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脈犁頭尖,拉丁學名是Typhonium albidinervum C Z Tang et H Li,屬於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澤瀉亞綱(Alismatidae)、澤瀉目(Alismatales)、天南星科(Araceae)的一種植物。
白脈犁頭尖,多年生草本,塊莖近圓球形,粗約2釐米,具多數芽眼,後者於翌年萌發後迅速形成許多新的植株~葉2-3,先後抽出~葉柄長15-25釐米,下部3-4釐米鞘狀,綠白色,向上變綠色,腹面具淺槽;葉片綠色,背淡,芽時席捲,展開時為卵狀心形,前裂片長3-5釐米,寬3.5-7.5釐米,側裂片耳狀,圓形;中肋及I級側脈表面下凹,淡白色,背面隆起,淡綠色,集合脈距邊緣2-4毫米~花序柄長4-5釐米,略伸出於葉柄鞘外,黃綠色~佛焰苞管部卵狀,黃綠色,具暗紅色條紋和斑塊,長1.8釐米;粗1.6釐米;簷部長披針形,外面淡紫褐色,內面深褐色,下部席捲,中部展開,長10釐米,中部展開寬2.3釐米,長漸尖成線形,先端螺狀旋卷,2面淡綠色~肉穗花序全長13.4釐米,極臭,雌花序長3-4毫米,粗3毫米;中性花序長2釐米,僅下部具1-3輪中性花,餘裸禿;雄花序圓柱狀,黃色,長4毫米,粗3毫米;附屬器褐紫色,長10釐米,鼠尾狀,基部無柄,粗2毫米~雄花:雄蕊1,花葯2室,藥隔寬厚,藥室圓球形,頂孔開裂~雌花短圓柱形,淡綠色,長約1毫米,柱頭圓形~中性花:粗棒狀,長3-4毫米,棒頭金黃色,棒柄青紫色,單生,或2-3枚基部合生1/2-1/3~漿果倒圓錐狀,淡綠色,長6毫米~
其分布範圍:我國特有,產廣東從化,廣東植物園、廣州各藥圃栽培,昆明已引種。
白脈犁頭尖的主要價值:塊莖入藥,功效同犁頭尖。
本種形態與犁頭尖T. divaricatum Decne. 相近似,主要差別為:本種葉片中肋及側脈明顯為淡白色;佛焰苞管部外面黃綠色,具暗綠色條紋和斑塊;附屬器無柄;中性花粗棒狀,常僅1輪,棒頭黃色,棒柄青紫色,單生或2-3枚基部合生。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