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吃喝的同時還要提心弔膽地算計著自己的體重——累不累?但我們又會不會想到,實際上我們自己恰恰就是這些標準的「罪魁禍首」呢?
「胖子沒有前途!」
「你的人生被你的肥肉毀掉了!」
「你心靈再美,也就是個好心腸的胖子。就算你死了,也就是個死胖子。」
隨著夏天的到來,一條條奪人眼目的減肥語錄開始頻頻登上微博、微信、豆瓣等社交平臺的話題榜,在人群中引起廣泛熱議。「夏天再不減肥就晚啦!」儼然成為了大多數現代人在夏季生活中必須秉持的行動法則。
實際上不僅是夏天,這些多少帶有諷刺意味的減肥語錄一直以來都受到許多減肥者的強烈追捧,他們不但沒有把它看作是侮辱,反而將其視作一種鼓舞,並不分季節、不分晝夜地操持著自己的「減肥大計」。
讓人「瘦下來」的要求已經滲透到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散步時旁人強塞進手裡的瘦身減肥卡、電視裡不斷播放的「特效減肥藥」廣告、瀏覽網頁時突然出現的減肥APP下載連結……甚至當你和一幫朋友到飯店聚餐時,竟然也能在菜譜上清楚地看到每一道菜所含卡路裡的多少——本以為可以久違地放縱自己,暫時逃離「減肥」的束縛,沒想到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
在這個「以瘦為美」的現代社會,肥胖似乎隱隱被看作是罪惡的,受盡人們的貶斥和歧視。潮流教主小S曾有一句經典名言:「要麼瘦,要麼死。」「胖」作為一種「罪惡」,竟已經到了罪不容誅的地步。
那麼,難道就真的如同大多數人所想,「胖」是一種難以饒恕的「罪惡」嗎?
在《說文解字》中,「胖」被解釋為「半體肉也。一曰廣肉。從半從肉,半亦聲。普半切。」,這僅僅只是一個對人身體狀態的描述,不具有任何的褒貶色彩;
此外,在一些社會文化的認知中,脂肪還象徵著美麗和生育能力,「胖」是對女子的讚揚之辭,例如唐代時中國以胖為美、或是宋代蘇軾以「環肥燕瘦」來形容形態不同的女子各有各的美麗之處。
可是,這些關於「胖」的美好意義在現代社會中卻變得愈來愈難以尋跡,對胖的諷刺和對瘦的推崇,已然成為了現代社會的大勢所趨。
「胖」究竟是如何從一個中性(甚至帶有褒義)的詞語逐漸演變成為「惡」的代名詞的?胖的「罪惡」究竟是如何被一步一步建構起來的?這一過程背後其實蘊含著複雜的社會文化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利用BMI指數(即身體質量指數)來對肥胖或超重進行定義:
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等於或大於24時為超重,等於或大於28時為肥胖。肥胖已經被研究指明與一些高危性的併發症有直接關聯:它可能導致心臟病、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甚至還可能致癌,危害性不容小覷。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不難理解人們會將「胖」與「危險」、「風險」等詞相勾連在一起。
然而健康層面上的考慮仍然無法為現今人們對「減肥」的瘋狂追求做出充分的解釋。
我們常常可見這樣一種現象:一些BMI指數遠遠不及28的人卻時常陷入減肥的焦慮之中,他們在身體上不受健康問題的困擾,卻總是遭受著想像中「肥胖問題」的煩惱;BMI指數不再是他們判斷自身胖瘦的標準,與周圍人體態的對比與自我排序取而代之成為了判斷胖瘦的主要依據;對自我體型嚴格要求和約束成為了他們掌握和管理身體的新手段。
這一現象與人類學者西敏司對糖道德問題的考察不謀而合。西敏司曾經指出,人們不僅僅用「甜食會造成蛀齒」這個理由來反對吃糖,有關身體的道德感受更加深刻地影響著人們對食物的看法。
因而,「胖」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關乎身體健康與否的醫學概念,它被賦予了更多的價值意涵。
現代社會中,個人主義、浪漫主義與消費者主義三足鼎立,這三者被用以塑造「個性化」的新自我。但這種「個性化」實質上是以某個「特殊群體」為對照基礎的:人們傾向於加入某個「想像的群體」來證明自我的優越性。
也許是現代醫學的理論解釋、也許是某次偶發性的社會風潮,「胖」從某一個時間節點上開始作為「惡」的形象出現——不過這種「惡」的認知尚沒有成為社會的普遍趨勢。
這一形象出現以後,一些人開始主張拒絕肥胖、張揚「瘦」的美麗,並將這種做法視為展現自己的美麗與健康的手段,同時通過「節制與自律」在社會中獲得的認同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感;最後,通過消費行為,這一手段得以強化,並進一步地影響到了更廣泛的群體。
當然,社會中「想像的群體」不止一個,有「以瘦為美」的群體,也自然會有「以胖為美」的群體,前者對後者的絕對打壓是通過「誇耀」的手段得以實現的。
有學者提出,人們區別「我群」與「他群」的最主要方式就是通過「誇耀自己」來獲得比較上的優勢。
於是,拒斥肥胖、追求纖瘦的道德一旦形成,居於這一想像群體的人便會以各種手段誇耀自身,對本就處於弱勢的對立群體進行打壓,並且通過消費的方式加以強化,如大量銷售低脂食品、在廣告中宣傳低卡路裡的概念等等,「從社會本身抽離出來的道德」從而成為了新的消費品。
在「想像的群體」裡,胖的定義如何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拒斥肥胖可以讓人獲得的群體認同和心理滿足感,以及由此帶來的新的消費行為。這裡的「胖」已經不再是一個醫學意義上的形容詞,而是通過對比和認知建立起來的概念,帶有相當強的主觀性。
獎懲制度是社會規則運行的基本手段之一,而「獎勵減肥、懲罰肥胖」已然成為了現代社會最尋常不過的行事定則。通過獎勵與懲罰的推拉關係,「胖」與「惡」、「瘦」與「善」之間的兩級分化被進一步加大。
我們常常能在微博或是朋友圈裡看到「減肥成功,減肥前後照片對比!」一類的文章,作者由此可以獲得大量的轉發和點讚,這直接反應出社會「以瘦為美」的審美觀下對減肥行為的褒獎。
減肥等於美麗、等於有毅力、等於成功、等於樂觀向上的人生追求……減肥成功所獲得的不止是體型上的變化,更是心理上極大的滿足和認同;
而在社交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對減肥的褒獎通過大眾媒體的傳播被成百上千倍地擴大化了,成功者因此獲得的也是幾倍於過去的心理滿足感。這不得不說是「瘦」對人們的一股強大的拉力。
如果說減肥後獲得獎勵是一股拉力,使得人們想要從「胖」的一級走向「瘦」的一級,那麼對肥胖的懲罰則是一股更加強大的推力,使得那些試圖保持自己原有訴求的人被用力地推向了遠離「胖」的一端。
胖的「罪惡」早已不僅只存在於價值觀念的判斷之中,這種「罪惡」以新的消費品的形式參與進了市場的循環,在這個被修正過的消費市場之中,「胖」就是被市場所懲罰和拋棄的一類。
相信不少人都曾有在淘寶網店買衣服的經歷,也都知道店家會在商品信息描述中加入模特試穿的圖片以為顧客展示衣服的上身效果。只要你多逛過幾家店,就不難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幾乎所有試穿模特的身材都十分纖瘦。
也就是說,比起平均體型或是較胖的體型,絕大部分店主都認為「瘦」對顧客更具有吸引力也更有商業價值。胖的人想要知道自己的體型穿上衣服以後會有什麼效果,就只剩下了直接購買一條路。
但是,網絡服裝市場對「胖」的拒斥還不僅於此。體型較胖的人買到不合適的衣物已是習以為常,顧客返圖和模特試穿的巨大反差甚至成為了一個「梗」被眾人傳笑;而有些店家甚至根本就沒有大於L號的尺碼售賣。
難道胖人就沒有好看的衣服穿了嗎?就網絡服裝市場而言,還真就如此。小尺碼是時尚潮流,大尺碼只供「湊數」——「胖」作為一種「惡」被市場所拒絕,胖的人也因此不配擁有美麗的衣服;想要買到合心意的衣服,似乎只剩下了一個辦法:減肥。
當然,不止是網絡服裝市場,在日常生活中也頻頻可見對「胖」的拒斥行為:小到路人投來的白眼,大到來自職場、來自家庭的諷刺和歧視。社會通過對胖人得到尊重的人身權利和機會平等的平等權利的剝奪實現了對「胖」的懲罰。
總而言之,在現代社會,「胖」已經遠不止是一個由單一的體質指數所規定的生理概念,而逐漸成為一個由個體、群體與社會所共同決定的比較性的主觀概念,胖的「罪惡」正是在這一過程中被一步步建構起來的。
有些時候,或許我們會煩惱和痛斥社會上「以瘦為美」的風潮,開心吃喝的同時還要提心弔膽地算計著自己的體重——累不累?但我們又會不會想到,實際上我們自己恰恰就是這些標準的「罪魁禍首」呢?
(編輯郵箱:shgcggkj@126.com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