青花料被稱為「金片」或「珠密」,「珠明」 即「珠密」」之音轉。珠明料氧化鈷含量高,燒成後發色濃豔, 呈翠藍色。清代康熙青花瓷之最精美典型者即使用珠明料。用珠明料製作色澤純正的黑彩,是康熙時期的一大發明,但必須在珠明料上再罩一層水綠,低溫二次燒成後,才能達到 漆黑光亮、顏色牢固的效果。如果不罩水綠,則色料與釉面 之間結合不牢,極易脫落,且黑色黯淡無光。用綠彩裝飾配合黑地,巧妙利用了罩綠的工藝環節,且畫面效果沉著典雅, 可謂匠心獨運。這對黑地綠彩牡丹草蟲紋盤,是清宮御窯黑地彩瓷的爐火純青之作,釉色、畫工皆無可挑剔,百年流落後尚能雙雙完好,更是罕有之福緣。
蔣廷錫 花卉蟲草冊(十二開選一)
紙本設色 冊頁
40×40.2 cm
故宮博物院藏
萬曆五彩人物龍紋碗,器形撇口深腹下設圈足,端莊穩重,即所謂「宮碗」,圖案大紅大綠鮮明豔麗,五色紛呈瀟灑飄逸。明時尚無釉上黑彩,故以釉下青花代黑色,與釉上紅綠黃紫諸色湊成五彩。碗口飾以各色纏枝花一周,圈足外勾勒抽象的卷草紋。腹部外壁繪海水澎湃祥雲瑞霧,有仙人或御神龍、或馭鸞鳳、或跨飛鶴往來其間,侍者持羽扇儀仗隨行,又有仙鹿背負芝草,丹鶴振翅高鳴,一派神人出行,仙靈祝壽的縹緲景象。
明萬曆 五彩人物龍紋碗
「大明萬曆年制」六字二行 楷書款
萬曆本朝
H 7 cm, D 15 cm
萬曆年間的御窯五彩瓷器系承繼嘉靖五彩而來。嘉靖時期五彩瓷器燒造興盛,或許與嘉靖皇帝生平痴迷修道有關。嘉靖帝即位後屢次在宮中興建祭壇道場,親自參與齋醮祈禱和燒丹煉藥等修仙活動,還自封道號「靈霄上清統雷元陽妙一飛玄真君」等,中年以後更是「一心玄修」,棄國事於不顧。景德鎮御窯場曾為嘉靖帝大量燒制設齋打醮用的瓷器,《明史·食貨志》記載,嘉靖三十七年「遣官之江西,造內殿醮壇磁器三萬,後添饒州通判,專管御器廠燒造」。在道教常中以「五色」對應五方和五行,是修煉中常見的概念,齋醮做法要立五色旗,燒丹煉藥也講究五色齊備。傳世嘉靖御窯瓷器中,有一批高大厚重、器型特異的五彩瓷器,或即為齋醮修煉所用。另外嘉靖時期的瓷器裝飾也多具道教色彩,常見八仙、八卦、葫蘆、仙鶴、仙鹿乃至符籙法篆等圖案。這件萬曆五彩人物龍紋碗,承襲了嘉靖五彩的仙道之風,異彩紛呈古豔縹緲,格外動人心魄。
左:弄玉跨鳳 蕭史乘龍 王世貞 有象列仙全傳;
右:黃仁覽馭龍 王世貞 有象列仙全傳
宋代以來士大夫崇尚以古銅器插花,趙希鵠在《洞天清錄》談到「古銅器入土年久受土氣深,以之養花,花色鮮明如枝頭,開速而謝遲。」袁宏道《瓶史》亦述:「嘗見江南人家所藏舊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謂花之金屋。」但古銅器畢竟難得,且頗嬌貴,故多以瓷仿製者。兩宋供御的官、汝瓷器即屢見仿古彝器者。
清乾隆 粉青釉出戟花觚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 篆書款
乾隆本朝
H 27cm
清代雍正乾隆二帝皆尚風雅,萬幾之暇,常以鑑古清玩遣興,其變裝行樂圖,於書齋中揮毫觀書,儼然閒居士大夫。尤其乾隆帝酷愛珍玩,又以「好古」自命,他十分喜愛宋代仿古瓷器,有御製詩云「李唐越器久稱無,趙宋官窯稱已孤。色自粉青泯火氣,紋猶鱔血裂冰膚。摩挲真是樸之樸,詠嘆仍非觚不觚。合贈何人合長吉,簪花得句負奚奴。」又有《詠宣窯霽紅小花觚》詩曰:「火色而渾火氣無,落霞訝失鶩飛孤。名存實否者多矣,小品寧論觚不觚。」乾隆帝於造作之事頗加關切,時常親加指授,甚至直接將宮中所藏彝器交付匠師參考取法,故乾隆御窯仿古瓷器多有佳品。這件乾隆粉青釉出戟花觚,色澤柔和典雅,形態高古,從口沿到頸部的線條流暢優美,腹部的出戟、收腰、撇足精神倍出,真可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色擬冰玉,神追三代,確為乾隆御窯之銘心絕品。這五件(套)出自張宗憲先生收藏的明清御窯瓷器,皆珍貴罕有,品相絕佳,或為當時之匠心獨創,或為仿古之絕技妙造,明清兩代的天家氣派和的陶人心史都熔鑄其中,且數百年間風雲變幻江山沉浮,竟能全璧至今,觀玩之際令人百感叢生。傳奇之主人、傳奇之珍瓷,想必會在「嘉德年」 的拍賣盛會上再創奇蹟。
清宮插花 乾隆帝寫字像(局部)
絹本設色 立軸
100.2×95.7 cm
故宮博物院藏
花觚使用場景 胤禛行樂圖冊·圍爐觀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粉青釉刻花折枝花果紋大碗,體量巨大,工藝精湛,品相上佳,可謂銘心絕品。此碗撇口斂腹,底有圈足,瓷器尺寸大者燒造中極易變形,而這件大碗器型端莊,線條流暢,無可挑剔。釉面系仿龍泉窯之粉青,肥厚滋潤,青嫩欲滴,宛如美玉琢成,又似碧水凝冰。外壁凸刻折枝花果,有蓮花、佛手、牡丹、石榴、梅花、仙桃等,皆寓意吉祥,形態清麗。圖案布局得當,繁而不亂,疏密有節。刻工乾脆利落,若隱若現的花紋與溫潤如玉的釉面真乃天作之合。
清乾隆 粉青釉刻花折枝花果紋大碗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 篆書款
乾隆本朝
D 33.9 cm
龍泉窯是宋代興起的南方名窯,窯址在今浙江龍泉縣,承唐代「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之餘緒,將中國古代青瓷工藝推至巔峰。南宋莊季裕的《雞肋篇》記載:「處州龍泉縣,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王所供蓋取於此。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可知早在五代龍泉青瓷已被列為貢品,杭州南宋皇城遺址也考古發現了大量龍泉窯青瓷。龍泉窯元代仍有發展,明初一度還供奉內廷,但很快衰落,但因其溫潤如玉的獨特美感,一直備受追捧。
明代景德鎮官窯已經開始仿燒龍泉釉粉青瓷器,永宣時期頗有精品,但宣德以後水平即下降。一直到清代康熙、雍正年間,景德鎮官窯才重新燒制出神似宋元龍泉窯的粉青釉。唐英《陶成紀事碑》有「仿龍泉寶燒」名目,時人評為「尤佳」。 觀此乾隆粉青釉刻花折枝花果紋大碗,可知清代御窯仿古出新成就之高。
- 完 -
微信ID:zhongguojiade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