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響力美術人物學術研究與交流平臺
藝術家作品專輯系列
中國畫家朱雁嫻作品
《境遇》
65cm×65cm紙本設色
假如我是一顆種子,那會是什麼樣子的呢?我想,我一定是最小最輕的那一顆,像「糠皮」一樣,根本無法平穩的落到地上,常常要旋轉很多次才行。
《等》
145cm×180cm紙本設色
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暨慶祝建國六十五周年
福建省當代美術精品大展入選作品
《等》局部1
當我這顆輕若微塵的種子即將落地之時,突然來了一陣風,把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就這樣像塵埃一樣隨風飄走了。種子同樣喜歡以這種危險的方式經歷一場驚心動魄的旅行,最後自然便創造了一片森林。《等》局部2
《等》局部3
守望相助
35.0x35.0cm2020年
作品多次在全國展覽中獲獎入展
出版《當代工筆畫唯美新視界——朱雁嫻工筆花鳥畫精品集》
《佳餚》
絹本設色35.0x35.0cm2016年
我生活的地方離村鎮不遠,這裡居住的老人都喜歡種莊稼,樓房前後只要有空地,用板磚砌上個兩米見方,這個小天地就足以完成他們的春種夏長秋收冬藏了。
《湖田十月》
絹本設色68.0x68.0cm2017年
我家樓房前有一塊地,不是田地,而是填好地基等待蓋新房的空地,現在儼然成了這條街上蔚為壯觀的菜地。
主人來了兩回,地被平整了兩回,當然所有種在空地上的蔬菜全翻起來了,而挖掘機一開走,沒過幾日,翻出新土的空地上又齊齊整整地種上了各色蔬菜,大家一開始種哪,現在還種哪,從不爭吵。
婆婆自然是種田好手,收穫的季節就注意留種子:蔥頭蒜種、豆子花生、玉米棒子……冬日裡在陽臺上來回晾曬,她邊拾掇著邊囑咐我,「看好咯,這可都是好種子,別讓鳥兒啄了去。」我的目光從書上挪開,看著這些乾癟帶泥、毫無光澤的種子,腦子裡卻全是春天的色彩。
《清蔬》
絹本設色35.0x35.0cm2016年
我們都親眼見證了春夏交替、秋盡冬來,鳥兒飛去又飛回,花兒謝了又重開,大自然用最值得信賴的步調告訴我們,每一次的凋落都是在孕育著一次更為精彩的重生,種子收藏了芬芳,四季為之動容,天地有情,生生不息。
畫種子的念頭由此產生。新鮮玉米的苞葉裹的很緊,我試著打開它們,想塑造出曲折跌宕的樣子來,而這時的苞葉水分大,還極有彈性,屢試屢敗後我放棄了。
《山果》
絹本設色35.0x35.0cm2016
沒想到擱置幾天以後,玉米苞葉逐漸風乾定形了,原先被我扭曲過的葉片竟呈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形態。於是,我的寫生創作可以開始了:從蒜頭到玉米;從荸薺到核桃……
《京北十二月》之四
絹本設色50.0x34.0cm2016
隨著寫生的深入,我的筆觸似乎探尋到種子這個鮮為人知的角落,當周圍的一切安靜下來,你會聽到這些微小生命對土地的深情絕唱。
種子身上有著最接近萬物乃至創造一切的一股力量,經過一個寂寞寒冬的沉睡之後,無論他們到達哪裡,那裡便成了春天。
《京北十二月》之五
絹本設色50.0x34.0cm2016
《京北十二月》之六
52.0x35.0cm2016
2014年我隻身一人來到北京完成夢寐以求的學業。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裡,當所有的亢奮和喧囂褪去之後,從你的心底裡跑出來的,會是什麼?是故鄉南門灣的漁火、濤聲、魚腥味?是母親不知厭煩一遍遍的叮嚀?還是父親教會你的一首東山十二月瓜菜歌或漁歌?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係而獨立,美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我十分贊同這種「無所為而為」的藝術主張。
《閩南十二月》的初創可以說就是這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接下來的創作過程都須得經過苦心的經營,暢神的潑灑、出乎意料的刺激、臨危不懼的考驗與耐心的調整,甚至於忠貞不渝的重頭再來。
「心真不計工拙」,我也只能以此來安慰自己內心的豐富與雙手的拙劣造成的失落感了。
《閩南十二月》
30.5cm×30.5cm×12
絹本設色
《閩南十二月》創作草圖
《閩南十二月》之一
30.5cm×30.5cm絹本設色
《閩南十二月》之二
30.5cm×30.5cm絹本設色
《閩南十二月》之三
30.5cm×30.5cm絹本設色
《閩南十二月》之四
30.5cm×30.5cm絹本設色
《閩南十二月》之五
30.5cm×30.5cm絹本設色
《閩南十二月》之六
30.5cm×30.5cm絹本設色
《閩南十二月》之七
30.5cm×30.5cm絹本設色
《閩南十二月》之八
30.5cm×30.5cm絹本設色
《閩南十二月》之九
30.5cm×30.5cm絹本設色
《閩南十二月》之十
30.5cm×30.5cm絹本設色
《閩南十二月》之十一
30.5cm×30.5cm絹本設色
《閩南十二月》之十二
30.5cm×30.5cm絹本設色
《秋暝》
97cm×180cm紙本設色
「吉祥草原 丹青鹿城」全國中國畫展入選作品
《無眠》
65cm×65cm紙本設色
《相遇》
47cm×62cm紙本設色
《目送秋光》
紙本設色66.0x66.0cm2013
《風兒輕輕》
137cm×66cm紙本設色
《盛夏》 2018年
《鄉 味》一 2017年
《鄉 味》二 2017年
《鄉 味》三 2017年
《下午茶》 紙扇 2018年
《魚的聯想》 紙扇 2018年
《花事記之一》
45cm×45cm紙本設色
《花事記之二》
45cm×45cm紙本設色
《花事記之三》
45cm×45cm紙本設色
《花事記之四》
45cm×45cm紙本設色
《興化果品之一》
45cm×45cm紙本設色
《興化果品之二》
45cm×45cm紙本設色
《興化果品之三》
45cm×45cm紙本設色
《興化果品之四》
45cm×45cm紙本設色
《素華有情》
67cm×135cm紙本設色
《新浴晚涼》
67cm×135cm
紙本設色
《幽夢初回》
68cm×132cm紙本設色
《離草依依》
65cm×80cm紙本設色
《眷顧》
65cm×65cm紙本設色
《星夜》
65cm×65cm紙本設色
《夏深沉》
120cm×240cm
紙本設色
首屆「朝聖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優秀獎作品
《閩南十二月》完成之後,我竟有一種莫名的使命感,海洋似乎成了我下一個命定的主題。打開記憶的閘門,一幀幀被格式化的圖像即刻閃現:故鄉海邊那鋪天蓋地的曬魚棚,一頭伸入海裡一頭攥在漁人手裡的延綿沒有盡頭的網繩,那相互擠壓、垂墜在漁網底部的魚群,還有被傾倒在甲板上,全身通電般痙攣,嘴和鰓此開彼合的魚們……
海洋,是十億年前地球上唯一存在生命的地方,無論它的優美、沉靜,還是狂寂、憤怒,我們都能看到它永不馴服的野力和深不可測的神秘。如果大地是溫厚的母親,大海則是令人敬畏的父親。
魚,是海裡結出的果實。它們溼亮的眼睛沒有眼瞼,永遠無法閉合;它們沒有手腳,缺乏表情,永遠像標本一樣冷冰冰。
但是在深淵般的大海裡,魚群以驚人的數量聚集在一起,不用指揮,卻能始終維護著隊列的秩序,行動整齊,無聲潛行,所到之處排山倒海,宏偉壯闊。
《突圍》 2018年
對於人類的生存發展而言,海洋還是未來的希望。但今天的人類並不珍愛海洋,大規模的毀滅性網捕已經讓海洋生物數量急劇減少,海洋生態問題也日益嚴峻。
在創作《浮生》時,我在曬魷魚的上下兩個橫幅中間增加了一個動態魚群的條幅,構成三個橫幅並列的形制。一張細細的魚網隔開了魚乾和活魚,形成兩層空間疊加的意象,上層是岸上曬的魚乾,下層是海中遊動的魚群,時空並置。
《浮生》
180x50cm 2017年
讓遊動的魚群在網中間的豁口出現,增強畫面的視覺中心。多層時空交織並存的呈現;生與死、動與靜、捕與逃的對比組合,寄託了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生這一永恆的環保主題。
以海洋為主題的創作我還處在一個探索共性的初創階段,要讓作品真正個人化,我還需要儲備相當長一段時間。
《歸途》
138x69cm 2018年
海客乘天風
95cmx186cm
王依雅
2013 以第一名成績考取央美中國畫學院花鳥碩士,師從嶽黔山教授。2007 獲得央美附中慈山一等獎學金;作品留校收藏
靈犀一2016 33×180cm
靈犀二 2016 33×180cm
靈犀三2016 33×180cm
靈犀四 2016 33×180cm
靈犀五 2016 33×180cm
靈犀六 2016 33×180cm
風月誦 2014 97×170cm
果熟蒂落擾人眠,
花傍微雨獨自斟。
一夜不覺香徑沒,
千紅重露覆膝沉。
遊思一、二 2016 33×180cm
莫怪性懶時偷閒,
半晌清茗半晌眠。
秋月春花容不盡,
書齋小小好迴旋。
願 2015 32×45cm
紫芙蓉圖 2015 97×180cm
芒鞋踏破日姍姍,
物換星移水潭潭。
拾取寒枝沽野蔌,
人間春味是清歡。
花囈 180×49cm 2015
畫瓷一
畫瓷二
時光的手,溫柔遲緩,
穿過沒有鳥兒的籠子,
收藏一聲呢喃,
帶著回憶往前摸索…
前路花草叢生,
人語盈盈,若是迷途,
也因迷離而美好
畫瓷三
畫瓷四
慢下來就發呆,
發呆就咂摸出味兒來。
時境 2015 34×138cm
擬潘天壽筆意 2015 129×248cm
仿雙喜寒郊捕雀圖 2015 97×190cm
擬黃賓虹筆意 2015 49×180cm
仿陳淳筆意 2015 48×180cm
高士圖 2015 49×180cm
初眺圖 2015 49×180cm
紅茶古意圖 2016 33×180cm
不如聽雨圖 2016 33×180cm
水歌圖 2016 33×180cm
紅妝 2015 30×60cm
暖水遊春圖 2014 49×180
秋庭圖 2014 49×190cm
本文「藝術家傳播網」首編,資料素材來自網絡或藝術家本人提供,僅供學習分享與學術研究交流,不作商用。圖片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遇侵權問題敬請原作者告知,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整體文章編排版式版權為藝術家傳播網所有,轉載請按藝術家傳播網轉載要求轉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更不能洗稿去除我們平臺的水印。否則舉報或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