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文字的內容包括了作者的思考、筆記以及摘錄了部分優秀同行的觀點。所有文章都是為了作者隔段時間之後有記錄可查,不作為推薦或者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公司主營口腔修復膜、生物膜,這兩者佔了營收92.25%,其他基本可以忽略不計。這兩者的毛利率分別達到93%、95%的水平,銷售淨利率38%左右。兩項產品的收入近三年來分別實現了25.59%、18.58%的複合增長率。
口腔修復膜在口腔種植、頜面外科手術等口腔醫療中應用廣泛。可以覆蓋創面,避免感染,刺激局部組織生長,癒合後可與組織融合。現實操作中,口腔修復膜主要應用在口腔種植,理論上每顆種植牙需使用一張口腔修復膜和一份骨修復材料(骨粉)的標準。而頜面外科手術主要指的是拔牙之類的,實操中使用口腔修復膜的比例較少。所以口腔修復膜的市場規模更多是取決於種植牙市場的大小。
近年來,我國種植牙每年增長約40萬顆,2017年種植牙數量接近200萬顆,2020年種植牙有望突破320萬顆。一臺種植牙手術中平均需要約2000元的口腔修復材料,理論上2020年口腔修復材料在種植牙領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64億元(320萬*2000)。其中口腔修復膜和骨修復材料的終端價格比為1:1至1:1.5,因此口腔修復膜約為25.6-32億元。
展望未來:2017年我國種植牙全球市場份佔比只有 1%,與歐洲 47%、北美 28%相比差距巨大。全球範圍內來看,萬人均植牙數量最高的是以色列和韓國,達到 600 顆,與這些國家植牙納入醫療報銷政策有關。在沒有報銷政策的地區中,歐洲發達國家和美國的種植牙滲透率較高,大約有100 顆。而我國目前僅7 顆/萬人左右,遠遠低於其他國家,對標發達國家,我國種植牙市場發展空間很大。相關資料顯示,2014-2018年,我國種植牙市場複合增長率有47%,處於高速增長態勢。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增加,以及人們更加注重形象消費,未來達到100顆/萬人的水平,即種植牙數量達到2857萬顆(200*100/7),在假設一臺種植牙手術口腔修復材料2000元不變的情況下,理論上口腔修復膜市場228.5-285.7億元(2857*2000/2,2857*2000/2.5)。
目前國內口腔修復材料市場較為集中,外資佔據絕對優勢,瑞士企業蓋氏一家獨大,獨享約70%的市場份額。國內企業中正海生物名列第一,市場份額在10%左右。也就是說未來如果沒有其他競爭者,一直保持這樣的兩家獨大,不考慮國產替代的因素,正海生物口腔修復膜理論上最大的收入就是28億元。
公司生物膜主要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硬腦(脊)膜缺損的修復。行業龍頭是天新福(被普華利順收購),正海生物國內排第三,市佔率17%。2018年全國硬腦膜市場規模約為7.21億元。市場規模的大小主要跟開顱手術量成正相關,而開顱手術量基本維持在10%的年增長、增長緩慢,所有這塊的空間想像力不是很大。
綜上撰述,正海生物所處的口腔修復膜行業賽道不錯,但可預見的行業空間規模較小,而生物硬腦膜補片未來的想像空間也較小。所以,可預見成長性的彈性相對來說,相對有限。其次,公司把錢花在銷售渠道費用挺高的, 2019年營收2.8億,銷售費用就花了1.1億,佔比39%,公司淨利潤也才1.07億元。商業模式上會有點缺陷。但如果未來10年能按現在的速度發展,股價還是存在較大的成長空間的。