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6710 字
閱 讀 需 要
17 min
1988年,一個本科畢業生的月工資是四十多塊,一年到頭都下不了一回館子,要是誰能吃一頓洋快餐簡直可以在外面吹噓一年。而且,洋快餐你也沒什麼好選的,只能吃雞,它叫肯德基。1987年的第一場雪,比以往來得早了一些。10月31日,北京就下了初雪,創造了首都有統計以來排名第二早的紀錄。
11月12日這天,北京氣溫變得很低,天上還飄起了雪花。天寒地凍,自然是待在屋子裡最好,但在北京前門西大街正陽市場1號門口,排隊的人特別多。那裡有望不到頭的長隊,甚至足足繞了小樓一圈,接到求助電話後趕來維持秩序的公安見到這場面,也是焦頭爛額。這是中國內地首家肯德基開業的第一天。那天餐廳門口掛的招牌,還不是如今在大街小巷都隨處可見的「肯德基」或是「KFC」,而是「美國肯德基家鄉雞」。中國人能吃上肯德基,全依賴一個叫Tony Wang的人。Tony Wang叫王大東,是個美籍華人。1944年,他生於四川內江。
美食大省自然啥吃的都有:板板橋油炸粑、牛肉麵、蜜餞、鍋盔、火鍋……不過,這麼多好吃的,王大東統統沒吃上。1949年,王大東五歲時,家人就帶他離開四川。1968年,王大東獲得土木工程學位,赴美求學。幾年之後,王大東拿到了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的碩士學位,並完成了紐約大學商學院國際商業管理高級研究生的學業。畢業後,經老師介紹,王大東在美國找到了一家製藥廠工作,雖然崗位普通,但他雄心勃勃。就像那首歌裡唱的一樣:王大東打拼的不錯,製藥廠的工作沒幹多久,他就被人盯上了。1975年的一個晚上,一通電話打破了夜晚的寧靜,電話那頭是美國肯德基總部的一位部門經理:你好,我是肯德基公司的Don Doyle。就像現在打電話推銷房子一樣,王大東以為是肯德基的市場調查,無緣無故浪費我時間?他二話不說就想掛電話。對方趕緊說別誤會,我是想和你聊聊工作。肯德基那可是全美國最大的炸雞連鎖企業,自1952年創立後,那時候正是極速擴張的時代,王大東當然想去試試。於是,王大東進入位於路易斯維爾的肯德基總部開始工作,當然,他不是去炸雞,而是去當業務分析員。不是每個吃過炸雞的人都能賣好炸雞,但王大東還是做到了。經過幾年曆練,1979年,王大東被派往南加州擔任區域經理,此時的他已經成了一名被員工「咬牙切齒」的管理者。肯德基那些年有一項神秘顧客制度,專門花錢僱人隨機去一家店裡「挑刺」。這項制度讓各家店員和店長都相當頭疼,畢竟被「挑刺」太多是要被扣工資的。王大東已經不甘心做個部門負責人了。他想自己當老闆,但機會在哪兒呢?1982年夏,還是國內改革開放初期,天津市政府組團訪美。天津市長在舊金山訪問時,發現美國快餐業發展很快,便考慮是不是也可以引進到天津。有人便推薦了王大東給他認識。此時的王大東,憑藉在肯德基的「傳奇故事」,已經在華人圈裡小有名氣了。不久,王大東應邀參加了天津市政府訪問團在舊金山舉辦的茶話會。茶話會上,市長向王大東發出了邀請:國內快餐業需要幫助,你很有經驗,願不願意有機會回國看看?茶話會後不久的一天,美國西北航空的一架客機降落到了上海虹橋機場。飛機上下來一個美籍華人,他就是回國創業的王大東。到達上海虹橋機場後,王大東又折騰了一天,先飛北京,住了一夜才乘火車趕到天津。隔天,王大東就開始了在天津的考察。此時他有了一個新身份,改善天津飲食服務行業的顧問。王大東考察城市發展有個特別的辦法,就是看女性的穿著。當時天津滿大街的人都穿著一樣的灰藍色衣褲,沒有一丁點兒腰身,從背後看完全分不清男女。1982年的天津,大多數人根本不去飯店吃飯。就算去飯館吃飯,也只有饅頭和青菜。飯店服務員晚上7點準時下班,誰耽誤他下班他跟誰急。不要說西餐,就算是傳統的中餐經營,這會兒在天津也是剛起步的水平。王大東作為一個無業人員,天津市政府特意安排了專門接納待業青年的天津市青年實業有限公司,作為王大東的合作單位,可以說非常對口了。在為快餐店選址時,天津輕工業進出口公司提供了幫助——這忙不是白幫的,後來他們也參了一股。選址定好了,餐廳賣什麼呢?當時的天津還不具備做西餐的條件:麵包質量不好,牛肉也不容易買到。於是王大東決定,他只賣三明治和漢堡包。最終,在天津的黃金地段勸業場,這家中美合資的快餐店——敖奇快餐開業了。敖奇餐廳的廚房在樓上,樓下是賣場,全餐廳共有80個座位,顧客需要先在樓下的櫃檯處排隊點餐,再回到座位用餐。當然,漢堡包和三明治可以打包帶走。這讓天津人非常新鮮,沒有「敖奇」之前,天津人只有去包子鋪買包子才能買完帶走。開業第一天,「敖奇」就顧客盈門,轟動天津,點餐的隊伍能排出去300多米之後……不久後,王大東又開了「敖奇」的第二家店,同樣生意興隆。王大東在天津忙碌他的漢堡生意時,他的老東家肯德基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83年,百事公司收購了肯德基。收購之後,百事立刻想讓肯德基進入中國市場。事實上,百事對中國的布局早就開始了。1975年,百事的創始人兼前總裁簡道爾實現了他的第一次中國行。到北京前,他還給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喬治·布希帶了美國土特產。老布希很喜歡中國菜,尤其喜歡吃北京烤鴨,但他耐不住思鄉心切,懷念家鄉美食,聽說簡道爾要訪華,他就託他人肉了兩大塊奶酪。中國當時還處於使用糧票的計劃經濟時期,壓根兒就沒有西方人愛吃的那種奶酪。當然,他們也完全搞不懂一個跨國公司總裁為啥帶兩塊奶酪入關。簡道爾回憶:1981年,百事公司在深圳建立了百事可樂灌瓶廠,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美國商業合作夥伴之一。1986年,已經成為肯德基母公司的百事公司,在中國混的很有知名度了。這一年,簡道爾率領百事全體董事到訪中國。簡道爾在這次訪問中結識了鄧公。在一次共進午餐時,鄧公問他:你到中國來到底想幹嘛?簡道爾的口氣很大:我的目的就是讓中國人以後不再喝茶,而改喝百事可樂。1986年,美國肯德基總部做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邀請已經離職的王大東回到肯德基,出任肯德基遠東地區總裁,主要目標就是開發中國市場。他把肯德基的亞洲總部遷到了新加坡。有人質疑他:明明是開發中國市場,你怎麼把總部越搬越遠? 之後,王大東的另一個大膽的戰略是,把肯德基的中國內地第一家店定在了北京。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內地需要吸引外資,但當時的合資往往要求是高新產業或者能創外匯才行,餐飲業還沒有引入外資的先例。王大東想了個不容辯駁的理由:既然有外國人來北京投資,為了服務好他們,讓他們吃好飯,總要引進一些西式餐飲吧。而且,已經有了先例,西餐在北京是很受歡迎的。1984年,北京市政府找到有80年歷史的義利食品廠,要求他們帶頭開個西餐廳。於是,義利食品廠在北京西單南口的西絨線胡同,開辦了中國的第一家西式快餐廳——義利快餐廳。開張當天,150平方米的店裡擠滿了人,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品嘗漢堡包、火腿三明治、香濃咖啡……接下來的日子裡,義利快餐廳幾乎每日都顧客盈門,座無虛席。對於增加外匯的需求,王大東說,這好辦,外國人來消費,必須使用外匯券。不過,想要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外資快餐可不止肯德基一家,麥當勞同樣虎視眈眈,但肯德基有一個令北京無法拒絕的原因——它賣雞肉。北京郊區的農民當時養了不少雞,市畜牧局沒少為「怎麼能多賣一些雞」而發愁。當初北京派人去美國考察時,肯德基和麥當勞都在參觀名單裡。但是,當時的麥當勞主打「牛肉漢堡」,肯德基主打「雞肉」,肯德基自然勝出了。作為雞肉原料供應的北京市畜牧局,順理成章地成了肯德基的合資夥伴。畜牧局不僅有雞,還有一套進口的屠宰設備,王大東覺得,有這麼個合作單位方便多了。但現實給王大東沉重一擊:畜牧局很窮,沒錢,他們沒有外匯來引進肯德基的美式設備。王大東很快把主意打到了北京旅遊局身上。王大東讓旅遊局局長派兩個人到天津感受一下敖奇快餐的火爆。局長被打動了,同意出資入股。王大東早就想好了個絕佳地點,前門大街。那個年代,前門已經是全北京客流量最大、最繁華的地段之一。在前門開店,對於整個中國都具有示範效應。這也十分符合王大東在全中國推廣肯德基的目標。王大東的想法雖好,但實現起來太難。北京市有關部門一聽說肯德基是西餐,就認為這就是開給外國人吃的,他們就說:那你開在前門幹嘛,去使館區開啊。王大東為此十分鬱悶:我要賣給外國人吃的話,來中國幹嗎?最後還是北京市副市長孫孚凌和輕工業部部長楊波兩個人一起出面,肯德基的前門店才得到了批准。光批准還不行,距離真正拿下那塊寸土寸金的地,還有很遠的距離。1986年12月的一個晚上,王大東設宴請了5桌客人,他們主要是宣武區正陽市場的業主們。王大東想在這裡租下三層樓,一共1500多平米,但得讓這些業主們答應才行。業主提出,10年的租金要一次性付清。當時整個公司的註冊資本一共有100萬美元,按照當時匯率折合人民幣370萬元,要是交了10年的房租,就只剩下5萬塊錢,這店還開不開了?王大東一拍桌子一咬牙:成交!所有人都覺得,王大東你喝多了吧?肯德基前門店的這個地點確實是千金不換,王大東做了一筆十分划算的買賣:開業後,前門店日進鬥金,10個月後,就收回了全部投資。後來,王大東還算過一筆帳,今天如果在北京開店,房租佔到營業額的20%就能盈利,而前門店當時房租佔營業額的比例,還不到2%。由於國內沒有相應的生產製造技術,前門店用貨櫃從新加坡進口了全套的開店設備,就連店裡的食品用餐盤紙和宣傳海報都是進口的。
當時,肯德基前門店的員工招聘標準十分嚴苛。男的要求在175cm以上,女的165cm以上。當時來應聘的有2000多人,最後入職只有79人。這讓肯德基前門店一開業便成了業界的「顏值擔當」。1987年11月12日,在北京前門西大街正陽市場1號,中國內地的第一家肯德基餐廳正式開張。規模1400平方米的三層樓房裡,一共有500個座位,這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肯德基快餐店。
三層小樓外的牆上掛著大大的肯德基紅招牌。店門外,女孩子們穿著鮮豔的民族服裝,在用中、英、日三國語言寫著「美國肯德基家鄉雞開業」的大紅條幅前表演著中國傳統歌舞。肯德基前門店當時只賣:吮指原味雞,雞汁土豆泥,菜絲沙拉,麵包,可樂,七喜,美年達,啤酒,一共8種餐品。一份套餐9.9元,一塊吮指原味雞2.5元,在當時國家幹部和大學教授的月薪也不過六七十元的中國,是不折不扣的高消費。為了響應中國的酒文化,肯德基還推出了「啤酒配炸雞」套餐:一塊吮指原味雞,搭配一瓶北京老字號品牌五星啤酒——這比2013年風靡亞洲的《來自星星的你》裡的搭配,早了將近30年。在開業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肯德基前門店都處於「裡三層外三層」排長龍狀態,去前門吃一塊炸雞,排隊一小時是很正常的事。這個最初不被看好的「小炸雞店」在前3個月平均日銷售額達4萬多元,日賣炸雞1300隻,銷量躍居全世界7700家肯德基連鎖店之首。由於效益好,肯德基員工的待遇也很高。1987年,北京機關單位的「鐵飯碗」一個月工資才幾十元錢,而當年肯德基前門店的一位員工回憶,他工作第一個月就拿了260元工資。老兩口辛苦了一輩子,一個月工資加起來才90元,還不如他半個月收入多。吃肯德基算是高消費,不少人家要勒緊褲腰帶攢上一陣兒,才捨得帶孩子來享受一次。很多人沒吃過西式快餐,想當然地以為既然是買「炸雞」,那一定要拿鍋來裝,於是排隊的人手裡有了做飯用的鍋。不少人還沒習慣論「塊」買雞,都覺得雞一定是論「只」買,於是來買雞的口頭禪都是「給我兩隻肯德基」。每個星期天,還會有人在肯德基三樓舉行婚禮——這是顧客向王大東提出的要求,因為當時能在肯德基吃飯,是一件相當有面子的事情。北京市政府領導還帶著來參觀的莫斯科市市長到肯德基用餐,看中的就是這裡有單間。用餐後,莫斯科市長對王大東說:請你在最短時間內到莫斯科來,我們莫斯科也要開一個。在當時,肯德基不只代表著西式快餐,更代表了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它也為中國餐飲業打開了新視野。肯德基在費翔「一把火」的歌聲裡如火如荼地經營時,它的老對手麥當勞也沒閒著。中國內地第一家麥當勞的選址定在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特區當時的政策要寬鬆很多,也有相對健全的基礎設施。1990年,深圳職工的人均月工資是359元,比全國職工平均工資高1.1倍,不僅如此,深圳個體工商戶的年收入在3萬左右,這裡聚集了不少「高收入群體」。還有一個原因,深圳距離香港非常近,把店開在深圳,更方便解決當時中國內地缺乏原材料和設備的問題。麥當勞在深圳開店也是個大事情。開業前計劃招聘員工300名,全部要求深圳戶口。結果招聘啟事一出,店裡收到6000多封求職信。被幸運錄取的員工們則經歷了嚴格的上崗前培訓:用鋸木板當肉餅,拿紙屑做生菜,剪吸管當薯條練習配餐流程。1990年10月8日,中國內地第一家麥當勞終於在深圳市解放路光華樓正式開業。1992年4月23日,坐落於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南端、靠近天安門的麥當勞門店正式開業。這是當時全球最大的麥當勞門店,它擁有700個座位和29個收銀臺,開張第一天就吸引了4萬多名顧客。在1994年夏天拆遷之前,王府井大街南端的這家麥當勞一直是北京著名的地標,它那金色的拱門,常常出現在電視畫面中。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幾十年時間裡,在中國內地,肯德基和麥當勞的較量一直沒停。早期的肯德基和麥當勞都傾向於將餐廳集中在大城市的高端商業中心、工作區和大學附近,在這裡聚集的白領、學生正是它們當時最主要的顧客人群。1990年代初,中國新興的白領們也以在麥當勞聚會為榮。區別於當時大多數中國餐廳的浪漫氛圍和雅致情調,麥當勞承擔了社交空間的角色。人們開始學會文雅地排兩個小時的隊,點適量的食物,在這裡談戀愛、見朋友、開會甚至談生意,快餐時間被無限拉長。在肯德基,出入的顧客則以成功人士居多,男的大都西裝革履,女的都穿著小禮服。公司老闆要請客戶吃飯談生意,也要專門到肯德基店裡安排一個「安靜的地方」。如今,肯德基和麥當勞已經不再是洋快餐的業界標杆。他們開始頻繁出現在火車站、飛機場周邊,成為匆匆趕路的旅客臨時停留的歇腳處。星巴克也不再是咖啡引領者,人們吐槽它又貴又難喝。當年三層樓全部都是餐位的肯德基前門餐廳,如今店面已經縮減到僅有一層,二層和三層,已經屬於百勝中國旗下的另一家快餐品牌了。30年過去,這裡早已經模樣大變。每一個到這裡吃飯的人,都是被門口的裝修提醒,才能意識到「這裡是中國第一家肯德基」。肯德基在中國的30年,正是中國人從物質匱乏到物質豐富的轉折時期。人們從最初對洋快餐的新奇,到現在的習以為常,背後折射出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經公眾號「比耶男孩」(微信ID:biyeahboy)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