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趙佶《聽琴圖》—承具、桌、椅 故宮博物院藏
在今天,垂足坐在椅子上非常普遍,這幾乎成了一個無意識的動作,但從簡單的動作到普遍的生活習慣,卻經歷了幾百年的沉澱。我們習以為常的坐姿背後,蘊含了巨大的生活習慣和生活家具的演變歷史。
01
史前和漢代:
跽坐的時代,低矮型家具盛行
漢陽陵出土彩繪跽坐拱手俑
新石器時代目前所見最早、最原始的成型家具是「席」。甲骨文中也有「席」字。蓆子和古人的關係非常緊密,人們兩膝著地,小腿貼席,臀部坐在小腿及腳跟上,「席」地而坐。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蓆子的使用就變得相對講究。人們在使用的蓆子下墊一張更大、更粗糙的蓆子——「筵」,用於保護坐墊的整潔。我們所說的「筵席」最早就是這樣來的。
從漢代的墓室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貴族的宴會情況——兩排貴族坐在蓆子上觀看舞蹈表演。這裡還值得注意的是,宴會上非常講究禮儀。
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壁畫 靠前而坐的宴飲賓客
從商周到兩漢時期,貴族採用的是分食制;貴族們的坐姿禮儀也非常繁雜,歷史上有很多相關記載,有的坐姿禮儀甚至沿用到了今天。
總的來說,從史前到漢代,人們以席地坐為起居方式,因此家具均屬低矮型,由於漢代漆器成就很高,也形成了彩漆的家具體系。
02
魏晉到隋唐:
跽坐向垂足坐過渡,新式高型家具發展
唐周昉《宮樂圖》中圍桌享用著清茶和美酒樂女坐姿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的北方遊牧民族來到中原地區定居,由此,也帶來了他們「垂足坐」的習慣。
為什麼北方遊牧民族會有」垂足坐「的習慣?
經過大量研究,我們大概可以推斷,在長期且漫長的放牧過程裡,人們如果一直站著就會非常辛苦,於是很自然就會有坐著的需求。但是直接席地而坐,草原上的草會擋住放牧者的視野,找一個東西墊高一點坐才更滿足休息和放牧的需求。於是,這樣的坐姿隨著牧民們的南下而逐漸普及開來。
由於跽坐對身體是一種束縛,不太符合人體自然的習慣,再隨著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變化,這種方式就逐漸開始被更舒適的垂足坐而替代。但這個變化是非常緩慢的。總的來說,我們能明顯看得出,這是一個跽坐向垂足坐過渡的時代。
魏晉與隋唐的家具與生活
五代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不但在美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中國家具史上也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真實地反映了五代貴族家庭的家具樣式及其使用方式。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畫中韓熙載的坐姿是盤腿而坐,是跽坐中一種很隨意的坐法,在佛教裡也可以稱為「如意坐」。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畫中的琵琶女彈奏時坐是坐墩,它是造型近似木腔鼓的坐具,因其墩面常覆蓋一層絲織物,又名繡墩,也稱鼓墩。而其他人坐在椅子上,可以看出與我們今天的坐姿習慣非常類似了。
這一時期傳統的席地起居習俗逐漸被垂足高坐取代,為適應生活的需要,家具形體出現了由低向高發展的趨勢,最後形成新式高足家具的完整組合。中國的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家具相互影響,共同發生改變。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家具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時期。
03
宋元明清:
垂足坐普及,家具風格逐漸發展成熟
宋朝時,垂足坐姿已普及到民間,高型家具得到普遍發展。
宋代經濟繁榮,達官貴人營造府邸和建造園林成風,促進了與之配套的家具業的繁榮興旺,為明清家具進入藝術高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宋代是我國家具史上承上啟下的時期。
南宋佚名 《槐蔭消夏圖》 榻和平頭案 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立國時間短暫,在家具品類和製作上主要沿襲宋代風格。
明代,中國古代家具進入了完備、成熟時期,形成了獨特風格——造型簡煉、線條流暢,結構穩定,沒有過多的裝飾。
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從盛產高級木材的南洋諸國(現東南亞)運回了大量的花梨、紫檀等優質家具原材料,隨著從此南洋諸國和中國來往密切,明中期以後,以花梨、紫檀等木材製作的家具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由於明代家具用材多為堅固耐久的硬木,所以遺留於今天的珍品,為數不少,並且大多都是明代宮廷的家具。
明代有一大批文化名人,他們對家具領域的介入,也讓家具的風格逐漸變得高雅而具有審美情趣。
明 紫檀扇面形南官帽椅
明 黃花梨透雕靠背圈椅
明 黃花梨木圓後背交椅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明代以來傳統的木作技術和豐富的木材資源,為清式家具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清朝黃金時代的乾隆時期,家具生產達到了高峰,留下了大量的傳世珍品。
相比於明代家具,這些家具是多種工藝結合的結果,充分展示了盛世的國勢與民風。這些盛世家具風格,與前代截然不同,代表著清代的主流,被後世稱為「清式風格」。
清 紫檀有束腰委角坐屜方凳
清 紫檀雕雲龍紋寶座
清 紫檀木雕雲紋帶託泥長方凳
清 紅木金漆嵌象牙寶座
明清家具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傳統家具的主流。垂足坐姿也形成了穩定的生活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