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來學,獨特又簡潔的脈法!(自學脈法)

2021-02-12 醫品閣

提綱要脈,不越浮、沉、遲、數、滑、澀六字,以足該表裡陰陽、冷熱虛實、風寒燥溼腑氣血也。蓋浮為陽、為表;沉為陰、為裡;遲為在髒,為冷、為虛、為寒;數為在腑,為熱、為燥、為實;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滯。能於是縷晰以求之,而 疾莫能逃矣。顧浮沉以舉按輕重言,若洪、芤、弦、虛、濡、長、散,皆輕按而得之類,故統於浮;短、細、實、伏、牢、革、代,皆重手而得之類,故統於沉。遲數以息至多少言,若微、弱、緩、結,皆遲之類,故統於遲;緊、促、動,皆數之類,故統於數。至如滑雖似數,澀雖似遲;而其理自殊,緣遲數以呼吸察其至數,滑澀則以往來察其形狀,且滑澀二脈,多主氣血故也,故此二脈,雖無所統,亦平列於後,以為六綱雲。



澀以候血(其象虛細而遲,往來極難,或一止復來,三五不調。)
澀為氣多血少之候,故主血少精傷之病,蓋氣盛則血少,脈因澀,惟肺宜之。女人有孕而脈澀,為胎病;無孕而脈澀,為敗血(凡脈滑為無汗,或為血痺痛。)
左寸(心肺虛耗不安、冷氣心痛。)
左關(肝虛血散、肋脹脅滿、身痛。)
左尺(男子傷精、 疝,女人月事虛敗。若有孕,主胎漏不安。)
右寸(榮衛不和、上焦冷痞、氣短、臂酸。)
右關(脾弱不食、胃冷多嘔。)
右尺(大便秘、津液不足、少腹寒、足脛逆冷。經雲∶滑者傷熱,澀者傷霧露。)



滑以候氣(其象往來流利,如珠走盤,不進不退。)
滑為血實氣壅之候,血不勝於氣也,主痰飲諸病。脈為血府,血盛則脈滑,惟腎宜之。女人脈滑斷絕不勻,經閉之驗,諸脈調,尺獨滑,必有胎。上為吐逆,下為氣結,滑數為熱結。
左寸(心獨熱。兼實大,心驚舌強。)
左關(肝熱,頭目為患。)
左尺(尿赤、莖中痛、小便淋漓。)
右寸(痰飲、嘔逆。兼實,肺熱、毛髮焦、膈壅、咽幹、痰嗽、頭目昏、涕唾稠粘。)
右關(脾熱,口臭、吐逆、宿食不化。兼實,胃熱。)
右尺(因相火炎而引飲多,臍冷、腹鳴或時下利。女人主血熱氣壅、月事不通,若和滑,為有孕。)


數以候腑(其象一息六至,數數然來。)
數為君相二火炎熱之候,陰不勝陽,故脈來太過,小兒吉,肺病秋深皆忌。
寸(頭疼、上熱咽喉口舌瘡、上血咳嗽。)
關(胃火,脾熱口臭、煩滿、嘔逆;肝火,目赤。)
尺(腎火熾,小便黃赤,大便秘澀。兼浮,表熱。兼沉,裡熱。)
數而弦急為緊
(其象來時動急,按之長,左右彈指,舉之若牽繩轉索之狀。)
緊為寒風搏急,伏於營衛之間之候。凡緊脈皆主寒與痛,內而腹,外而身,有痛必見緊象。亦有熱痛者,必兼實數,熱為寒束,故急數如此,但須有神氣為妙。
(凡脈緊,人迎傷寒、氣口傷食。兼浮,傷寒而身痛。兼沉,腹中有寒,或為風癇。)
左寸(頭熱目痛,項強。兼沉,心中氣逆,或多寒冷。)
左關(心腹滿痛、腰痛、脅痛、筋急。緊甚,傷寒渾身痛。兼實, 癖。)
左尺(腰連臍下及腳痛,小便難。)
右寸(鼻塞、膈壅。兼沉滑,肺實咳嗽或多痰。)
右關(吐逆、脾腹痛。緊太盛,腹脹傷食。)
右尺(下焦築痛。)
數而時止為促
(其象來時數,時一止,復又來,徐疾無一定之狀。)
促為陽獨盛而陰不能相和之候。怒氣逆上,亦令脈促。此陽脈之極。
(凡脈促為氣痛,為狂悶,為毒疽,為瘀血發斑,為三焦鬱火,為痰積咳嗽或喘逆。)
(又為氣,為血,為食,為痰,為飲,蓋先因氣熱脈數,五者有一留滯其間,則因之而促。此促與結,非定為惡脈也,雖然,有加即死,能退則生。)
數見關中為動
(其象數見關中,形圓如豆,無頭無尾,厥厥動搖,尋之有,舉之無,不往不來,不離其處。)
動為陰陽相搏之候,關位前半屬陽,後半屬陰,陰與陽搏,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
動脈即滑數二脈相兼為極甚者,故女人心脈動甚妊子。
(凡脈動,為痛,為驚,為洩利,為拘攣,為崩脫,為虛勞體痛,陽動汗出,陰動發熱。)


遲以候髒(其象呼吸之間,脈僅三至,去來極慢。)
遲為陰盛陽虛之候,陽不勝陰,故脈來不及也。居寸為氣不足,氣寒則縮也;居尺為血不足,血寒則凝也。
(凡脈遲,為寒,為虛。兼浮,表寒。兼沉,裡寒。)
左寸(心上寒、精氣多慘。)
左關(筋寒急、脅下痛、手足冷。)
左尺(腎虛便溺、女人不月。)
右寸(肺感寒、冷痰、氣短。)
右關(中焦寒,脾胃傷冷物。不食,食不化。兼沉為積。)
右尺(髒寒洩瀉、小腹冷痛、腰腳重。)
遲而細軟為微
(其象極細而軟,若有若無,多兼於遲,按之如欲絕。)
微為久虛血弱之候,又主陰寒或傷寒蓄熱在裡,脈道不利,亦微細濡弱,不可為寒者,當以標本別之,總之氣血微脈即微。
(凡脈微,為虛弱,為虛汗,為洩瀉,為少氣,為崩漏不止。兼浮,陽不足,必身惡寒冷。兼沉,陰不足,必髒寒下利。)
左寸(心虛憂惕、榮血不足。)
左關(胸滿氣乏、四肢惡寒、拘急。)
左尺(男子傷精尿血,女子崩漏敗血不止或赤白帶下。)
右寸(上焦寒、痞痛、冷痰凝結不化、中寒少氣。)
右關(胃寒氣脹、食不能化、脾虛噫氣、心腹冷痛。)
右尺(髒寒洩瀉、臍下冷痛。)
遲而無力為弱
(其象極軟而沉細,怏怏不前,無息以動,按之如欲絕,略舉手即無。)
弱為陽陷入陰,精氣不足之候,亦主筋。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為久病;陽浮陰弱,應為血虛筋急、惡寒發熱之病。老得之順,壯得之逆。
(凡脈弱,為痼冷,為烘熱,為洩精,為虛汗,為元氣虧耗,為痿弱不前。)
左寸(陽虛心悸、自汗。)
左關(筋痿無力,女人主產後客風面腫。)
左尺(小便頻數、腎元虛、耳鳴或聾、骨肉間酸疼。)
右寸(身冷多寒、胸中短氣。)
右關(脾胃虛、食不化。)
右尺(下焦冷痛、大便滑洩不禁。)
遲而有力為緩
(其象比浮而稍大,似遲而小疾,一息四至,來往紆緩,呼吸徐徐。)
緩為氣血向衰之候。若不沉不浮,從容和緩,乃脾家之正脈。四季亦為平脈,非時即病。和緩而勻,無浮沉徐疾微弱之偏,即為胃氣脈。
(凡脈緩,為風,為虛,為痺,為弱,為疼。在上為項強,在下為腳弱。兼浮,感風。
兼沉,血氣弱。)
左寸(心氣不足,怔忡、健忘。亦主項背拘急而痛。)
左關(風虛眩暈、腹脅氣結。)
左尺(腎元虛冷、小便頻數,女人主月事過多。)
右寸(肺氣浮、言語短氣。)
右關(胃弱、氣虛。兼浮,脾虛。)
右尺(下寒腳弱、風氣秘滯。兼浮,腸風洩瀉。兼沉,小腹感冷。)
遲而時止為結
(其象來時遲緩,時一止,復又來。)
結為陰獨盛而陽不能相入之候,此為陰脈之極。按之累累如循長竿曰陰結,藹藹如張車蓋曰陽結,又有如麻子動抽、旋引旋收、聚散不常之結,此三脈,名雖同而實則異。
(凡脈結,為亡陽,為汗下,為疝瘕,為 結,為老痰滯結,為氣血凝結,為七情鬱結,內為積聚,外為癰腫。兼浮,寒邪滯結。兼沉,積氣在內。
又為氣,為血,為痰,為飲,為食,蓋先因氣寒脈緩,五者有一留滯其間,因而為結,故仲景謂促結皆病脈。)


沉以候裡(其象輕手不見,重手乃得,按至肌肉以下,著於筋骨之間。)
沉為陰逆陽虛之候,主陰經、主氣、主水、主寒、主骨,太過病在外,不及病在內,冬為正,女寸男尺俱宜。
(凡脈沉,為停飲,為癖瘕,為脅脹,為厥逆,為洞洩。兼細,少氣。兼滑,宿食停滯。兼遲,痼冷內寒。兼伏,霍亂吐瀉。兼數,內熱甚。兼弦,心腹冷痛。)
左寸(心內寒邪痛、胸中寒飲、脅痛。)
左關(伏寒在經,兩脅刺痛。兼弦, 癖內痛。)
左尺(腎臟寒,腰背冷痛、小便濁而頻、男為精冷女為血結。兼細,脛酸陰癢、溺有餘瀝。)
右寸(肺冷,寒痰停蓄、虛喘少氣。兼緊滑,咳嗽。兼細滑,骨蒸寒熱、皮毛焦幹。)
右關(胃中寒積,中滿吐酸。兼緊,懸飲。)
右尺(病水,腰腳痛。兼細,下利、小便滑、臍下冷痛。)
沉而不及為短
(其象兩頭無,中間有,不及本位,應手而回。)
短為氣不足以前導其血之候,俱主不及之病。短脈只見寸尺,若關部短,則上不通寸,下不能尺,是陰陽絕脈,必死,故關不診短。短屬肺,宜於秋,診無病肺脈,其形自可見。
(凡脈短,為三焦氣壅,為宿食不消。兼浮,血澀。兼沉,痞塊。兼滑數,酒傷腸胃。)
寸(頭痛。)
尺(腹痛。)
沉而微軟為細
(其象小於微而常有,細直而軟,指下尋之,往來如蠶絲狀。)
細為血冷氣虛不足以充之候,故主諸虛勞損,或溼侵腰腎,應病則順,否則逆。吐衄得之生,春夏與少年不利,秋冬與老弱可治。憂勞過度者脈亦細,凡細脈,病俱在內、在下。
(凡脈細,為元氣不足,乏力,無精,內外俱冷,痿弱,洞洩,為積,為痛。)
寸(嘔吐。)
關(胃虛,腹脹。)
尺(丹田冷,洩痢、遺精。)
沉而弦長為實
(其象舉按不絕,迢亙而長,不疾不徐,動而有力。)
實為三焦氣滿之候,俱主有餘之病。
(凡脈實,為嘔,為痛,為利,為氣寒,為氣聚,為食積、為伏陽在內。)
左寸(心中積熱,口舌瘡、咽喉痛。兼大,頭面熱風、煩躁、體痛、面赤。)
左關(腹脅痛滿。兼浮大,肝盛,目暗、痛而赤色。)
左尺(少腹痛、小便澀。兼滑,莖中痛、淋瀝不止、溺赤色。兼大,膀胱熱結,小便難。兼緊,腰脊疼痛。)
右寸(胸中熱,痰嗽、煩滿。兼浮,肺熱,咽燥而疼、喘嗽、氣壅。)
右關(伏陽蒸內、脾虛食少、胃氣壅滯。兼浮,脾熱,消中善飢、口乾、勞倦。)
右尺(臍下痛、便難或時下利。)
沉極幾無為伏
(其象極重按之,至於透筋著骨,指下始覺隱隱然。)
伏為陰陽潛伏,關格閉塞之候,關前得之為陽伏,關後得之為陰伏,脈伏者不可發汗,痛甚者脈必伏。
(凡脈伏,為積聚,為瘕 ,為霍亂,為水氣,為食不消,為榮衛氣閉而厥逆。)
左寸(心氣不足、神不守常、憂鬱。)
左關(血冷、腰腳痛、脅下寒氣。)
左尺(腎寒精虛、瘕疝寒痛。)
右寸(胸中冷滯、寒痰積冷。)
右關(中脘積塊作痛、脾胃間停滯痞積。)
右尺(臍下冷痛、下焦虛寒或痛、腹中痛冷、少腹痛。)
沉而有力為牢
(其象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少弦,按之動而不移,若牢固然。)
牢為裡實表虛,胸中氣促,勞傷痿極之候。大抵牢脈近乎無胃氣者,故為危殆之脈。如失血人宜沉細,若浮大而牢,必死,以虛病反見實脈也。
(凡脈牢,為氣居於表,為骨節疼痛。)

關(木乘土而心腹寒疼。)
尺( 疝、 瘕。)
沉失常度為革
(其象沉伏實大,如按鼓皮一般。)
革為虛寒失血之候,其實即芤弦二脈相合之象,芤為虛,弦為寒,虛寒相搏,故主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產漏下,又為中風感溼之症。久病死,卒病生。脈來混濁變革,急如湧泉,出而不反,病進而危,去如弦絕者死。
寸關尺
沉而更代為代
(其象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由是復止,尋之良久,乃復強起而動。)
代為髒氣多衰,形容羸瘦,口不能言之候。若不病而羸瘦,脈代止,是一髒無氣,他髒代之,必危;若因病而氣血驟損,致元氣卒不相績,或風家痛家,只為病脈,故傷寒亦有心悸而脈代者(復脈湯主之。)腹心疼亦有結澀止代不勻者,久痛之脈,不可準也;妊娠脈代,必懷胎三月,代脈有生有死,非定為死脈,宜辨之。
(凡脈代,為腹痛,為便膿血,為洩利吐瀉,為下元虛損。)


浮以候表(其象輕手乃得,重手不見,動在肌肉以上。)
浮為風虛眩掉之候。陽脈浮,表熱。陰脈浮,表虛。秋為正,肺脈宜,久病則忌。
左寸(傷風、發熱、頭疼、目眩、風痰。兼虛遲,心氣不足、心神不安。兼散,心耗虛煩。兼洪散,心熱。)
左關腹脹。兼數,風熱入肝經。兼促,怒氣傷肝,心胸滿逆。
左尺(膀胱風熱,小便赤澀。兼芤,男子尿血。女子崩漏。兼遲,冷疝,臍下痛。)
右寸(肺感風寒,咳喘、鼻寒、清涕、自汗、體倦。兼洪,肺熱而咳。兼遲,肺寒喘嗽。)
右關(脾虛,中滿不食。兼大澀,宿食。兼遲,脾胃虛。兼滑,痰飲。)
右遲(風邪客下焦,大便秘。兼數,下焦風熱,大便秘。兼虛,元氣不足。)
浮而有力為洪(即大脈,又名鉤脈。其象極大而數,按之滿指,如群波之湧,來盛去衰,來大去長也
洪為經絡大熱,血氣燔灼之候,夏為正,心脈宜。
血久嗽忌。形瘦多氣者死。凡脈洪則病進。
(為表裡皆熱,為大小便秘,為煩,為口燥咽幹。)
左寸(心經熱,目赤、口瘡、頭疼痛、心內煩。)
左關(肝熱,身痛、四肢浮熱。)
左尺(膀胱熱,小便赤澀。)
右寸(肺熱,毛焦、唾粘、咽幹。)
右關(胃熱,反胃、嘔吐、口乾。兼緊,胸中脹滿。)
右尺(腹滿、大便難或下血。)
浮而無力為芤
(其象浮大而軟,按之中有兩邊無,中空兩邊實,指下成窟,診在浮舉重按之間得之。)
芤為失血之候,大抵氣有餘血不足,血不足以載氣,故虛而大,為芤之狀。火犯陽經,血上溢,火侵陰絡,血下流,三部脈芤,久病生,卒病死。
左寸(心血妄行、吐衄。)
左關(脅間血氣動,腹中瘀血、吐血,目暗而常昏。)
左尺(小便血、女子月事為病。)
右寸(胸有積血,或衄或嘔。)
右關(腸癰瘀血,嘔血不食。)
右尺(大便血。)
(古人云,前大後細,脫血也,夫前大後細,非芤而何。)
浮而端直為弦
(其象按之不移,舉之應手,端直如新張弓弦之狀。)
弦為血氣收斂,為陽中伏陰,或經絡間為寒所滯之候。弦緊數勁為太過,弦緊而細為不及;弦而軟病輕,弦而硬病重;輕虛以滑者平,實滑如循長竿者病;勁急如新張弓弦者死。春為正,肝脈宜,若肝木克土而至不食難治。瘧病自弦。
(凡脈弦,為痛,為瘧,為疝,為飲,為冷痺,為勞倦,為拘急,為寒熱,為血虛盜汗,為寒凝氣結。兼數,勞瘧。兼長,中有積滯。雙弦,脅急痛。)
左寸(頭疼、心惕、勞傷、盜汗、乏力。)
左關(脅肋痛、 癖。兼小,寒冷癖。兼緊,瘀血、疝瘕。)
左尺(小腹痛。兼滑,腰腳痛。)
右寸(肺經受風寒,咳嗽胸膈間有寒痰。)
右頭(脾胃傷冷、宿食不化、心腹冷痛,又為飲。)
右尺(臍下急痛不安,下焦停水。)
浮而遲大為虛
(其象遲軟散大,舉按少力,豁然空,不能自固。)
虛為氣血俱虛之候,氣血虛則脈虛,主多在內不足之症,久病脈虛,多不治。
(凡脈虛,為傷暑,為虛煩,為自汗,為小兒驚風。)
寸(血不榮心、怔忡、恍惚、驚悸。)
關(腹脹、食不易化。)
尺(骨蒸、痿痺、精血虧損。)
浮而遲細為濡
(即軟脈。其象虛軟無力,應手細散,如綿絮之在水中,輕手相得,重手按之,即隨手而沒。)
濡為氣血兩虛之候,亦主脾溼,病後產後可治,平人脈濡難治。
(凡脈濡,為疲損,為自汗,為痺,為下冷,為無血少氣。)
左寸(心虛易驚、盜汗、短氣。)
左關(榮衛不和、精神離散、體虛懶、少力。)
左尺(男傷精女脫血、小便數、自汗多。)
右寸(烘熱憎寒、氣乏體虛。)
右關(脾弱,食不化;胃虛,食不進。)
右尺(下元冷憊、腸虛洩瀉。)
浮而迢亙為長
(其象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指下有餘,過於本位。)
長為氣血皆有餘之候,有三部之長,有一部之長,按之如牽繩,則病矣。長屬肝,宜於春,診無病肝脈自見。
(凡脈長,為壯熱,為癲癇,為陽毒內蘊,為三焦煩熱,為陽明熱甚。)
浮而虛大為散
(其象有表無裡,有陰無陽,按之滿指,散而不聚,來去不明,漫無根柢,如渙散不收。)
散為氣血耗散,臟腑氣絕之候,在病脈主虛陽不斂,又主心氣不足,大抵非佳兆也。心浮大而散,肺短澀而散,猶為平脈。若病脈見代散,必死。產婦脈散,臨盆之兆,如未到產期,必致墮胎。
寸(怔忡、雨汗。)
關(溢飲、 腫。)
尺(腎絕。)

(此八脈亦以不能混列統類二十七脈中,故又附人迎氣口二脈之後。八脈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相配,故名曰奇。凡診,八脈所見,統兩手皆然,其從寸部斜至外、斜至內者,左手之外,即右手之內,左手之內,即右手之外,相反推之自見。)
陽維
陽維候一身之表(以左手為主,其脈從寸部斜至外者是也。右手反看,下同。)
本脈起於諸陽之會,所以維於陽,蓋人身之衛分即是陽,陽維維陽即維衛,衛主表,故陽維受邪為病亦在表,寸為陽部,外亦為陽位,故陽維之脈,從寸斜至外,不離乎陽也。
陰維
陰維候一身之裡(以左手為主,其脈從寸部斜至內者是也。右手反看。)
本脈起於諸陰之交,所以維於陰,蓋人身之營分即是陰,陰維維陰即維營,營主裡,故陰維受邪為病亦在裡,寸雖為陽部,內實為陰位,陰維之脈,從寸斜至內,是根於陽而歸於陰也。
陽蹺
陽蹺候一身左右之陽(其脈從寸部左右彈者是也。不論左右手。)
本脈為足太陽經別脈,起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陽蹺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故其為病,亦表病裡和。
陰蹺
陰蹺候一身左右之陰。(不論左右手,其脈從尺部左右彈者是也。)
本脈為足少陰經別脈,起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陰蹺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臟,主持諸裡,故其為病,亦裡病表和。

督候身後之陽(不論左右手,其脈三部中央俱浮,直上直下者是也。)
本脈起腎下胞中,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故其為病,往往自下衝上而痛。



任候身前之陰(不論左右手,其脈丸丸,橫於寸口者是也。)
本脈起腎下胞中,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故其為病,亦往往自下衝上而痛。

衝候身前之陰(不論左右手,其脈來寸口中央堅實,徑至關者是也。)
本脈起腎下胞中,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又以其為先天精血之主,能上灌諸陽,下滲諸陰,以至足跗,故又曰血海,而其為病,多氣逆而裡急。

帶候諸脈之約束(不論左右手,其脈來關部左右彈者是也。)
本脈起少腹之側,季脅之下,環身一周,絡腰而過,如束帶狀,所以總約諸脈,故名曰帶。
而衝任二脈 ,循腹脅,夾臍旁,傳流於氣街,屬於帶脈,絡於督脈,衝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岐,皆絡帶,因諸經上下往來,遺熱於帶脈之間,客熱鬱抑,白物淫溢,男子隨溲而下,女子綿綿而下,皆溼熱之過,故帶脈為病,即謂之帶下。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

更多獨家的中醫秘術,掃描保存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QQ用戶,先保存圖片,進入微信掃一掃,右上方選「從相冊選取二維碼「)

中醫內治課程:

《至簡經方網絡班》一對一,從辨證到用經方傾囊傳授!!!(點擊進入)

中醫外治課程:

《徒手中醫》零基礎也能徒手治病!!!(一對一傳授)(點擊進入)

中醫精品資料:

學針灸不懂「穴象」,那你永遠學不好針灸!看我從民間高人那裡弄來的《穴位象解》(點擊進入)

為什麼治痛證必須掌握「壓痛點療法」?你一定還沒領悟古中醫的「以痛為輸」!(點擊進入)

中醫秘笈:《低成本自己治病》老一輩人的治病妙法奇招!!!(點擊進入)

中醫學習導圖系列:

《植入六經辯證----將六經辯證植入你的大腦》電子版思維導圖 (點擊進入)

自學中醫自己治病」自助集成導圖套裝(點擊進入)

陰陽一元治病大法(讓複雜的中醫回歸至一元之道)(點擊進入)

破開傷寒論之真鑰匙(精確打開傷寒大門)電子思維導圖(點擊進入)

圓運動辯證大全(全身上下,微觀陰陽升降、臟腑定位)導圖版(點擊進入)



相關焦點

  • 中醫數術考|太素脈法(下)
    《脈經直指》、明·李時珍(1518-1593)《瀕湖脈學》、明·芮經(1522-1598)《杏苑生春》、明·龔廷賢(1522-1619)《萬病回春》、明·張世賢《圖注脈訣》《圖注王叔和脈訣辨真》、明·沈際飛《人元脈影歸指圖說》、清·管玉衡所著《診脈三十二辨》、清·梅江村《脈鏡須知》等等各種脈學著作中,都有醫算脈法及七表八裡九道的五行分類及四時五行生剋脈法的記載。
  • 蕭吾通脈法(三)
    澀脈: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病蠶吃葉與滑脈相反,1心陽虛則胸陽不振,塞阻心脈則血瘀絡道失和,出現胸悶心痛時左寸脈多澀而有力;若左寸脈澀而無力
  • 四脈六脈八脈十脈(臨床脈法)
    脈沉而數,為內有熱邪;脈沉而遲,為內有寒邪;脈沉而滑,為內有痰飲;脈沉而無力,為陽虛氣陷;脈沉而有力,為積滯寒凝;脈沉而緊,陰寒冷痛;脈沉而弦,痰飲壅塞;脈沉而緩,內有寒溼;脈沉而澀血虛氣滯;脈沉而微,陽弱氣虛。
  • 診脈達變 | 說說「神奇」的脈法
    切脈以有神無神辨吉兇李東垣曰:「不病之脈,不求其神,神無不在。有病之脈則當求其神之有無。」脈法曰:「脈中有力,即為有神。」「有力」二字,最當細心體察。治法當以涼藥透達為主,忌用辛溫熱藥。二、脈極大而無力,須防陽氣浮散於外臨證遇到脈極粗大,重按無力,面色蒼白,頭部有汗,往往是陽氣浮散於外的虛證,此等證候雖有外感,亦忌表散,須當急進納氣固本之方法,以救暴脫(即休克)。
  • 荷心.能量流瑜伽的調息術【太陽脈貫穿法】
    在能量流中,調息的方式有多種,但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貫穿左右脈,淨化中脈,喚醒拙火,幫助啟動靈性能量,以維持身體與心靈,物質與靈性之間的平衡。    對於大多數的人而言,意識往往是向外的,各種競爭與攀比,外求與索取,執著與妄想,抱怨與憤怒,長此以往,導致身心受苦,左右脈能量失衡。
  • 脈法大禮:中醫脈法四言真訣(附:十二部簡易診脈法)脈診
    沉脈法地,近於筋骨,深深在下,沉極為伏;有力為牢,實大弦長;牢甚則實,幅幅而強;無力為弱,柔小如綿;弱甚則細,如珠絲然。遲脈屬陰,一息三至,小駛於遲,緩不及四,二損一敗,病不可治,兩息奪精,脈已無氣。小兒之脈,七至為平,更察色證,與虎口紋。附:十二部簡易診脈法        古人發明的診脈法以三個手指確定病情是非常科學的,它實際是一種經絡信息的診斷法。古人講「醫生不懂經絡,開方動手便錯」,一針見血地說明了診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八綱脈與正常脈的理解
    其實不然,切脈要學也容易,熟悉了上面幾條,對脈象有大體地了解,下面需要進一步明白「八綱脈」,即浮、沉;遲、數;虛、實;滑、澀。此八脈為脈象基本綱領,必須要熟練掌握。 浮沉是從脈位而論,是居於皮膚表層,還是居於裡層,即臨床診斷上說的輕取還是沉取,切脈時輕輕搭上即得為浮;重按始得為沉。
  • 四聖心源脈法解,此篇帶【原文】和【翻譯】
    關,是陰陽的關門,陰氣自此升而為寸脈,陽氣自此降而為尺脈,閉合與開啟的權力在這裡,素叫做關。 [原文]陽盛則寸浮,陰盛則尺沉。陰盛於裡,陽盛於表。「仲景脈法」:浮為在表,沉為在裡,一定之法也。然浮沉可以觀表裡,不可以定陰陽。三難:關以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此陰乘之脈也。
  • 殘缺版:脈法三字心法!(缺二脈)
    二、沉脈(一)脈學三字訣脈象歌脈來沉,筋下行,舉不足,按須深。主病歌沉主裡,水蓄停,平人脈,冬季應;虛與氣,無力沉,沉有力,積寒並。主病歌虛脈證,陰虛病,精血少,骨中蒸;虛脈見,署傷身,自汗出,或怔忡。
  • 傷寒論注:平脈法正誤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裡也;「脈來大去小」〔脈來頭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小者為陰盛」〔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小者為陽盛」〔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 中脈 左脈 右脈與修行的秘密
    修行人尤其懂得密法的人,首先要打通中脈,中脈一通,其它四個脈的能量就會倒匯到中脈中,激發我們的無位真人。性靈一旦具備了能量,就開始潛龍飛天,利見大人。潛龍飛天在沒有到丹田之前是龍困淺灘勿用,這是《易經》裡的話,《易經》裡的話就是修行的。淺灘勿用,雖然是一條龍,但是困在淺灘上,不要輕易發力,因為力量不夠,不能發力,要儲存力量。
  • 黃元御版《黃帝內經.素問》之脈法
    黃元御版《黃帝內經.素問》之脈法卷二經脈別論餘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
  • 港漫《天子傳奇》九陰易脈法不可小看的神功,練成功力倍升
    但卻是一套武功可能沒多少人注意到的,就是《九陰易脈法 》。這一套武功,有點似金庸武俠裡的九陰真經,以內力修煉和自我恢復為主的功夫,功夫招式基本是沒有的,所以在漫畫中,並沒有看到有人用此套武功來打鬥。《九陰易脈法 》的知名度就不了不了知了。
  • 中脈 左脈 右脈與修行的關係——釋法界法師開示
    同時運用左右脈的人,就能體現出內向和外向兩種性格,就是內向和外向兼備,也就是具備兩種氣質的人,就是繼承了兩種能量,可能是通過後天打開了另外一個通道,比如先天是左脈,右脈是通過後天勤勞勤奮打開了,這種人心性非常穩定豁達,但是不屬於中脈,只能說是兩種性格兼備的,這種人在社會上不多。
  • 每天學針灸 | 帶脈,陰蹻脈,陽蹻脈,陰維脈,陽維脈
    那蹻脈呢?陰緩而陽急, 什麼叫陰緩陽急,陽蹻脈在外面,當腳向外翻,陰蹻松下來,陽蹻在這邊繃緊,使這腳掌向 外翻過來,這是中風。有人腳是外入或內入,也是蹻脈的問題。這個蹻脈,它橫跨在膽經跟膀胱經的交接上,一路到背後,再到頭部去。所以,病人跟 你陳述:「我腳痛」,問:「痛哪邊,你指給我看」。他會指一條線上去,你會奇怪,這是膽經 的風市,後面是膀胱經,就痛在中間。
  • 人人都能摸脈驗孕,只需學了這三招
    三黃湯今天推薦的脈法超級簡單,通過摸脈可以判斷是否懷孕,準確率百分之九十以上,學了這三招後您也可以摸脈驗孕啦
  • 診 脈(乾貨)
    ②、與脈搏頻率與節律相關的脈象有8種: 脈率——數脈、疾脈、遲脈、緩脈 脈律——促脈、結脈、代脈、散脈5、五察脈形視(音)頻課程  什麼是「五察脈形」?現解釋如下: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測後,即可區別23種脈象,餘下的便是以脈形為主要特徵的4種脈象,它們是:洪、滑、澀、緊。②、除洪脈獨特外,滑與澀相對而言,緊脈與澀脈相對區別。
  • 一文讀懂二十八脈,再也不用擔心把不準脈了!
    那麼,脈診需要怎麼學?首先要了解脈位,其次就是脈象,而脈象是整個脈學中最難學的,再次就是脈之主病。而今天這篇文章,就是專門教您學習脈診的,勸君一睹,必有奇觀。浮脈大凡浮脈主表、主風。寸脈浮,上焦之風,多表證;關脈浮,風在肝脾;尺脈浮,風在腎與大小腸腑。
  • 【臨證】肩痺:久治不愈有四法,平脈辨證是抓手
    肩痺:久治不愈有四法,平脈辨證是抓手在臨床使用葛根湯時,我的經驗主要以右寸浮弦緊為主要抓手,若右寸弱則以補中益氣湯;若右寸浮,沉取無力,則以麻黃附子細辛湯作為抓手。肩周炎屬中醫「肩痺」範疇,多見於中年以上的患者,故有「五十肩」之稱。餘在多年臨床中總結出肩痺的辨證要點,即風、寒、痰三邪互結。
  • 日與夜的循環 - 左右脈風息變化
    在哈達瑜伽 Haṭha Yoga हठ योग 一詞裡,ha ह 是右脈、太陽脈 पिङ्गला नाडी 的音根;而 ṭha ठ 代表左脈、月亮脈 इडा नाडी 的音根。 太陽屬性代表顯性層面,就是可以被感官系統感知的物質身體和呼吸狀態;月亮屬性代表隱性層面,就是無形無相的內在微細的精神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