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民間擷取音樂芬芳
我們文藝工作者要創作優秀作品,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民俗音樂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之一。我要通過音樂讓全世界了解隴南,了解甘肅,了解中華文化魅力。
——張雁林
張雁林出生在大山深處的文縣,從小愛好文學創作。2000年在文縣任教的張雁林創作了一首歌詞《月亮女兒》,他沒想到這首歌被著名藏族歌手容中爾甲選中並演唱。
張雁林:大概是四月份的時候忽然來了一個電話,我就感覺到這個人應該是容中爾甲。當我接上電話的時候,他就問我是張雁林老師嗎,我說是是是,他說,感謝您給我寫了這麼一首歌曲,今天我給你打電話是跟你談一下版權的問題。
一首歌開啟了他與容中爾甲的合作之路,後來在容中爾甲發行的四張專輯中,張雁林參與了很多歌曲的創作,其中《九寨之子》這首歌已經是九寨溝景區主打宣傳歌曲。
著名藏族歌手 容中爾甲:張雁林老師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詞曲作家,他平時也是一個非常勤奮、非常善於捕捉靈感的一位創作者。我覺得他的作品有青稞酒的甘甜,有酥油茶的芳香。
張雁林:他(容中爾甲)看見我跟他思路是異曲同工,可以說是珠聯璧合。他說,我們兩個一生,要成為一個最好的搭檔,而且我們要合作一生。
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主席 陳小奇:張雁林的歌詞在文字上很乾淨、很溫雅,而且很有畫面感,這一點在中國的西南西北的歌詞作者中是比較少有的。
十年時間他為容中爾甲、亞東、高原紅組合等眾多藏族歌手、藝術家創作詞曲百餘首,並和容中爾甲合力為藏族女子歌手組合「高原紅」打造了多首歌曲。2006年在西北師大敦煌藝術學院深造歸來的張雁林放棄了優厚的待遇,選擇回到家鄉隴南,整理挖掘當地民族音樂。
張雁林:我背著我的一個小的背包馬桶包,我走遍了隴南的山山水水,爬過最高的雄黃山,每走十步必須停下來,嚴重的缺氧。我們摸清了隴南的音樂資源,摸清了隴南的歷史。這樣對我歌詞的創作和歌曲的創作直接就進到了接地氣、接歷史、接民俗這麼一個層次,長出來是芬芳的,有露珠一般的,有草腥味的鮮活的東西。
四川英明影視文化藝術公司董事長、澳大利亞影視傳媒集團董事總經理 甘纓:我和詞曲作家張雁林結緣已有十多年了,我們合作了差不多幾十部音樂作品,這些作品相繼在相關的媒體上播出,在海外發行,同時也斬獲了中國相關的行業評比的很多獎項。
張雁林:在康縣進行音樂調研的時候,我們發現了茶馬古道這樣一種文化現象,(如果)作為一種特色的主打文化來挖掘包裝,將會對我們地方的經濟和特色旅遊的打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把這種思路給康縣縣委、政府進行了及時的匯報,課題的研討最後得到了印證。康縣茶馬古道、隴南茶馬古道,這個課題已經成為隴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的項目。我們在這個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和諧永康》系列的歌曲來宣傳我們的旅遊。在哈達鋪的紅色文化打造的當中,我們創作了哈達鋪長徵組曲:《草地上過來的人》《哈達鋪裡迎親人》《哈達鋪遊擊隊之歌》《到陝北去》,這一組歌曲得到了肖華將軍也就是紅軍長徵組歌詞作者的女兒肖霞的認可,另外我們給大堡子山寫了《拜秦陵》,這首歌曲讓《中華情》的總導演郭霽紅看中以後給我們上到了《中華情》。
《拜秦陵》
隴南歌手 陳琦霞:非常感謝張老師,通過《星光大道》這個平臺發現我,他也是給了我一個好的平臺,讓我去提升提煉自己。
隴南白馬藏族歌手 班文彪:在音樂的道路上,我認識了一個對我幫助很大的人,他就是我的老師張雁林老師,自從他給我支持、指點、教育,讓我走上了專業歌手的道路,讓我走上了《星光大道》 的舞臺。
為彰顯甘肅文化魅力,2013年和2015 年由中國音樂家協會、省委宣傳部等相關部門面向全國開展「西風烈·絢麗甘肅」原創歌曲徵集評選演唱活動,張雁林應邀參加了採風活動,其創作了四首歌全部獲獎。
張雁林:當時有一首歌曲叫做《問黃河》,我們甘肅的彭根發主席在評價這首歌曲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很慶幸這首歌出自於我們甘肅作者之手」。在現場演唱的時候,當時獲了一個三等獎、兩個優秀獎。
《問黃河》資料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金鐘獎獲得者、四川傳媒大學教授、四川流行音樂協會主席 陳川:在他的身上我體會到一股音樂家對自己的家鄉、對自己的創作的責任感,他在弘揚傳播家鄉文化作品的時候,他是盡心盡力的。
2018年1月,張雁林受邀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欄目組,擔任該年度首次舉辦的星光大道月賽評委,也是隴南首位在《星光大道》擔任評委的音樂人。大眾的認同、各種榮譽的取得,是他對音樂的執愛、堅守和付出。
著名音樂人、文化策劃人、鳳凰傳奇《大聲唱》詞作者 蔣開鮑:他的詞曲風格創作多元,很多風格都寫得特好,尤其他的民族風和西北風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
香格裡拉組合:我們香格裡拉組合也藉此機會深深的感謝張雁林老師和陳小奇老師,專門為我們香格裡拉組合打造的一首非常好聽、非常暖心的歌曲《我的家在香巴拉》。
甘肅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國畫院副院長、中國老子書畫院名譽院長 王曉銀:我認為張先生是一個能夠立足於我們西部生活,特別是紮根於基層、紮根於人民群眾,能夠反映我們西部的人文地貌這樣一位優秀的詞作家也是曲作家。
張雁林:隴南有伏羲文化、古氐羌文化、先秦文化、白馬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最壯觀的山和跌宕起伏的水,有南北文化交融的交響的打造,有民族民間音樂的優勢,以及奮發向上、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這都是我們每一個藝術工作者取之不盡的寶藏,我們應該順應歷史的潮流,肩負歷史的使命,做出我們自己更優秀的作品來回報我們的家鄉。
隴南廣播電視臺《尋找隴南文化大咖》
監製:楊東紅 責任編輯:王偉毅 編輯: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