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如今幾乎人人都有微信朋友圈,每天在朋友圈裡分享自己或真或假的日常生活,藉此獲得朋友們的點讚和吹捧,譏笑和不屑。
老祖宗說: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不是熱衷於發圈的當事人,並不能切實體會他人的快樂。
我個人作為一個不常發朋友圈的人,以及通過我對身邊不愛發朋友圈朋友的採訪,發現不願意發朋友圈的人,通常都有這幾個性格特徵,大體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專注於自我生活
《失樂園》裡說:「心靈自主,天堂地獄皆其定。」每個人眼裡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佛看誰都是佛,鬼看誰都是鬼,一個人若能主宰自己的內心,便能主宰自己的人生。
所以,專注於自己生活的人,不願意花費過多的時間,展示給別人看自己的生活是什麼樣,他們更注重自己當下的感受。朋友圈裡華麗的照片,不如手摸鍋碗瓢盆來的心安。
第二類:不喜歡包裝
包裝這個詞廣泛應用於商業,一顆白菜放在菜市場1塊錢一斤,包一層保鮮膜放在超市的冰櫃裡就能變成5塊錢一斤。
白菜還是那個白菜,只是多了一些包裝,價值就隨之上升,但依然有人願意為此買單,因為這種形式滿足了他們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朋友圈人設也是相同的道理,很多人的生活狀態、外貌穿搭都通過鏡頭框顯得格外精緻。但這種精緻只是一種假象、一種作秀罷了。
不相熟的人會對你投來羨慕的眼光,但知曉你有幾斤幾兩的人,指不定在屏幕那端做出什麼表情。
第三類:想太多
有一種人,她們做什麼事情都一定會想別人怎麼看,想來想去,就把精心編排的那些字刪掉了。擔心這個多想,那個多想,索性不發了圖個清靜。
第四類:單純的懶
眾所周知,朋友圈精緻的圖片、華麗的文案都不是信手拈來,是當事人苦思冥想出來的,這必然會花費很多時間,有些人嫌麻煩,所以乾脆不發。
以上四種,前兩種屬於積極的懈怠,後兩種則屬於消極的懈怠。從生活質量、內心感受上來說,當然是前兩種類型的人,生活得更加愜意。
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應該怎麼度過,時間精力應該集中在什麼方向都很明確,他們有被看見的渠道,有值得信任的人,所以他們很滿足、很幸福。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人都希望被看見,這和自戀需求一樣,是一種極為根本的需求。」
對當下很多人來說,網絡平臺、朋友圈是他們被看見的渠道,所以極盡所能展示完美的自己,哪怕那個完美的自己是虛假的,只要能被看見就行。
心理學上認為,幼童會通過身邊人的讚譽和肯定從而獲得自尊、自信和價值感。
頻繁在朋友圈活躍的人,大概率內心有很深的缺失,他們在童年的時候沒有得到應該得到的認可和讚許,成年後就會一直追逐這種認可,有時候自己可能都沒有意識到。
但顯而易見,這種方式並不是最有效最科學的,那些能讓內心安靜的事物,需要用心感受,深入到內部去體察,僅僅用眼睛和形式是看不見的。
大部分活躍在朋友圈或者網絡平臺的人,內心都比較焦慮,因為他們看到的東西太多了,分不清楚哪些才能夠讓自己獲得人生質感。
《一代宗師》裡形容習武的三個境界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一個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誰,不要在任何形式裡迷失自己,明白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奇蹟,別人的評價不能決定你的價值。
如果你是一個內心迷失的人,可以試著先從自己開始,試著接納、正視自己。當你有愛自己的底氣時,發不發朋友圈,都不再重要。
- The End -作者 | 湯靡達參考資料:Maslow, A. H., & Frager, R.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Delhi: Pearso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