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周前,大家都還在吐槽Jordan與知名奢侈品牌Dior聯名推出的限量1000雙、售價2000刀的Air Jordan 1,今早這雙鞋的實物圖放出,各位覺得如何呢?
前一段Adidas官方也宣布了將與義大利知名奢侈品牌Prada合作,推出限量700雙的Superstar。
雖然在售價上,這款產品350刀的價格會比前者「良心」不少。不過更小的貨量,估計到時候的市場價,這雙Superstar也不會便宜。
作為全球前二運動品牌的耐克、阿迪,它們的產品要與奢侈品品牌融合,似乎在大眾眼中這就是耐、迪兩家在不務正業、擺弄噱頭、蹭熱度。
但事實真是如此麼?
我們先跳過這個結論,來設想一下
耐克、阿迪在這場聲勢浩大的聯名策劃中
他們想得到什麼?
以耐克為例,在過去的兩、三年裡,Air Jordan 1這個鞋型通過不斷推出的各種聯名、限量配色,使其一直在市場維持著極高的熱度,有些配色在二級市場的炒價更是一度破萬。
此番跨界聯名,借用奢侈品的名號製造稀缺性從而給市場火上澆油肯定是目的之一。
但話說回來,在現今鞋市如此瘋狂的的背景下,如果僅僅只是為了炒熱市場價格,好像沒有必要大費周章去找一個奢侈品品牌。
耐克和阿迪會不會是想通過與奢侈品的聯名向消費者們傳達——我都能與奢侈品品牌聯名,那說明我自家的產品是帶著奢侈品屬性的,但我們產品的價格又遠低於買奢侈品的價格的觀念,以便在後期能嘗試上調自家運動鞋款式的售價。
1299元的AJ1是不是可以漲到1599?
799元的Superstar是不是可以提到1099?
等等
畢竟一雙鞋不論在二級市場上炒價再高,球鞋廠商能賺到的錢都是固定的,趁此良機提價賺錢但又有一個容易被消費者接受的理由,這應該才是這些運動品牌更願意看到的。
說完耐克、阿迪可能有的小心思
這些與運動品牌合作的奢侈品品牌
他們又想得到什麼?
我們先看一組數據圖,圖中表明了近些年來,全球的奢侈品市場份額,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們,已經佔據了半壁江山。
根據目前國內一些權威人士的研究分析,在亞洲地區奢侈品消費人群主體是來自於年齡在25歲上下的年輕人,他們每個月能拿出自己總收入40%及以上去追求奢侈品。
(世界範圍內奢侈品消費個人收入佔比僅為4%)
換句話說,隨著年輕一代的經濟實力逐年提高以及對待奢侈品高溢價仍舊保持的消費熱情,奢侈品的目標人群已經不再限於40歲以上的中產、富豪,而是要積極尋求轉型,儘早的去擁抱年輕的消費者。
Dior和Prada的方案是通過耐克、阿迪這樣面對市場潮流能迅速響應,受眾面更廣,也更貼近年輕人群體的運動品牌合作聯名混臉熟,來擴大自己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順應當下趨勢做出改變的明智舉措。
讓我們在回到之前的那個運動品牌蹭熱度的結論,如果你結合兩方現階段的立場來看,事實好像並非如此。
這樣的聯名策劃,耐、迪兩家有著不少的品牌可供選擇。但是對於奢侈品品牌們,把握不住與運動領域頭部品牌合作的機會,有可能就會錯過了產品轉型的關鍵時期。
所以這次聯名可能要反過來看
Dior和Prada才更像是「蹭熱度」的一方
當然,單方面蹭熱度的說法
其實更多還是一種調侃
跨界聯名終究還是一場互利共贏的遊戲,奢侈品品牌能收穫年輕人的關注度,耐克、阿迪這樣的運動廠商則在未來的聯名產品中又誕生了新的玩法。
最終受罪的可能還是那些在狂熱鞋市中苦苦掙扎的鞋密朋友。
畢竟現今Dior和Prada的包包、香水、服飾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奢侈品,有的還不如一雙動輒價格就八千、一萬的AJ1和Yeezy滿天星,腳踩的AJ1TS也早已成為了很多人眼中奢侈品的象徵。
奢侈與奢侈的聯合,面對現在浮躁的人群,說不定又會引發鞋圈的又一次地震,重回到今年七、八月那種瘋狂的狀態,真是細思恐極。
不過只要你不亂衝,一切皆是浮雲
*部分素材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