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樁需經歷三種境界,體認有得,方為功夫。所謂境界,即持樁時所有之心理狀態與生理狀態也。蓋心理作用於生理,生理作用於心理交相輝映也①。
清末學者王國維先生嘗謂:凡成事者皆須經歷三種境界,一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三曰: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習拳亦應如是②。
樁功之第一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不悔」。學者需堅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動決心。從生理上講堅持百日即有感覺。堅持三、四年,即覺四肢膨脹,手足發熱,有灌鉛之感。四肢陰面有感覺較易且快,其陽面有感覺則較難且慢。四肢之陰陽面皆須有灌鉛膨脹之感,方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學功③。
樁功之第二境界
樁功之第二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望盡天涯路」,此際須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爾獨尊,而他家所無也。從生理上講持樁至五、六年即覺兩耳膨脹,眉鼻梁覺如有物在內鼓動,頸項挺拔猶如頂上有大繩吊引,頭皮發脹、鬚髮飛漲,覺有大石壓頂之感。此即持樁時頭直頂豎之功也。同時上肢之感覺漸漸蔓延至臀部及小腹。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臻此境界,即覺天趣盎然矣。然所發之力還非源自腰脊而是梢節之機械之力也④。
樁功之第三境界
樁功之第三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回首」,此時本能活力如蛇。「神莊意靜」,彈指揮手,無非天籟。回過頭來再看,十年來所操各法,皆如敝履,理應棄之溝壑而不惜,初步所練即為正果。從生理上講堅持十年左右即覺腰脊有膨脹之感。此種感覺直達谷道臊根,卻覺體整如鑄,身如鉛灌,肌肉如一,行走似趟泥,抬手鋒稜起,身動如挾浪,腰脊板似牛。臻此境界,動則自有奇趣橫生之感,所發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擊之資備矣⑤。以上所談之年限,皆系我自身體識所得。在於學者或可略長,或可略短,均在於個人天賦與功力然耳。曾文正公曾謂:「成就事業天資僅作三分,而勤奮則佔七分。」此非虛語也,學者勉之⑥。持樁雖日久,但見效不著,須求之於己身,不是姿勢不正確,或既是心理起副作用於生理,或既生理起作用於心理,總之必有問題,當求證於高明,莫自以為是,切要!切要⑦!又持樁切忌死持一式,各式須交替輪流,每日如此。同時又須有站臥之分,站式與臥式尤須堅持。如是始有調配生理機能之作用。各式樁法雖皆可培育內勁,但各式之效應不同(故以樁功治病,才因人設式)若死持一式,從技擊角度看則為偏頗,學者慎之⑧!
每日之中持樁時間以一小時至一個半小時為宜。每日持樁之時間應佔練功總時間的三分之二,以三分之一做試力,就我之經驗而論,如此為宜。蓋樁功為意拳之基本功之故也⑨。【題名解】持守站樁的內功修煉,由於功法的不同則內景象亦不相同,則先後陸續經歷的境界、藝境就有不同的感受。但是,這篇文章中所論述的樁功之境界有站樁的信念、信心,要經歷不悔,望盡天涯路,回首等三個階段。並在後文中談到站樁修煉的時間問題,都是非常重要的論述。讓我們從註解中更好的了解這些內容的具體情況吧!
【註解】
體認有得,方為功夫
①、持樁需經歷三種境界,體認有得,方為功夫。所謂境界,即持樁時所有之心理狀態與生理狀態也。蓋心理作用於生理,生理作用於心理交相輝映也:站樁修煉內功總體上說需要經歷三種境界,在於體認有得。所謂境界,乃站樁內功修煉的法身界的種種景象,非常人能體會得到的,這是站樁內功修煉自我開發功能的成果。
【註解】
清末學者王國維先生嘗謂
②、清末學者王國維先生嘗謂:凡成事者皆須經歷三種境界,一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三曰: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習拳亦應如是:清末學者王國維先生引用北宋詩人柳永「蝶戀花」詞中的言語常說:凡成事業者皆須經歷三種境界,一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銷得人憔悴。」說的是精心勵志的修煉,消耗掉多餘的脂肪而清瘦了;二曰「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說的是修煉了一段時間似乎有了明白的感覺,而又覺得面前天涯無盡而路茫茫;三曰:「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再修煉一段時間,頓覺開悟,歷經過多少境界尋覓的道,如同驀然回首,卻在光明境中而得之。修煉樁功者,亦是如此的三種境界的感覺。
【註解】
樁功之第一境界
③、樁功之第一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不悔」。學者需堅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動決心。從生理上講堅持百日即有感覺。堅持三、四年,即覺四肢膨脹,手足發熱,有灌鉛之感。四肢陰面有感覺較易且快,其陽面有感覺則較難且慢。四肢之陰陽面皆須有灌鉛膨脹之感,方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學功:所以,站樁之第一境界,雖然「衣帶漸寬終不悔,」所說不悔,乃是學者需要堅定信心而不疑,要有百牛挽之不動的決心。從境界上說只要能堅持百日既有明顯松靜的感覺。堅持三、四年的光景即能覺到四肢存在內勁的膨脹,導致手足發熱,自身有如灌鉛的沉重之感覺,四肢的陰陽面的感覺亦不相同,陰面有感覺內勁的流動較容易且速度快,陽面有感覺內勁的流動則較艱難且速度慢。只有四肢的陰陽面皆須有灌鉛膨脹的感覺,方為站樁有得,達到這種境界始可以學習攻防功夫了。此為「尾閭中正神貫頂」的藝境。
【註解】
樁功之第二境界
④、樁功之第二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望盡天涯路」,此際須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爾獨尊,而他家所無也。從生理上講持樁至五、六年即覺兩耳膨脹,眉鼻梁覺如有物在內鼓動,頸項挺拔猶如頂上有大繩吊引,頭皮發脹、鬚髮飛漲,覺有大石壓頂之感。此即持樁時頭直頂豎之功也。同時上肢之感覺漸漸蔓延至臀部及小腹。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臻此境界,即覺天趣盎然矣。然所發之力還非源自腰脊而是梢節之機械之力也:所以,站樁之第二境界,雖然從法身境界上說是「望盡天涯路」,此即必須相信自己無形的法身道體之精妙,為我自爾獨尊,而他家所無有也,這就是信念。從法身界的景象來說持樁五、六年的時候即覺得兩耳膨脹,眉、鼻梁部位覺得內如有物在內鼓動;頸項挺拔猶如頭上有大繩吊引,頭皮發脹、鬍鬚毛髮飛漲的感覺,覺得有巨石壓在頭頂的感覺,此正是持樁修煉頭直頂豎之功夫景象也。也就是「滿身輕利頂頭懸」的境界。同時上肢的松空內勁勢飽滿的感覺漸漸蔓延至臀部及小腹部位。至此四肢及身軀的松空內勁勢飽滿的感覺日益增後。到此藝境,即覺得天然情趣蓬蓬然興致大增。然所發之勁勢還非源自虎背熊腰的腰脊之勁勢,而是外形梢節之機械的勁力。
【註解】
樁功之第三境界
⑤、樁功之第三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回首」,此時本能活力如蛇。「神莊意靜」,彈指揮手,無非天籟。回過頭來再看,十年來所操各法,皆如敝履,理應棄之溝壑而不惜,初步所練即為正果。從生理上講堅持十年左右即覺腰脊有膨脹之感。此種感覺直達谷道臊根,卻覺體整如鑄,身如鉛灌,肌肉如一,行走似趟泥,抬手鋒稜起,身動如挾浪,腰脊板似牛。臻此境界,動則自有奇趣橫生之感,所發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擊之資備矣:站樁修煉內勁的攻防功夫,即「拳道「攻防功夫的第三層境界,從心理上講,是「回首」的階段;從攻防功夫藝境上說乃是「聽探、順化相互為用」的靈活能力如龍蛇,就是遂感而應,一觸即發而無誤的自動化階段的功夫了。神情莊重,意氣形體安靜自如,就是一彈指一揮手,無非天然而成的自然能力之體現。回過頭來再看,十來年所操練的各種方法,皆應當拋棄,理應棄之溝壑而不可惜了,此時初步所練即可為正果視之。換句話說就是:「得來萬法皆無用」,故而都可拋棄了,只有即時的功夫才是正果。從生理變化上講,自己堅持了十年的站樁修煉,即覺得腰脊有內氣膨脹的感覺,而這種感覺直達谷道臊根,的確覺得自身體整如鑄勢整、身如灌鉛之松沉、肌肉若一之輕靈、毛髮如戟之銳利,行走如趟泥之穩健、抬手如鋒稜豎起、身動如挾浪波湧、腰脊板整似牛之勢強。功臻此藝境,動則自有情趣橫生之妙感,所發之勁勢始能均整自如。至此,技擊之資本備矣!文中「腰脊板似牛」的說法,就是古傳「虎背熊腰」的身法功夫說。有關「虎背熊腰」的身法功夫,詳細論述於「點評」之後,可供參考觀之。
【註解】
天資僅作三分,而勤奮則佔七分
⑥、以上所談之年限,皆系我自身體識所得。在於學者或可略長,或可略短,均在於個人天賦與功力然耳。曾文正公曾謂:「成就事業天資僅作三分,而勤奮則佔七分。」此非虛語也,學者勉之:以上所談的年限、藝境,都是我修煉時的自身體認所得出的結論。在於學拳者或可略長,或可略短,均在於各個人的天性稟賦與用功能力而出現分別的。曾國藩曾經說過:「成就事業天資僅作三分,而勤奮則佔七分。」此並非虛語也,希望學拳者勉勵而為之,自由顯著效果。
【註解】
持樁雖日久,但見效不著
⑦、持樁雖日久,但見效不著,須求之於己身,不是姿勢不正確,或既是心理起副作用於生理,或既生理起作用於心理,總之必有問題,當求證於高明,莫自以為是,切要!切要:持守站樁修煉拳道功夫,雖然操練的日久天長,但是見效不顯著,須求之於己身:不是姿勢不正確,或者就是心理障礙起了副作用於生理狀態;或就是生理起作用於心理狀態,總之必有問題存焉!當處此境,必須求助於功夫藝境高明的人,且莫自以為是而踏入歧途,切記此要點,切記此要點。
【註解】
站式與臥式尤須堅持
⑧、又持樁切忌死持一式,各式須交替輪流,每日如此。同時又須有站臥之分,站式與臥式尤須堅持。如是始有調配生理機能之作用。各式樁法雖皆可培育內勁,但各式之效應不同(故以樁功治病,才因人設式)若死持一式,從技擊角度看則為偏頗,學者慎之:又持樁修煉且忌諱死持守一個姿勢,須要各種姿勢交替輪換的修煉,多方面體認,每日都是如此。同時又須有站、坐、臥、行的分別,站式、臥式猶須要堅持。如是始有調節生理上聽探、順化相互為用的機能之作用。各式樁法雖然皆可以培育內勁的功能完善,但各式之功能效應不完全相同(又以樁功修煉內功養生術,才因人而設具體功法內容不同。)假若死守一個姿勢,從技擊角度看則為偏頗,學拳者、學內功養生術者,都要謹慎之。
【註解】
「建體、至用」
⑨、每日之中持樁時間以一小時至一個半小時為宜。每日持樁之時間應佔練功總時間的三分之二,以三分之一做試力,就我之經驗而論,如此為宜。蓋樁功為意拳之基本功之故也:每日之中持樁修煉時間,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為適宜。按兩次修煉,每次只需要半個小時到45分鐘的時間。再有一種算法,就是每日持樁練功之時間應該佔用練功總時間的三分之二,以三分之一時間作動煉法的「試力」內容。就我修煉之經驗而論,如此為適宜。蓋樁功為意拳之「建體、至用」的基本功之緣故爾。
【點評】此篇文章是了解王薌齋先生站樁內功修煉「拳道」功夫的重要篇章之一。在本篇文章中基本上談到了兩個內容:一是樁功修煉內勁功夫;二是樁功修煉的時間內容。不管其他人如何的說,王薌齋先生談拳論道,是以內修為主要內容;而在修煉的過程中始終要求保證心理、生理上的健康,是充分發揮自身固有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及其相互為用的能力。這須要精心體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