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1萬塊,和現在的1萬塊,在實際價值上千差萬別。30年前有1萬塊都是有錢人了,而現在非常不顯眼。錢變毛了,為什麼?
很多人會說是通貨膨脹引起的。甚至會想起國民黨當年的金元券。認為是印錢引起了通貨膨脹,所以錢縮水了(但有時印錢是對的,想了解,可參考我的疫情下為什麼要印錢。)。我不否認通貨膨脹導致錢會縮水。但本篇文章要說的是,即使沒有通貨膨脹,錢一樣也會縮水。
一個例子。比如說,我30年前賺了1萬塊。但我比較勤儉節約。我克制住了,買車買房等買買的衝動。但是我的一個朋友,因為做生意想使用我的這一萬塊。那麼我是不是要收利息?因為賺錢就是為了花,忍住現在不花也是為了以後花。可是我忍住不花,朋友卻不需忍耐,借了我的錢可以馬上花。那是不是應該給我的資金一些補償,利息就是換取我現在不花而給他花的權利。很好理解吧。這就是金錢,很自然的就會產生利息的原因。金錢是具有時間因素的。理論上來說金錢的數額也會隨著時間流逝,以利息的速率慢慢變大。如果時間過去了,以前的數額原封不動。那錢其實就是縮水了。所以借錢要給利息,這是天經地義,不給那就是要白佔便宜。親戚之間借錢只還本金,不給利息,那是親戚之間的一種親情的補貼。錢的時間價值,是錢會不會縮水的根本原因。
錢的實際利息影響因素。除了上述兩個原因。還有一個原素是風險貼水。這其實也很好理解。比如我們借錢給銀行。跟我們借錢給p2p公司。利息顯然不一樣,而且差別很大。對於銀行的信用等級和p2p公司的信用等級差別同樣很大。銀行倒閉的可能性很小,p2p公司可能隨時垮臺。銀行的利息雖少,但可以穩定收到。p2p公司,確可能因為放出的貸款收不回來而垮臺跑路。
有了利息是存在。錢就會持續的隨著時間而增長。如果該增長而沒有增長,那就是縮水啦。所以我們應該理財,也不能不理財,不增值也起碼保值。不能做到保值也起碼縮水的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