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建設「紅色驛站」172個,建成黨群服務中心2000多個;全市註冊志願者近78萬人、服務時長超2300萬個小時;建成智慧平安小區566個,建成並運行各級綜治中心2092個……這些,是江西省南昌市域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社會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的生動縮影。
5月29日,江西省南昌市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期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自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南昌結合市域特點,確定「昌治久安」工作體系,市域社會治理「南昌實踐」不斷探索前行,並取得階段性工作成效。
黨建領安社會協安
黨建領安怎麼做?打造南昌「紅色治理」品牌!
南昌以「洪城紅」黨建引領工程為抓手,創新建設「紅色驛站」172個,建成黨群服務中心2000多個,打造黨性教育示範基地10個、重點基地125個、基層基地816個,「紅色治理」品牌初顯。
社會協安如何創新,才能更好地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治理局面?
南昌市青雲譜區徐家坊街道開發「小叮噹」微信公眾平臺,讓所有居民成為「管理員」,共同關注身邊的治安狀況,讓群眾「唱主角」。
群眾利用「小叮噹」微信公眾平臺反映身邊問題
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的「季藝力」志願服務團、安義縣綜治哨兵等,南昌的老百姓一提起,都會豎大拇指。越來越多的群眾自治組織活躍在南昌城鄉,近78萬名平安志願者隊伍既是鄰裡互助員、文明勸導員,又是民情收集員、安全巡防員,還是平安宣傳員、糾紛調解員,他們活躍在群眾身邊,解開一個又一個基層複雜難解的「結」。
與此同時,德育潤安厚植了市域社會治理的底蘊。據統計,全市「三風」活動持續深入開展,湧現了「三風」榜樣人物90人,「中國好人榜」77人;南昌市見義勇為基金會運行逐步規範化,見義勇為行為獎勵保護工作步入正軌;城鄉社區村落普遍對村規民約進行了修訂完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石的德治體系得到不斷健全。
解紛促安科技智安
完善解紛促安制度、強化科技智安投入、大力進行改革興安,是南昌市「昌治久安」的內容之一。
健全矛盾糾紛多元調解機制,深化綜治中心實體化運行,是解紛促安的有效手段。近年來,南昌深耕基層治理「網格」,如今,貫通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的2092個綜治中心已投入使用,數萬名專兼職網格員如同一個個觸角,發現、分析、解決、核實反饋問題,構建起一張高效便捷、事事有著落的基層治理網。
科技智安,則讓市域社會治理變得「很潮很智能」。藉助已有的攝像頭進行全天候監控,對出店經營、遊商經營等違規行為進行智能識別,發出提示,促商家整改,供城管精準執法。目前,全市已經建成智慧平安小區566個。從治安到「智安」,不止是稱呼的改變。
群眾出示「昌通碼」通行
改革興安,則進一步推動了治理體制機製革新,帶動了治理水平提升。市綜治中心信息平臺改造提升;「智慧禁捕」做法得到省委深改辦充分肯定;自主研發的反詐考試系統獲國家版權證書,被公安部、江西省公安廳宣傳推廣。南昌不斷借力「網際網路+」,豐富社會治理的內涵。昌通碼「一碼」通行,既確保了安全防控,又保障群眾通行和復工復產順暢。小小二維碼彰顯了治理功夫,成為南昌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總體戰的一大「戰術」。
法治固安強本築安
南昌通過法治固安,營造了優質的社會治理法治環境;通過底線守安,來確保社會面長期穩定;通過強本築安,夯實了社會治理基層基礎。
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已培養「法律明白人」53萬餘名,引導農民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打造了市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南昌地區醫患糾紛調處中心、南昌市法治文化公園、市檢察機關領導幹部兼任中小學「法治副校長」項目等一批彰顯法治精神、體現南昌特色的亮點品牌,以法治方式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得到有益探索。其中,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評選為「全國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先進單位」;東湖區「三環式」法治宣傳教育模式在司法部作經驗交流。
南昌市青山湖區人民法院
立治有體,施治有序。今年,《南昌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指標任務清單》《南昌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十大工程」實施方案》等文件相繼出臺。將全國、全省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任務109項基本要求進行細化分解,逐一落實到了12個縣區、63個重點部門和其他相關綜治責任單位。
在「昌治久安」工作體系的推動下,南昌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蹄疾而步穩,一個更加穩定、平安、和諧的南昌正向我們走來。
(新法制報陳俊奇熊偉健廖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