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足球起家的adidas,希望在2020財年時候,將跑鞋類別的銷售翻番(相比於2015年),自然,這塊也是花了很大精力進行產品布局。
插播一個事實(段子),最近adidas的三條槓被取消 - 歐盟第二高級法院本周三宣布,adidas的「三道槓」標誌作為商標無效,同時還支持歐洲知識產權局(EUIPO)取消於2016年接受該商標的決定,理由是「三道槓」缺乏獨特性。
1998年adidas將原先的三葉草logo改為三角形三道槓
在adidas的boost材料誕生之前,Nike一直在跑鞋市場領先,但adidas憑藉boost的出色性能,以及將跑鞋與時尚潮流掛鈎的市場策略,在ultra boost推出的幾年裡又拿回了領先優勢。
adidas將boost應用在所有主打跑鞋之中,這也導致了不少跑者對選擇adidas跑鞋無從下手,這也是我們推出adidas跑鞋矩陣的最大原因,不仔細研究,都弄不清楚boost型號之間的區別。
在閱讀本矩陣時,再科普一些有關於adidas跑鞋的知識點:
• adidas跑鞋大多數採用boost材料作為中底材料,有很好的緩震與回彈性能,恢復性能也比傳統的EVA材料更強,adidas曾經依靠boost奪回跑步的很多市場份額。adidas的跑鞋中底材料還有幾種,如用在adizero sub2上的boost light,用在較為入門級別跑鞋上的Cloudfoam以及Bounce材料。
• 採用boost的跑鞋幾乎全部採用德國馬牌Continental橡膠作為大底材料,為adidas的跑鞋提供了出色的耐久性能。
• adidas有一個更為專業更為輕量的跑鞋系列:adizero;最有名的就是adizero adios了,文中會介紹現在在市面上銷售的六雙adizero跑鞋。
• 近些年adidas會推出比較流行的boost跑鞋的穩定版,型號後會加後綴ST(stabily縮寫)。主要改動就是在跑鞋內側的鞋面以及中底增加一些支撐。還有女性的專屬跑鞋,會在後綴加個X,如ultra boost x。
ultra boost x
該矩陣內跑鞋數據均為官網數據,一些極為入門的型號或更不適合跑步的「跑鞋」未收錄其中。
#入門 & 日常慢跑
adidas ultra boost 19
前掌厚度:22mm ;後掌厚度:32mm ;
鞋重(男US 9碼):310g
adidas終於將ultra boost進行了重大更新,以前雖然加上了1.0-4.0的版本號,但從外觀來講,ultra boost變化真的都非常微小。直到今年的2019年款,在外觀設計上做了很大的升級,加厚中底,多增加了20%的boost材料,大底的抓地力也宣稱提高了20%。
鞋面整體採用Primeknit材料包裹雙腳,這一點依然對足背較高的亞洲人不友好。作為adidas的頭牌跑鞋,官方似乎想將這雙鞋描述的無所不能,但加厚的boost導致這雙鞋並不穩定,且偏重。
我們認為ultra boost更適合初級跑者的入門跑步,日常的短距離慢跑,並不適合「認真嚴肅」的跑步訓練。當然,將它當作潮鞋上街溜達可能才是這雙「跑鞋」的真正用途。
ultra boost還有很多的「衍生版本」,如ultra boost uncaged(Primeknit鞋面全包裹),ultra boost laceless(無鞋帶版本)等,聯名合作限量版也是不少。
adidas pure boost
前掌厚度:10mm ;後掌厚度:18mm ;
鞋重(男US 9碼):244g
看重量你可能以為pure boost是一款偏重速度的跑鞋,但事實並非如此。pure boost更像是一雙全掌boost的極簡跑鞋,一體化鞋面+boost中底+非馬牌大底。
較薄的boost中底也讓跑鞋的緩衝性有所折扣,會有一種一腳踩到地面的感覺;而鞋面也基本沒有什麼支撐性。這些都導致pure boost更適合一些慢跑以及日常散步穿著。
pure boost憑藉其不錯的顏值以及低於ultra boost的價格,銷售量不錯。Adidas之後又推出了pure boost DPR(目前市場主打,大底更加耐磨,鞋舌後跟升級),pure boost go(鞋面鞋舌改造,今年新款),pure boost RBL(冬季款,鞋面鞋領變化)以及室內訓練鞋款 pure boost trainer。
adidas pulseboost hd
前掌厚度:10mm ;後掌厚度:18mm ;
鞋重(男US 9碼):340g
在撰寫本矩陣時,adidas比較低調的推出了一款搭載新型boost 材料中底:boost HD的跑鞋。
boost HD比傳統的boost材料密度更大,這也導致了這雙鞋的重量更大。adidas給這雙跑鞋的定位是」城市慢跑",鞋楦較寬但足背較低,兩側鞋面有一定的支撐性。也可以嘗試用這雙跑鞋進行一些室內訓練。
#長距離訓練
adidas solar boost
前掌厚度:22mm ;後掌厚度:32mm ;
鞋重(男US 9碼):305g
老型號energy boost的繼承系列,相比於ultra boost,solar boost的穩定性更高,也更像是一雙跑步鞋,足後跟以及兩側的支撐更為舒適。中底的下方的防扭轉系統遍布中足及後足,「鎖住」boost。
solar boost更適合速度不快的跑者進行日常訓練以及馬拉松比賽之前的長距離訓練,全馬目標完賽或長於4個半小時的跑者。
在推出solar boost之後,adidas將solar這個產品線逐漸豐富起來,推出了solar glide,solar drive,以及採用bounce中底的低價款solar ride。除了solar ride之外,前三款跑鞋的大體區別都在鞋面上,鞋面的級別影響跑鞋的定價,中底與大底基本相同。
adidas adizero boston 8
前掌厚度:19mm ;後掌厚度:29mm ;
鞋重(男US 9碼):255g
剛剛推出的boston 8將鞋面上的三道槓調整到了鞋頭外側,也讓boston 8顯得與眾不同,在大底方面也進行了很大的改動,馬牌橡膠的布局與中間的防扭轉系統都有升級變化。
boston有些類似adios的「穩重」版。boston與adios的中底有所不同,中底的boost上方進行了類似鞋床的設計,包圍腳的外側一圈,提升鞋子的穩定性,當然這也增加了鞋子的重量。boston 8的鞋面比adios的鞋面更厚實一些,自身的支撐性更強。
boston 8與adios 4的鞋型類似,可以選擇相同尺碼。由於中底的不同,boston 8更適合速度適中的長距離訓練。boston 8更像是adizero系列中的萬金油,幾乎可以滿足所有訓練需求。
adidas adizero tempo 9
前掌厚度:19mm ;後掌厚度:29mm ;
鞋重(男US 9碼):278g
tempo更像是boston的支撐版本,大部分採用boost材料,中底的內側有更硬質的Energized Stability(也是boost改造的)。鞋面的支撐性也更高,tempo 9的前掌兩側都增加了標有adizero的兩條交叉穩定條。
為喜歡有更強支撐的並有速度訓練尋求的跑者所準備。不知為何,tempo系列經常在國內有很低的價格。
#進階速度訓練
adidas adizero takumi sen 5
前掌厚度:16.5mm ;後掌厚度:25.5mm ;
鞋重(男US 9碼):170g
takumi系列是日本跑鞋製造大師三村仁司所造,雖然去年他轉投New balance,但去年年底adidas依然推出了takumi sen的最新款。
很多人的takumi系列都是sen和ren的3代,為什麼直接出5代呢,因為takumi sen 3做過一版鞋面的微調,所以直接跳過了4,變成了5代。
其實adidas對takumi sen的定位倒是非常準確:適用于田徑場地上的訓練。takumi sen 5的中底&大底並未升級,與3代一致。前掌的boost材料在操場上恰到好處,有一定的回彈,前掌與後掌的菱形顆粒提供充足的抓地力以及靈活性。
takumi sen 5的鞋面類似adios 4,自身支撐性更好,與3代相比,鞋面的空間更大一些。
由於takumi sen的中底太薄,所以只推薦穿其進行10KM以內的路跑,體重較輕能力較強者可以嘗試半馬,以操場強度訓練為主要訓練場合。
adidas adizero sub2
前掌厚度:9mm ;後掌厚度:17mm ;
鞋重(男US 9碼):156g
sub2推出的時段正是友商Nike推出Breaking2計劃之時,adidas從2012年倫敦馬拉松開始考慮sub2這一概念。adidas宣稱這雙鞋是為世界級精英馬拉松跑者所準備,所以也大概是不適合大眾跑者穿的原因吧。
sub2採用了全新的boost light中底材料,配合一款經過升級的馬牌大底,讓鞋子變的極輕,但boost light的性能似乎只止步於輕,緩衝很少,並沒有boost材料的回彈性能。並且該鞋和傳統的分前後掌中間有防扭轉支撐的馬拉松鞋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單獨的一片大底,穿起來跑速度也都是靠自身的硬實力。
我們不推薦穿這雙鞋跑全馬,如果喜歡極輕跑鞋,可以嘗試一下sub2進行短距離訓練。但不得不說,sub2的推出有些失敗。我記得我在大阪adidas專賣店裡第一次見這雙鞋的時候,上手就放回去了,心知自己駕馭不了。
與其他adizero跑鞋不同的是,sub2不需要加大尺碼,按平時穿著尺碼選擇即可。
#比賽競速
adidas adizero adios 4
前掌厚度:19mm ;後掌厚度:29mm ;
鞋重(男US 9碼):227g
adios是見證adidas在馬拉松領域輝煌的跑鞋系列,在adios系列推出之後,馬拉松世界紀錄多次被穿著adios系列跑鞋的運動員所打破。2018年基普喬格所打破的2小時02分57秒前世界記錄,正是基梅託穿著adios 2所創造的。
adios系列也備受國內的不少精英與準精英選手的喜愛,喜歡嚴肅訓練的跑者幾乎是人手至少一雙,在很多認真訓練的民間操場看到adios的概率極大。
adiso的輝煌時代:2014年紐約馬拉松
去年年底推出的adios 4保留了3代的中底和大底,只升級了鞋面,比起上一代的鞋面更為舒適,前掌也稍微寬敞了一些,但鞋楦沒有變化,所以建議入手的話依然選擇相同尺碼。
如果比較合腳,那麼adios幾乎適合所有種類的跑步訓練(需要有較快的配速),但可能會在長距離訓練的後程中出現緩衝性能下降的情況。所以如果想穿adios進行全馬比賽,需要多穿幾次進行長距離訓練。
adidas adizero Prime
前掌厚度:19mm ;後掌厚度:29mm ;
鞋重(男US 9碼):221g
adizero Prime可以說是最讓人忽略的adizero系列跑鞋,而且也是本矩陣中定價最高的跑鞋,國內定價為1599人民幣,比ultra boost 19還高200人民幣。該鞋也出了很多限量版,所有你可能在一些網站上看到的是adidas adizero Prime LTD,adidas可能想打造一雙adios級別的潮鞋吧。
adizero Prime的全部鞋面採用了Adidas的編織面料Primeknit,而中底則完全與adios 3一致,所以你可以將它看成編織鞋面版本的adios。 所以如果追求訓練性價比,可以直接選擇adios。如果更喜歡包裹的腳感,可以選擇adizero Prime。注意該鞋偏小,入手時需要選擇大半碼或一碼。
寫在最後
最後「感慨」一下國內的adidas的售賣策略,很簡單就是使勁賣ultra boost;從賺錢的角度來講,沒毛病。
但這樣對不少想選購adidas其他跑鞋的人來講卻並不公平,除了全國的幾家很大的旗艦店,你很難在adidas的售賣門店裡找到adizero系列,在三四線城市想在實體店試一下adios系列非常困難。
面對Nike這兩年的出色表現,adidas還沒有做出什麼能與之抗衡的行動,不過已經有一些精英運動員開始穿著adidas的未上市競速鞋進行比賽了,我們期待adidas能在市場上再度掀起當年ultra boost級別的狂潮。
點擊右下角「在看」,截圖發送後臺並在評論區留下你對 adidas 以上其中任一款跑鞋的見解!
我們將在留言中隨機抽取一名幸運粉絲,贈送adidas 跑鞋一雙!
互動截止日期:2019年6月30日12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