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上有個話題很火:為什麼中國很多孩子都不會去考慮家長的感受?
最開始,這個話題有162萬的瀏覽熱度。
一周後,就飆升到3404萬的瀏覽量,還被納入知乎專題收錄:教育100問。
為人父母,經常抱怨孩子不懂他們的苦心。
帶娃難,是很多父母的心病。
這條話題下面,我們原以為會觀摩到各位父母的「吐槽大賽」,但越往下看,心裡越沉重。
我們沒看到家長們的吐槽大比拼,卻看到了孩子們的一部部血淚史。
有些答主,已經人到中年,依然不能釋懷。
因為題主在話題裡,也做了一個鏡像拷問:
為什麼中國很多家長都不會考慮孩子的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受到最深的傷害是來自家人,尤其是來自童年的欺騙,可能是我們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父母食言,孩子就會失信
話題裡有條高贊回答,讓人看了深感心酸。
這位網友分享了她小侄女的故事:
答主的侄女今年讀初二,因為疫情在家上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網課。
爸爸擔心女兒學習會退步,便允諾女兒,開學摸底考試如果她能考進年級前十,就獎勵一部手機。
然而,在女兒努力奮進,考了年級第八名後,爸爸卻食言了。
她沒有收到爸爸的獎勵和表揚,還受到了一頓打擊:
「你這次是僥倖才能考這麼好。」
「要是平時,你連前30都進不了。」
「這次考個第8名,你就滿足了?那人家還有考第1名的呢。」
「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糟心玩意兒,你要手機幹什麼?爸媽這麼拼命掙錢供你,你還要手機?」
……
深夜十二點,小女孩躲在被窩裡,偷偷給姑姑打電話痛哭:「大人都是騙子。」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女孩的那種傷痛。
家長食言,卻理直氣壯地指責孩子,還美其名曰是為了孩子好。
在女孩心裡,父母愛的是學習成績,而她只是個學習工具。
據答主透露,小侄女平時很乖,很懂事,很會為大人著想,絕不是那種貪玩手機不自律的孩子。
為了安撫受傷的小侄女,答主帶她去吃自助餐,當得知188元/位時,小侄女說什麼也不肯吃,非要換家便宜的,還體諒姑姑掙錢不易。
這麼懂事,讓人心疼都來不及。
然而,當答主找哥哥談這件事時,哥哥卻說:
「你給她買這個東西不是耽誤她學習嗎?這次考試比上次退了兩名,真是廢物,我怎麼生出這麼個沒用的東西。」
欺騙孩子也就算了,還對孩子語言暴力,這樣的爸爸就是女孩的災難。
不要再說騙孩子是為了孩子好了。
大人的食言從來都不是為孩子好,而是失信於孩子,無視孩子的自尊。
之後,女孩在父母面前,話越來越少,一天比一天沉默。
被親近的人食言,那種欺騙真的會影響一生。
小時候,我就有過親身經歷,至今心存芥蒂。
記得有一次家庭聚會,很久沒見的叔叔見到我之後,就親切地對我說:
「一會兒打完牌,帶你去買好吃的。」
當時我十分開心,就一直安靜地等在牌桌旁。
可叔叔的牌打了一把又一把,好像完全不記得許諾過我的話。
直到最後聚會結束,他也沒再提起給我買好吃的事情。
時至今日,不管叔叔允諾什麼,我都持懷疑態度,依舊不願意相信他。
教育孩子是交流,而不是交易
看完這個話題,我趕緊去問女兒:
「如果有一天,媽媽答應獎勵給你禮物,結果卻食言了,你會不會不再相信媽媽?」
她的回答讓我很驚訝:
「那要看是因為什麼,比起禮物,我更在意媽媽是不是愛我。」
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的承諾代表的是對他的態度。
我曾給女兒買過很多禮物和玩具,但從來都不和她做交易,而是為了表達和交流愛意。
作為父母,千萬不要用獎品去誘惑孩子,去進行學習交易。
現在一些機構為了刺激孩子學習,特別喜歡採用物質獎勵的形式(比如:積分兌換獎品,小玩具等)。
慢慢地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就會被這些獎品代替。
時間一長,不管是小夥伴們的羨慕,還是獎品的刺激,都會讓孩子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
他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學習,是為了獎品和讚美嗎?
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漸漸就這樣被那些小獎品和小羨慕一點點瓦解了。
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物質收穫,而是為了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和孩子認真交流學習背後的收穫,遠比用獎品換來的成績更有意義。
怎麼「騙」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
當然,有時候父母騙孩子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苦衷。
《少年說》中,失業的林大為找到了一份葬禮主持的工作,因為怕女兒不理解影響學習,林大為騙女兒說他是情感諮詢主持。
《小歡喜》中的方圓,被裁員後擔心影響正在上高三的孩子,每天正常時間拎上包出門假裝去上班,實際上在外面無奈地晃悠一整天。
人到中年,難免遭遇不順,這個時候父母選擇在孩子面前隱瞞真相,不過是竭盡全力護孩子周全。
作為父母,不是不可以騙孩子,而是要學會正確地騙孩子。
騙孩子是一門學問,也是家長的必修課。
關於怎麼騙孩子,有兩點建議給大家:
1、正面引導的謊言,可以說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試驗。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助手,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裡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他們隨意寫了一份名單,然後,以讚許的口吻將這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保密,確保實驗的正確性。
8個月後,進行複試,奇蹟出現:
凡是名單上的學生,成績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樂於交際。
一個善意的「謊言」,竟然取得如此大的效應。
可見「謊言」自有它的魅力。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希望得到鼓勵,為了鼓勵孩子,我們可以適當撒謊。
有一次,女兒要登臺表演,但她很緊張,沒有信心。
我就故意出去轉了一圈,跑回來告訴她:
「媽媽剛才去後臺看了一圈,發現他們都沒你表演的好,你就像在家那樣表演,媽媽相信你肯定是最棒的!」
結果,那次校園活動女兒拿到了最佳表演獎。
謊言的內核在於激勵孩子,而不是欺騙。
2、不想實現的諾言,不能說
如果父母壓根不打算做到的事,那麼千萬別跟孩子撒謊。
有的時候父母可能因為忙,或者因為不耐煩而敷衍孩子,對孩子撒謊。
我一個閨蜜就吐槽說她老公是「撒謊精」。
明明不打算給孩子買奧特曼,卻對吵鬧的孩子說:
「你一邊玩去,別打擾爸爸,爸爸明天給你買奧特曼。」
明明不打算給孩子操辦生日party,卻經不住孩子軟磨硬泡答應孩子說:
「沒問題,你把幼兒園裡的小朋友都請上,爸爸給你辦一個超級好的party。」
結果自然是什麼都沒做到,孩子對爸爸失望至極。
對於孩子來說,希望過後的失望比從來沒有過希望更打擊人。
如何「騙」孩子,家長們一定要學會靈活運用,不要覺得是自己的孩子,怎麼騙都沒事。
總之,鼓勵正面引導,拒絕實質欺騙。
簡尼爾森說:「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在尋求歸屬感和安全感。」
父母信守承諾,可以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最後,我想對那些不懂得如何愛孩子的父母說:
每個孩子都深深地愛著父母,比起禮物他們更想要父母的肯定和理解。
在孩子看來:
父母信守承諾,就是對孩子的認可和肯定;
父母欺騙食言,就是對孩子的否定和拋棄。
願每一位父母都能真誠地愛孩子、對待孩子。
成為孩子心目中最溫暖的存在。
*註: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END
∞文章來源:教育∞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俊 出品:冬日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