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返璞歸真與服飾美

2020-12-11 翟姚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這是清代服飾美學思想中表現出現來的又一特徵,現代美學理論認為,美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自身價值的某種肯定和發現。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之所以欣賞某些事物,把它們稱之為美,從根本上說,就在於從這些事物中體會到了一種能證明人的本質力量,顯示人的聰明才智的東西。它們以物的形式表現出來,既可以給人以某種物質利益,同時也可以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快慰,形成樸素的審美感受。

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對事物功利色彩的關注會逐漸地淡化,而開始關注事物的文化內涵,在這一過程中積澱為能被各個時代接受,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審美觀念。可以說,清代出現的以反璞歸真為內容的服飾美學觀念,就是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的積澱中逐漸形成的。如果將山頂洞人的骨針視為最早的縫紉技術,那麼,「婦人不織,禽獸之皮是衣也」則屬於人類最早的服飾現象。「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之乾坤」,是說早期人類所以分出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出於對自然天地的崇拜與模仿。

清代服飾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以五彩章施於五色作服」,是說最早出現在服裝上的色彩圖案也是出於人們對天地萬物觀察的結果。這些古老的文字記載告訴我們,早期服裝的用料、色彩、裝飾紋樣無一不出自於大自然。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和人類的產生一樣,服飾從一開始就是從大自然中孕育培植出來的。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毫無選擇。從最初的獸皮到後來的絲麻之物,從最初的貝殼骨頭到接下來花草蟲魚,反映著人類社會從狩獵到農耕的基本歷史過程,也反映著人類徵服自然,利用自然範圍的不斷擴大。只有那些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經過人們的辛勤勞作而得到的自然對象,才會在給人們以物質利益的滿足之後,喚起人們勞動之後的自豪與快慰,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成為人們顯示自身智慧和力量的象徵物而出現在服飾上。

早期服裝的用料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以倫理道德為中心的森嚴等級,使人們很難再像以前那樣無拘無束地全部按照自然的法則來創造服飾美,封建綱常把服飾變成了「辨等威,顯貴賤」的標誌,「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濃重的封建文化異化了服飾的美學價值,也異化著人與自然的關係。然而,不管那些所謂的真龍天子們為了維護一己江山製造出多少綱常制度,作為封建體制賴以生存的農業經濟卻仍然將人與自然緊緊地連接在一起,使得封建社會中的各個階段,對各種問題的解決都少不了對自然的依賴,湧現出各式各樣,千姿百態,極具自然美的服飾精品。

創造服飾美

清代是一個由不發達民族統治的封建帝國,落後的生活方式,使得這一民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比中原地區更多地表現出對大自然的依賴性。因此,這一時期服飾上表現出來的自然美,既具有與中原其他民族相通的一面,也表現出對自然美的獨到理解,形成了清代服飾返璞歸真的審美風格。這種特點首先表現在婦女的頭飾上,清代婦女的髮飾分為滿漢兩種,初期各自特點鮮明,後來相互影響借鑑,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形式上儘管還保持著各自特點,但是,在追求返璞歸真的自然美方面卻表現出極大的相似之處。此時的滿族婦女的頭飾也很有特色,據清人福格《聽雨叢讀》中記載:有鈿子之制,制同鳳冠,以鐵絲或藤為骨,以卑紗或線網冒之。前如鳳冠,施七翟,周以珠旒,長及於肩,後如覆箕,上穹下廣,垂及於肩,施五等等,又有常鈿子,則珠翠滿飾與半飾,不具珠旒。

創造服飾美

這是滿族貴婦們的專用髮飾,上面用得最多的是珠子和「翟」(一種長尾的鳥一引者注),儘管「制同鳳冠」,但是卻遠不及那些大量用金銀裝飾,顯得珠光寶氣的前代鳳冠華麗。這種高如牌樓的「 大拉翅」,是滿族婦女最為喜愛的,今天,從流傳下來的不少繪畫資料上,我們仍然能夠看到這種極具民族特色的首飾。但是,由於這種高髻除了造型奇特,並沒有過於繁雜的珠寶裝飾,從總體效果上看並不顯其耀眼奪目。加之髻上最突出的部分形如燕尾,主要部位都插有花朵,從總體效果上看,透露的仍然是一種美而不豔的自然氣息。受滿族婦女的頭式影響,漢族婦女也很喜歡以花飾頭。如蘇州地區風行一時的「元寶頭」,梳妝時將頭髮盤旋疊壓,然後翅起前後兩股,中間部分則加插簪釵,髻旁插以鮮花或珠花。由於梳妝簡便,自然純真,很受年輕姑娘們的喜愛。還有不少人乾脆將頭髮挽成自己喜愛的物品或花朵的樣子,不加修飾,自然天成,並且漸成風氣,形成「缽盂頭」、「荷花頭」、「牡丹頭」等較為著名的髮型。

滿族婦女

這些頭飾因形式酷似原物而得名,集中反映了服飾反映現實、崇尚自然的審美時尚,例如,「牡丹頭」關注的不是花形發臀,其編梳方法是將頭髮梳至頭頂,再用絲帶或發箍將其紮緊,然後將頭髮分成數股,每股再單獨上卷,卷至頭頂部位,再用髮簪挽住。頭髮少的婦女在梳這種髮型時還需適當摻人一些假髮,以擴大髮髻的面積。整個髮髻梳成之後,猶如一朵盛開的牡丹,每一股彎曲的捲髮,都像牡丹的一片花瓣,極富天然情趣。「缽盂頭」也叫「覆盂髻」,梳妝時將頭髮挽至頭頂,盤成一個圓髻,然後在髮根用絲帶系扎,因形狀像覆盂而得名,是一種老少婦女都很喜歡的髮式。除此之外,還有荷花頭,芙蓉頭,香瓜髻,蝴蝶髻,鮑魚醫等。人們在對自然事物的觀察中獲取審美靈感,然後再結合各自的喜好,將這些靈感在自己的頭飾上大膽實踐,創造出了既具有濃厚的自然美,又顯示出個性創造的種種髮型。

滿族婦女

除了在頭飾上追求返璞歸真的美學效果外,清代的服裝上也很注重運用自然界的事物或景物來裝飾。皇帝龍袍上的九條繡龍自不待說,那分布於四周的山、水、祥雲,儼然就是宇宙自然的一個縮影。最具特色的是清代宮廷貴族們穿的常服一鳳袍。以飛鳥的形象繪於衣裳是古已有之的事。宋明時期皇宮貴族們的禮服上往往遍繪翟鳥,既顯富貴,也很美麗。在清代,鳳鳥的圖案運用更為廣泛,題材也日漸增多,有龍鳳呈祥、彩鳳雙飛、丹鳳朝陽、鳳穿牡丹等,其中尤以「鳳穿牡丹」為貴。按照古代傳說,鳳為百鳥之王,牡丹為百花之王,同屬自然界的精華,丹鳳結合,象徵著美好,代表著吉祥,所以很受清代貴族婦女們的喜愛。

總之,清代的服飾美學思想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儘管建國初期的滿清統治者極力強化自己的民族服飾,試圖徹底改變漢民族舊有的服飾習慣以及審美取向,但是,文化上的徵服遠比武力上的戰勝要困難。從以武力推行「剃頭令」,到制定「十從十不從」的緩和政策;從康熙皇帝穿著漢服接受畫工的畫像,到自上而下有選擇地吸收漢族服飾美學思想中的某些因素,滿漢兩族的服飾文化也從最初的對立走向了融合。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服飾與人體之美
    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服飾美學思想也很重視實用性,但不是從與人為用,而是從與札為用的角度來關注服飾美醜的。中國傳統服飾在許多情況下,服飾的美醜往往不取決於服飾與人體的關係,而是取決於與統治者所制定的服制禮規以及與之相配合的傳統著裝觀念之間的關係。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 服飾就是我們民族追求美的具體化身,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個人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起了中華服飾的文化內涵和設計風格。」(日本服飾風格其源頭在中國,其服飾效果很多與中國有相似之處)。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少數民族服飾
    1990年,在中國雲南,組建了一個少數民族服飾表演團,演出轟動一時。據說僅僅展示雲南省境內各民族的服飾,就有1200多種。以此推斷,多民族共同生活的中華大地又有多少種類的服飾? 有一首歌這樣唱道:「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但從實際情況上看,由於各少數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即使在同一民族中,因居住地域或支系不同,服飾習俗上不盡相同,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容肯定也有差別。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民俗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2000年6月、7月間,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舉行了中國服飾藝術博覽會,其主旨就在於充分展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由此次博覽會可以看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是異彩紛呈、博大精深的,它們所反映出的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值得人們反覆玩味的。本次展示表明,每個民族的服飾都自成體系,它們在形制、色彩、飾佩、質料及工藝等方面所形成的獨特的形式和內容,都和每個民族的生產生活實踐歷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服飾的形式以及服飾美學思想的變化並不像皇冠易主那樣迅速,而是需要一個與自身發展規律相適應的時間過程。男子以金銀、玳瑁等貴重物品對帽冠的裝飾上,更表現在婦女那頭上宮花妝翡翠,寶蟬珍蝶勢如飛的髮髻頭飾上,以及在長能拖地、寬能遮陰的大袖袍衫上都有形象的反映。宋太祖在製作冕服時簡樸務實的舉動,對宋代的服飾審美傾向起到榜樣性的作用。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並沒有受過太多的文化教育,他們的文化程度都不很高,甚至有些人連字都不認識,更別提進行專門藝術培訓,但是為什麼他們在從沒有接受過正規美學藝術教育的基礎上能將美學形式發揮得這麼好,這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雙善於觀察自然,並從中發現美的眼睛。自然中關於形式美的設計比比皆是。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服飾圖標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現在回到苗族對傳統服飾價值觀念的主題上。我們發現傳統苗裝過去的職能開始失去,或者說已經減弱,在青年人觀念中尤其如此。亞族群雖然,傳統服飾仍不失為族群或亞族群的標誌,但此時僅是文化象徵,不再是人們生活中非穿不可的族群符號,這是導致苗族禮服化的原因。第三,傳統苗族實用功能減弱。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從這樣的藝術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關於美的藝術文化中所涵蓋的關於自然與人、社會、情感等的融合之美,從自然中尋求美的變化發展和表達形式,也因此使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特有的東方韻味氣質一直被外界評價為自然本真、寧靜致遠的和諧,受到極大歡迎。再有,對於這種與自然融合的美的形式,在藝術創作中是被特別推崇的。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明代服飾思想文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明代社會的過渡性質,對服飾時尚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服飾美學思想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服飾的生產以及使用不是依照人們的愛美之心,根據美的規律去進行,而是必須依照統治者事先劃定的種種禮規去進行,成為別貴賤,顯等威的重要標誌。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現代服飾的產生與演變現階段
    關於現代服飾,它更多地是以西方服飾文化為主的形制,雖然頗感遺憾,但它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從中國傳統服飾演變為現代服飾經過了幾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當然,滿族服飾仍然還是歸為傳統中國服飾的,因為其服飾禮儀形式、整體結構規律等都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民族標誌
    中國服飾藝術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理所當然地包含了這56個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飾藝術內容,而不僅僅只包括漢民族的服飾藝術內容。當然不容否認的是,漢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在人口分布、文化傳統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正因此,在考察中國服飾藝術時,就必須在著重考察漢民族服飾藝術的基礎上,適當地關注和考察一下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藝術。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入了苗族社會經濟中,新的科學生產技術和現代生活用品大量引入,苗族青年接受現代學校教育,這一切變化使得苗族原始巫文化對其服飾文化的主導作用逐漸削弱,而現代文化對其影響作用則越來越明顯。苗族服飾傳統意義的弱化表現在苗族服裝製作的傳承機制的沒落、傳統服飾禮服化、商品化等現象上。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服飾的變化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服飾的變化,相對來說,頭飾較穩定,上下裝變化較快。這可能與省時、省料及製作時間長短有關。現在的松桃苗族婦女服飾,實際上是清政府欽定的式樣。但因襲年已久,苗族群眾根據自己的生活需要和審美觀,做了一番修改,成了現在松桃苗族獨具風格的一種服飾。儘管如此,松桃苗族人民,對自己傳統的民族服飾還沒有從心理上捨棄,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後,在一些重大祭祀儀式上,婦女還必須穿花裙,否則將被視為是不尊敬祖先的行為。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是全部應用傳統面料,還是傳統面料與現代面料混合使用,都要統一在明確的設計風格之下,必須將傳統面料與其他設計因素(如款式、版型、製作)相互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傳統面料的作用。為利用日本傳統印花布設計的服裝,純棉印花布料與簡潔、樸素的服裝風格協調一致; 為美洲民族風格印花面料的運用:為採用東歐傳統風格與中國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春夏服裝:為採用日本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服裝。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評價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服飾所體現出來以善為美的思想,將服飾的社會作用推到了第一位,也使得服飾在社會生活中獲得了很高的地位。服飾的社會化、政治化傾向,促使中國古代服飾與封建政治之間形成一種特殊的關係,並伴隨著封建制度的延續而延續。這種憑藉社會力量所產生的強大生命力,對於中國服飾傳統的保持,服飾風格的成熟和定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服裝結構
    六合式服飾小編介紹服裝結構及著裝方式,主要以穿著順序來描述。苗族是生息繁衍在中國大地上的一個古老民族,其服飾色彩絢麗、紋飾形象生動、款式豐富、工藝精湛,而且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學者都被苗族服飾所吸引,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現代科學越發展,其學科分支就越細。服裝結構學是近十幾年發展起來的偏向自然科學的獨立學科,為現代服裝結構設計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根據。服裝結構研究包括了服裝結構及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原理,它既需要對現代服裝的結構進行研究,也需要對傳統民族服飾的結構進行研究,而現有的苗族服飾研究成果無法滿足這門新興學科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