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轉生成為史萊姆的這件事》——萌王駕到,全體起立
(我永遠喜歡利姆露!)
大家好,我是少書,上一篇給大家安利了《關於我轉生成為史萊姆的這件事》,那麼今天就是萌王的衍生篇,這次我們就來講講史萊姆的起源。
在各種知名遊戲形象中,最具有特色的當屬史萊姆。人類當前為止創造了各種各樣的虛構生物,像史萊姆這樣的怪物,幾乎都是變形或合成的生物特徵。
史萊姆(Slime),是一種在現代電子遊戲與奇幻小說常常出現的虛構生物,最早在1958年同名小說裡出現。
其流行形象是一種果凍狀或半液體狀、身體不透明或半透明、可以變換形狀、能夠分裂或融合的怪物,即使在劍與魔法類的異世界冒險題材裡也是相當特別和引人注目的存在。
在英文中,Slime的意思是指爛泥狀、黏液狀的物體,其英文本意非常確切地形容了史萊姆的特徵,因為這種具有黏性的軟體生物可以變形成各種各樣的形狀並且往往會在地面、牆壁和天花板靠蠕動前行,不同作品中由於身體柔軟並具有彈性而可以進行跳躍攻擊。
至於史萊姆到底是屬於什麼樣的生物,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甚至其屬於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都沒有確定下來。
因《勇者鬥惡龍》系列帶來的知名度,在不同作品中,已經先後出現過不同顏色、不同形態、不同特性的史萊姆。
可能在大部分人的觀念裡,史萊姆這一呆萌可愛的生物是出自《勇者鬥惡龍》這一經典遊戲中的,但是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史萊姆最早出現於遊戲史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龍與地下城(D&D)》這一經典桌遊裡。
作為奇幻桌上遊戲鼻祖的《D&D》,它從許多奇幻作品中吸收了不少營養,自然少不了史萊姆這種生物,於是遊戲歷史上第一個史萊姆便出現了。
在《D&D》中的史萊姆實力非常強勁,他們一般是粘在迷宮的天花板上,當下方有生物通過的時候,他們就會立刻落下來展開攻擊。
《D&D》中出現的綠色史萊姆具有強大的同化能力,他們可以將石頭之外的所有物質熔化,並且使其與自身同化。
《龍與地下城》可說是RPG的起源,作為電腦遊戲史上第一款RPG的《巫術》便是大量汲取了《D&D》的規則而開發出來的,這款遊戲將大量《D&D》的怪物都搬了出來,這其中也包括史萊姆。
後來,以美式RPG為基礎而開發出來的第一款日式RPG《勇者鬥惡龍》中也將史萊姆請了出來。
有意思的是,《勇者鬥惡龍》的製作者掘井熊二遊是在玩《巫術》這款遊戲的時候,恰好被這一團軟趴趴黏糊糊的小生物吸引住了,於是便有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史萊姆。
史萊姆由於是初級怪物,出鏡率高,且造型可愛,迅速受到了玩家的廣泛歡迎。原本一直在歐美當恐怖怪物的史萊姆就這樣成功轉型為可愛派偶像。
史萊姆的成名作自然是《勇者鬥惡龍》系列,由於有鳥山明的人設,《勇者鬥惡龍》的設計靈感雖然源自《巫術》、《創世紀》等美式RPG,風格上卻是絕對的日式卡通味,史萊姆的形象也自然而然地脫離了原來的醜陋面貌,顯得十分可愛。
在遊戲畫面較為簡陋的FC時代,只有形象簡單鮮明的形象才會獲得成功,水滴狀的史萊姆顯然符合這個時代的「明星氣質」。
由於史萊姆受到了廣大玩家的喜歡,在《DQ》系列中,史萊姆也就發展為一個龐大的新家族。
而再往前追溯,我們也可以在克蘇魯神話中發現和史萊姆極為相似的設定,那就是出於瘋狂山脈中的修格斯。
他有著和史萊姆同樣軟趴趴黏糊糊的身體,身體很黑,眼睛很多,但是戰力卻比史萊姆高到不知道那裡去了。
而現在也沒有詳細的記載表明修格斯是史萊姆真正的原設定,所以在史萊姆的真正原型到底是不是出自修格斯這一設定這個問題上,我就不多做贅述。
而到了最近幾年,史萊姆的設定也在潛移默化地發生改變,從《勇者鬥惡龍》裡面的雜魚兵,再到《魔獸世界》裡面長相兇殘的小軟,以及後來的在《魔物娘的相伴日常》中的蘇和、在《關於我轉生成為史萊姆的這件事》中的萌王,史萊姆貌似在走向一條不一樣的路。
不過這樣,也好,只要二次元文化一直存在,史萊姆都將會以自己的方式活躍在這個世界中。希望在未來,史萊姆,精靈,獸人等等這些經典的魔幻角色都能一直傳承下去,成為不朽的傳奇。
有興趣的大佬也可以進入我的主頁,查看上一篇《做夢也沒想到,我竟然喜歡上了看一隻史萊姆裝逼,還看得津津有味》,是探討動畫《關於我轉生成為史萊姆的這件事》的哦~
小劇場——
骨王:我只有骨頭萌王:我沒有骨頭
這裡是少書,感謝您的觀看。喜歡的各位小手指點個關注吧,麼麼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