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的內容裡(沒有認真讀的快去讀,去,快去),我們提到了一個名詞:世界咖啡三角杯測大賽 (World Cup Tasters Championship)。
(圖片攝於上海,2016世界咖啡三角杯測大賽現場)
大家都知道,在那高貴富有光芒的紅酒世界裡,有一個特殊的職業 – 品酒師。他們憑著自己的感官去評測不同紅酒的風味和口感。
那麼在咖啡的世界裡,也需要這樣的「舌頭」。 自然而然,World Coffee Events (世界咖啡活動組織)就創辦了這麼一項比賽,看看誰的舌頭更快、更準。對於大眾來說,或許所有的咖啡幾乎都是一樣的味道 – 咖啡味。但是這些專業咖啡從業人員的感官很靈敏呢!這些人通常都是咖啡烘焙師,或咖啡生豆採購商,平時每天都需要通過杯測來做出品的品控。
接下來用大白話簡單介紹比賽規則:
1. 每一位參賽選手面前有8組咖啡,每一組是3碗(專用杯測碗)
2. 其中2碗是一樣的,選手要喝出不一樣的那碗。
3. 每一組,選手必須至少喝到其中的兩碗。(其實一些厲害的選手用鼻子就可以聞出不一樣的那碗,但是規則規定必須要喝)
4. 8組咖啡正確選中了最多的選手獲勝。
5. 如果兩位選手選中數量相同,那麼用時更短的那位贏了!
(圖片攝於上海,2016世界咖啡三角杯測大賽現場)
其實,以上都不是今天要說的重點。每一次辦一場世界級的杯測比賽,有來自那麼多國家的選手,要喝那麼多杯咖啡,總要有人來烘這些比賽用的豆子吧?而且這些豆子應該也不是隨隨便便烘的吧?當然!
是誰來烘呢?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今年3月的世界咖啡三角杯測大賽的前夕,幕後「黑」手幸運地像跟屁蟲一樣蹲在烘焙師「胡老頭」的旁邊(黑手無處不在),跟拍了一部分比賽豆的烘焙過程。現在過了敏感期,把背後烘焙的過程拿出來分享給大家。
(當時蹲在旁邊照的)
「胡老頭」,胡元正,來自寶島臺灣,在咖啡的行業裡很有名氣。是多年的各大咖啡界賽事的國際評委,外形主打雙肩包和運動鞋,全部都是功能性超強。
(攝於廈門)
研究植物學出身,半路出家研究咖啡。從咖啡種植到咖啡烘焙,再到咖啡萃取,樣樣精通。
(攝於烘焙現場)
目前在臺北有家咖啡店/烘焙工作室,咖啡店的性質就是屬於那種只賣手衝、濃縮和美式,就是不加奶。工作室的名字叫Taster's Coffee 饕選咖啡,可查到公眾號 (那個「饕」字,幕後「黑」手的初二中文學歷就乾脆沒能念出來)。在這裡,每個人的腦子裡都不斷產生著有趣的事。
(Taster's Coffee logo, 設於上海2016世界咖啡三角杯測大賽現場)
(臺北的饕選咖啡工作室中有一面神奇的黑板牆,上面永遠寫著「天文數字」)
今年的World Cup Tasters Championship,一共有26支由贊助商提供的豆子,全部來自不同產區。
三角杯測比賽豆烘焙基要求:
1. 比賽前14天內烘焙
2. 烘焙色值(Agtron)在55-70之間
3. 比賽對豆子的處理方式(日曬、水洗或蜜處理)沒有特殊規定。
烘焙杯測比賽豆的難點:
1. 保留每一支豆子的特性和特點。
2. 分配難度高低組合
補充說明:一般來說,初賽難度比較低,也就是說比較容易辨識差異。
舉例說明差異性:比如巴西同一產區、相同處理法、只是來自不同莊 園,就有可能風味很接近。而巴西日曬處理與埃塞水洗處理就會差異很大。
3. 避免瑕疵烘焙,也就是避免烘得太快、太慢、太深、太淺、太熱或太冷
4. 統一性
(胡老頭當時的烘焙記錄,攝於臺灣)
(讓你看得更清楚一點,記錄包括豆子名稱,烘焙時間、溫度記錄,公斤數,agtron值,等;攝於臺灣)
烘焙流程:
烘焙設備:Diedrich 戴奇 5kg
1. 讀豆子:胡老頭常說在把咖啡豆倒進鍋裡之前,你要先讀它,讀懂它。讀什麼呢?咖啡生豆的顏色、大小、密度、含水率、等。
2. 樣品烘焙:這個環節的目的是找到一個烘焙設置標準 (initial roasting setting),包括測每一支樣品的Agtron值,盡最大可能達到統一。
(測試Agtron色值,圖片攝於烘焙場地)
3. 杯測所有的烘焙樣品。
4. 根據杯測的結果找搭配組合:每一輪是8組,每組是2支不同的咖啡豆,所以每一輪需要烘16支不同的豆子。
(攝於臺北)
好啦,就是這樣啦!分享完畢!最想說的是,做何事都要認真仔細,尤其是咖啡烘焙,每一次的詳細記錄很重要!!在此特別感謝胡老頭的無私分享,允許黑,允許拍,允許問白痴問題!
(攝於臺北)
今日沒有篇尾的廢話,只有求關注的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