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這是清代服飾美學思想中表現出現來的又一特徵,現代美學理論認為,美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自身價值的某種肯定和發現。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之所以欣賞某些事物,把它們稱之為美,從根本上說,就在於從這些事物中體會到了一種能證明人的本質力量,顯示人的聰明才智的東西。它們以物的形式表現出來,既可以給人以某種物質利益,同時也可以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快慰,形成樸素的審美感受。
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對事物功利色彩的關注會逐漸地淡化,而開始關注事物的文化內涵,在這一過程中積澱為能被各個時代接受,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審美觀念。可以說,清代出現的以反璞歸真為內容的服飾美學觀念,就是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的積澱中逐漸形成的。如果將山頂洞人的骨針視為最早的縫紉技術,那麼,「婦人不織,禽獸之皮是衣也」則屬於人類最早的服飾現象。「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之乾坤」,是說早期人類所以分出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出於對自然天地的崇拜與模仿。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以五彩章施於五色作服」,是說最早出現在服裝上的色彩圖案也是出於人們對天地萬物觀察的結果。這些古老的文字記載告訴我們,早期服裝的用料、色彩、裝飾紋樣無一不出自於大自然。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和人類的產生一樣,服飾從一開始就是從大自然中孕育培植出來的。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毫無選擇。從最初的獸皮到後來的絲麻之物,從最初的貝殼骨頭到接下來花草蟲魚,反映著人類社會從狩獵到農耕的基本歷史過程,也反映著人類徵服自然,利用自然範圍的不斷擴大。只有那些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經過人們的辛勤勞作而得到的自然對象,才會在給人們以物質利益的滿足之後,喚起人們勞動之後的自豪與快慰,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成為人們顯示自身智慧和力量的象徵物而出現在服飾上。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以倫理道德為中心的森嚴等級,使人們很難再像以前那樣無拘無束地全部按照自然的法則來創造服飾美,封建綱常把服飾變成了「辨等威,顯貴賤」的標誌,「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濃重的封建文化異化了服飾的美學價值,也異化著人與自然的關係。然而,不管那些所謂的真龍天子們為了維護一己江山製造出多少綱常制度,作為封建體制賴以生存的農業經濟卻仍然將人與自然緊緊地連接在一起,使得封建社會中的各個階段,對各種問題的解決都少不了對自然的依賴,湧現出各式各樣,千姿百態,極具自然美的服飾精品。
清代是一個由不發達民族統治的封建帝國,落後的生活方式,使得這一民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比中原地區更多地表現出對大自然的依賴性。因此,這一時期服飾上表現出來的自然美,既具有與中原其他民族相通的一面,也表現出對自然美的獨到理解,形成了清代服飾返璞歸真的審美風格。這種特點首先表現在婦女的頭飾上,清代婦女的髮飾分為滿漢兩種,初期各自特點鮮明,後來相互影響借鑑,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形式上儘管還保持著各自特點,但是,在追求返璞歸真的自然美方面卻表現出極大的相似之處。此時的滿族婦女的頭飾也很有特色,據清人福格《聽雨叢讀》中記載:有鈿子之制,制同鳳冠,以鐵絲或藤為骨,以卑紗或線網冒之。前如鳳冠,施七翟,周以珠旒,長及於肩,後如覆箕,上穹下廣,垂及於肩,施五等等,又有常鈿子,則珠翠滿飾與半飾,不具珠旒。
這是滿族貴婦們的專用髮飾,上面用得最多的是珠子和「翟」(一種長尾的鳥一引者注),儘管「制同鳳冠」,但是卻遠不及那些大量用金銀裝飾,顯得珠光寶氣的前代鳳冠華麗。這種高如牌樓的「 大拉翅」,是滿族婦女最為喜愛的,今天,從流傳下來的不少繪畫資料上,我們仍然能夠看到這種極具民族特色的首飾。但是,由於這種高髻除了造型奇特,並沒有過於繁雜的珠寶裝飾,從總體效果上看並不顯其耀眼奪目。加之髻上最突出的部分形如燕尾,主要部位都插有花朵,從總體效果上看,透露的仍然是一種美而不豔的自然氣息。受滿族婦女的頭式影響,漢族婦女也很喜歡以花飾頭。如蘇州地區風行一時的「元寶頭」,梳妝時將頭髮盤旋疊壓,然後翅起前後兩股,中間部分則加插簪釵,髻旁插以鮮花或珠花。由於梳妝簡便,自然純真,很受年輕姑娘們的喜愛。還有不少人乾脆將頭髮挽成自己喜愛的物品或花朵的樣子,不加修飾,自然天成,並且漸成風氣,形成「缽盂頭」、「荷花頭」、「牡丹頭」等較為著名的髮型。
這些頭飾因形式酷似原物而得名,集中反映了服飾反映現實、崇尚自然的審美時尚,例如,「牡丹頭」關注的不是花形發臀,其編梳方法是將頭髮梳至頭頂,再用絲帶或發箍將其紮緊,然後將頭髮分成數股,每股再單獨上卷,卷至頭頂部位,再用髮簪挽住。頭髮少的婦女在梳這種髮型時還需適當摻人一些假髮,以擴大髮髻的面積。整個髮髻梳成之後,猶如一朵盛開的牡丹,每一股彎曲的捲髮,都像牡丹的一片花瓣,極富天然情趣。「缽盂頭」也叫「覆盂髻」,梳妝時將頭髮挽至頭頂,盤成一個圓髻,然後在髮根用絲帶系扎,因形狀像覆盂而得名,是一種老少婦女都很喜歡的髮式。除此之外,還有荷花頭,芙蓉頭,香瓜髻,蝴蝶髻,鮑魚醫等。人們在對自然事物的觀察中獲取審美靈感,然後再結合各自的喜好,將這些靈感在自己的頭飾上大膽實踐,創造出了既具有濃厚的自然美,又顯示出個性創造的種種髮型。
除了在頭飾上追求返璞歸真的美學效果外,清代的服裝上也很注重運用自然界的事物或景物來裝飾。皇帝龍袍上的九條繡龍自不待說,那分布於四周的山、水、祥雲,儼然就是宇宙自然的一個縮影。最具特色的是清代宮廷貴族們穿的常服一鳳袍。以飛鳥的形象繪於衣裳是古已有之的事。宋明時期皇宮貴族們的禮服上往往遍繪翟鳥,既顯富貴,也很美麗。在清代,鳳鳥的圖案運用更為廣泛,題材也日漸增多,有龍鳳呈祥、彩鳳雙飛、丹鳳朝陽、鳳穿牡丹等,其中尤以「鳳穿牡丹」為貴。按照古代傳說,鳳為百鳥之王,牡丹為百花之王,同屬自然界的精華,丹鳳結合,象徵著美好,代表著吉祥,所以很受清代貴族婦女們的喜愛。
總之,清代的服飾美學思想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儘管建國初期的滿清統治者極力強化自己的民族服飾,試圖徹底改變漢民族舊有的服飾習慣以及審美取向,但是,文化上的徵服遠比武力上的戰勝要困難。從以武力推行「剃頭令」,到制定「十從十不從」的緩和政策;從康熙皇帝穿著漢服接受畫工的畫像,到自上而下有選擇地吸收漢族服飾美學思想中的某些因素,滿漢兩族的服飾文化也從最初的對立走向了融合。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