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員提成」最終會毀了實體零售
突然發現最近不停地長痘痘是因為用了不合適的洗面奶,隨後根據知乎網友的推薦,打算到屈臣氏找指定的護膚品。
「到屈臣氏自己找就好,我的朋友就是被銷售推薦買了好幾件同一牌子的護膚品,用了之後長了一臉痘痘…千萬不要聽銷售的推薦,把臉黑著就好了。」知乎網友還不忘提醒大家。
果然,在新中關商場的屈臣氏,進門之後就被三個大姐「圍攻」了,大姐說沒有我要找的牌子,要推薦幾款「好用的」。
於是拿起一個我沒聽過的牌子,吧唧吧唧不停地說,還問我:「洗面奶家裡還有嗎?哦,沒有就拿這個,防曬呢?看看這個。」
我一看拿給我的產品,全是同一個牌子的。突然想起讀高中到屈臣氏買洗面奶,最後拿著一堆銷售大姐推薦的產品,洗面奶、黑頭貼、面膜…都是同一個牌子的。
這就是所謂的「銷售提成」,某些牌子為了滲透市場,採用高提成去激勵銷售員推銷該牌子的產品。
銷售員是人,永遠不要去考驗人性,大多數人在金錢面前會喪失職業道德,不管這個護膚品會不會給顧客帶來傷害,他們要的只是提成。
現在的我不再是當初那個不懂拒絕的高中生,因此我拒絕了所有產品,大姐拉下臉來,燦爛的笑容突然消失了。
我扭頭走出屈臣氏,估計身後璀璨奪目的射燈下,大姐心裡鄙視地嚷嚷著:「真是窮逼。」
一位資深的健身教練在知乎爆出健身私教課的種種黑幕,他說了一句我畢生難忘的話:「其實在我們這行的眼裡,那些買不起課的顧客就是窮逼,而買了課的都是傻逼。」
扎心。
作為顧客掏不掏錢都被人歧視,這樣的行業怎麼會不被外界唾棄?以至於很多良心的私教教練都被一棒子打死了。
「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邊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幾下翅膀,就有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的一場龍捲風。」這是所謂蝴蝶效應。
我相信,一個消費者發自內心地對消費體驗的唾罵,必定會引起該行業的「颶風」。
說起來可能有荒誕,其實這和蝴蝶效應一樣道理,具有一個連鎖的反應:一個消費者的唾罵可能代表著背後有不計其數的消費者的唾罵。
如今的消費者都是隱忍的,因為消費的途徑很多,屈臣氏消失了,還有更多更好的途徑。
阿里、京東正注重增強物流能力,不出多久,「上網購物要好幾天才收到」這樣的問題不復存在,電子零售將全方面碾壓實體零售。
零售市場供給量的暴漲,加上電子零售不停地攻城掠地,實體零售終究得把「顧客是上帝」的標語掛在門口方能生存,「消費場景體驗」是實體零售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早些年網絡一直在熱議一個話題「實體店會不會消失?」
如果屈臣氏仍企圖用提成激勵銷售,降低顧客消費體驗,那屈臣氏沒有存在的理由。
大家會選擇到商場裡,走進屈臣氏購物,理由有很多:1.剛好到商場裡吃飯看電影。2.剛好在商場買其他東西。3.到屈臣氏能摸到實物,能很好的對比商品。4.商場裡有好玩的項目。等等。
以上的理由能總結為:場景體驗。
好比外賣永遠都無法代替堂食,因為餐飲的場景體驗是網絡無法替代的。
而實體零售的場景體驗度不強,買件衣服,買個洗面奶,完全可以上網買,電子零售不需要高額的鋪面租金,經營成本低,價格肯定會更便宜。
那實體零售該怎麼生存?
1.將來必定依靠商業群生存,類似商場的綜合性場所。萬達廣場裡面的商鋪能有不差的營業額,那是因為人流量大,而人流量大更多是餐飲業的帶動,以及萬達頻繁地舉行商場活動吸引流量。
2.提個不成熟的建議:需要加快實行全面的會員制度,行程客戶信息網,對客戶進行更完善的售後服務,把「消費無憂」落實到底。
3.增加消費體驗度,把場景化做到極致。比如:做更好看的櫥窗(國內的櫥窗設計仍沒被重視),增加體感舒適度,銷售員專業化推薦產品……
以上謹為個人粗略想法,有想法的朋友一起討論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