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這張圖麼?
圖上的主人公是袁小超。他是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建設指揮部工程技術部主任,一名援藏幹部。去年過年前,為了抓住冬季施工的「黃金期」,袁小超和同事們駐守工地。
持續不斷的暴風雪不斷延緩施工進度,能不能回家過年,大家心裡都沒底。提起家,這位硬漢忍不住潸然淚下。
→回!家!
今年10月底,袁小超結束兩年多的援藏,終於回家了。今年,他終於可以在家過上一個踏實的春節了。
隨著沿線變電站陸續帶電,他所為之奮鬥的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也將於今日投運!
這是繼青藏電力聯網、川藏電力聯網、藏中電力聯網工程3條「電力天路」之後,國家電網公司建成的又一項突破生命禁區、挑戰生存極限的世界超高海拔、超大難度的輸變電工程。
我國大陸地區最後一個地級行政區域將正式接入國家大電網
西藏將邁入主電網覆蓋全區7地市、所有縣(區)的統一電網新時代
即將開啟西藏自治區電力工業發展史上的嶄新篇章
工程總投資74億元,2019年9月開工建設。工程起於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多林220千伏變電站,止於阿里地區噶爾縣220千伏巴爾變電站,跨越西藏2個地市10個區縣。
這項迄今為止世界海拔最高、運距最遠、最具建設挑戰性的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創造很多奇蹟。
在世界屋脊的屋脊 解開難題中的難題
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的難,是寫在骨子裡的。
西藏阿里地區,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被稱作「世界屋脊的屋脊」。
在這裡,正常人稍微走快一點都可能氣喘籲籲、缺氧頭痛,渾身使不上力氣。電網工程建設是個實打實的體力活、技術活,不使力氣、不動腦筋,那是萬萬不行。
就是在這樣超高難度係數的環境下,工程建設者們完成了這道「奧林匹克競賽級別」的難題——
極限挑戰 讓不可能變為可能
自2019年9月,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正式開工建設,電網建設者們就開始了自己的「真人秀之旅」。
他們把上班這件普通事兒弄成了「極限挑戰」——
上班要攀巖、騎馬、滑索道,
鐵人三項技能get√
遇上大雪道路結冰,難度值直接max。
來一局「開箱挑戰」,
你的包裡可能是手機、鑰匙、口紅,
他們的則是沉甸甸的工具和氧氣瓶。
吸一口氧,他們還能再幹。
春夏秋冬四季,
他們一天就能經歷一遍。
這裡的天氣變幻莫測,
幹啥都要爭分奪秒。
你看到的是色彩斑斕的美景,
卻是他們必須克服的難題:
在沼澤地與時間搶工期。
一張「墨鏡定妝照」,
皮膚和墨鏡一樣黝黑。
風雪中,他們不是耍帥,
背後是滿滿辛酸。
別人送貨開著心愛的小摩託,
他們送貨要載重120噸,
顛簸5400千米,
幾乎橫穿整個中國。
單位包食宿,
但「飯桌」設在雪地,
「飯點」從不準時,
一會兒飯菜透心涼。
暴風雪來臨,
他們居住的簡易帳篷裡,
棉花被變成「雪花被」。
今年疫情期間工期延誤,
他們打著「飛的」
奔高原、趕工期。
奔跑吧,兄弟!
缺氧不缺精神、
艱苦不怕吃苦、
海拔高境界更高,
這種「老西藏精神」
深深影響著他們。
難,冬季沼澤地施工得用「巧」
首次在高海拔沼澤地施工使用螺旋錨——
螺旋錨像一個巨型螺釘,能夠在較小的基坑裡快速鑽進。它形成的土方量只有板式基礎的5%,綜合造價只有其六七成,還能減少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
給基坑的土蓋「棉被」、烤電暖氣——
2019年10月20日,工程進入全冬季施工作業階段。極寒天氣下,沼澤地形成凍土。這也正是基礎開挖、澆築及組立鐵塔的最好時期。在施工過程中,他們要給基坑的土保暖,防止下層凍土凍得太硬,第二天鑽子鑽不進去。
4月30日,隨著12BN094號鐵塔順利吊裝,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綿延500千米的120基沼澤地鐵塔全部組立完成。
累,後勤醫療保障得跟上
上塔前、作業後,讓白衣天使們檢查一下身體——
工程擁有三級醫療保障體系,包括16個一級醫療站、4個二級醫療站、3個地區醫院(西藏軍區總醫院、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阿里地區人民醫院)。此外,全線投入醫療保障人員近百名、配置救護車19輛、建設4座固定式高壓氧艙。
情況緊急也不怕,打開手機APP,按下「一鍵呼叫」——
參建人員在緊急情況下可通過醫療保障客戶端「一鍵呼叫」功能呼叫醫務人員。
工程全方位響應、多方聯動的應急醫療急救體系,確保了應急醫療「零時差」,讓全體參建人員醫療保障有了定心丸。
苦,物資運輸得「聰明」
電網建設,物資先行。在高原運輸大件,要特別小心。工程主變壓器專用運輸車輛加裝防衝撞記錄儀,運輸信息全過程管控。
千裡送萬噸物資,也要特別聰明。物資管控APP能管理分布在全國20個省份的134家物資供應單位,完成生產發運進度跟蹤、運輸信息GPS定位、物資交接驗收全過程。
即使上班開啟「極限挑戰」模式,他們依然創造了很多「世界之最」——
5月2日,在海拔5357米的嘉措拉山上,工程建設者歷時50多天組立完成4R053號鐵塔——世界海拔最高的500千伏輸電鐵塔。
在海拔4688米,工程建設者建成了世界海拔最高的220千伏變電站薩嘎變電站。
最強大腦 傳承創新基因
在挑戰極限之外,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建設者們也不斷開動「最強大腦」,讓創新基因在工程中「一站到底」。
01 設計創新
你看到的是一條條跨越山海的輸電線路——
背後其實運用了先進的「海拉瓦」技術,為線路的選線和變電站的選址提供信息化支持。
你看到的是高顏值的藏式變電站和羊頭塔型——
背後其實是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理念。在電網設計中融入民風民俗、自然環境、宗教文化等元素,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是目前全國運用景觀塔最多的超高壓工程。
你看到的是鐵塔上的5G標識——
背後其實是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理念,在沿線鐵塔上預留通信裝置和光纜芯資源等安裝接口。
02 管理創新
作為國家電網公司基建全過程數位化管理的試點工程之一,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推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模式,極大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採用三維數字施工圖設計,研發應用現場安全生產管控、物資供應管控、醫療後勤保障3個APP和指揮中心全過程信息化管理系統。
03 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上,工程建設者們也不甘落後,搞了幾個「首次」:
首次開展國內基於運行經驗的超高海拔架空輸電線路外絕緣配置值研究;
首次系統性開展富氧綜合環境設計研究,科學確定3000米以上不同海拔高度建設相應富氧系統的行業標準;
首次運用鉛炭電化學儲能系統作為變電站應急電源;
全線55%採用機械化施工,開發具有針對性的小型化、模塊化新型施工機具。
「最強大腦」加持,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滿滿科技範,建設者們身體力行,把論文寫在離太陽最近的地方。
電亮高原 連綴暖心一大片
科技的另一邊,是暖心。
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將給38萬農牧民帶來電氣化的新生活,助力藏族孩子們接受更現代化的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靠電力支撐。
在工程建設中,國網西藏電力對村內有務工需求的村民進行培訓,並安排到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上工作。
向沿途貧困村德夏村捐贈裝載機,用於河道清淤。
未來,牧民們不用冬天靠燒牛糞取暖、夜晚靠蠟燭照明。
「十三五」以來,援藏,國家電網還做了很多——
向西藏及涉藏州縣電網投資913億元
全面完成「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電網建設任務
做好西藏及涉藏州縣光伏扶貧電站併網服務
連續18年對口支援西藏措勤縣
向國網西藏電力注資90億元
在西藏及涉藏州縣累計招聘高校畢業生超過5500人
累計藏電外送清潔電能超過1100億千瓦時,帶動經濟效益超過600億元
……
10年來,西藏全社會用電量飛速增長
「電力天路」飛架世界屋脊,
昏黃油燈換成明亮電燈,
曾經的缺電之地煥發新顏。
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
是黨中央關心西藏人民的又一條
光明線、保障線、團結線、幸福線,
是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貫徹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治邊穩藏重要論述
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一項重大舉措。
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
架起一根線,富裕一條鏈。
更美更好新西藏,
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